【摘 要】信息資源的數字化傳輸行為受著作權法保護。本文分析論述了。在信息資源數字化傳輸中保護知識產權的法律關系及其權利形態、以及對知識產權保護的原則和途徑。
【關鍵詞】信息 數字化傳輸 網絡傳輸權 知識產權保護
一 數字化傳輸的法律關系及其權利形態分析
1.數字化傳輸行為的對象
從宏觀上講,數字化傳輸行為的對象是公共信息資源。作為公共物品的公共信息資源具有兩個基本特性,即公共消費性與外部性。公共消費性是指公共信息資源的效用在于公共消費,其目的在于促進公共利益;外部性分為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兩種類型:如果對他人造成的影響是有利于他人的,就稱為正外部性;反之,稱為負外部性。正外部性主要表現為消費者可以免費或者廉價獲得所需要的公共信息,進而有利于自身的學習、科研和決策。公共信息資源的負外部性主要表現為在公共領域中傳播的虛假信息、冗余信息、不充分信息等劣質信息對消費者造成的精神負擔、污染或侵害。正是由于公共信息資源的公共消費性和外部性特性,使得公共信息資源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難免出現“搭便車”和“公共悲劇”的現象。
2.數字化傳輸行為的法律性質
我國國家版權局在1999年12月9日發布了《關于制作數字化制品的著作權規定》,其中,第二條:“將已有作品制成數字化制品,不論已有作品以何種形式表現與固定,都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五條所指的復制行為,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所稱的復制行為。”第三條:“除著作權法另有規定外,利用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他人作品制作數字化制品的,應事先取得著作權人的許可。”通過這些規定可以看出,信息資源的數字化是一種經已有法律確認的復制行為。
在2001年10月27日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中新增了“信息網絡傳播權”,即“以有線或者無線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使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的權利”。由此可見,將信息資源數字化上傳至互聯網并提供相關服務,應當獲得著作權人的許可。
3.數字化傳輸法律關系中的權利形態
由于信息載體的電子化和信息傳播的網絡化,傳統知識產權法規范圍之外的信息收集、加工和傳播不僅成為必要,而且也成為企業獲利的一種方式。一位信息提供者產生的真正價值來自對顧客所需信息的定位、過濾和傳播。網絡中,信息源的分散無序、信息更迭和消亡的無法預測,以及正式出版物和非正式信息的交織,使傳統的人類信息交流鏈的格局被打破,各方在網絡上既可以是信息的生產者、發布者,也可以是信息的傳播者和使用者。信息權利的確認因此變得復雜而困難。信息所有者、信息提供方、信息使用者因此形成以下幾種主要信息權利形式:
(1)信息自由、平等權。自由權是指在合法范圍內不受不正當限制自由進行所需信息活動的權利。平等權是指任何人都能平等進行信息活動的權利。自由與平等是由信息的性質和法律規范所賦予的,是享受其他一切信息權利的基礎。
(2)信息獲取權。信息主體有依法獲得政府、企業、消費者、圖書館等公共信息機構的信息以及法律規定應予公開的一切信息的權利。獲取信息是信息主體的基本權利,但在不同國家、地區,個人、各主體獲取信息的程度是不同的。
(3)信息使用權。信息擁有者依法享有對信息的加工處理和傳播的權利,信息的加工處理是信息作為一種資源能夠有效地轉化為信息經濟的基本條件,是形成信息產權的前提。
(4)信息產權。即對財產性信息享有的具有經濟內容的權利。它的設立主要是為了鼓勵創造。
(5)信息控制權。主體為了保證自身所擁有而為外界所稀缺的信息的秘密性、真實性、完整性而擁有的管轄權和支配權以及對有害信息的抵御權。它的行使一般不對信息內容加以干預,而是防止信息系統被非法侵人。
二 對信息資源數字化傳輸中的知識產權保護的原則
1.法律強制確保社會公眾利益和國家利益的優先權
由于在傳輸行為中面臨“價值的沖突”,因此法律必須選擇優先保護的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是各國侵權法中廣泛承認的一種抗辯事由。
2.權利保護中注重他方權利兼顧原則
在保護一方權利的同時,必須以不損害他人的正當利益為前提,否則這一權利必須制止。兼顧他方權利,應注意確認他方的正當利益必須以基本的社會準則為依據。信息義務是信息權利的保證,信息共享是信息創造的前提。
3.注重平等與均衡,特別是社會弱勢群體的信息權益
多元化利益各方所擁有的信息,無論從量還是從質上來說,都是不一樣的。占優勢的一方會明顯地得到好處,而他方則居于不利地位。社會風險最容易在承受力最低的社會群體身上爆發,從而構成危及社會穩定、影響社會發展和政治文明進程的一個巨大社會隱患。
三 信息資源數字化傳輸中的知識產權保護途徑
1.制定付酬標準與賠償原則
在數字化時代,海量使用者與零星使用海量作品成為主要模式。如果對每個使用者都按照傳統出版商的標準來收取版權使用費,顯然極不合理。賠償標準的計算方法,還需要從法律角度給予更明確的規定,應當把數字版權使用者尤其是經營者的實際付出和成本考慮進去。
2.引入法定許可制度
凡是受版權保護的作品都必須取得著作權人的許可。這就需要一個著作權人與使用者博弈的過程。而法定許可制度允許使用者可不經版權人的許可先行使用,雙方只需事后就價格進行談判并支付使用費。由于價格談判往往是在事后進行,不至于因為談判破裂而影響對作品的使用,從而提高了作品的使用效率。
3.建立強制許可制度
強制許可制度是指版權人在一定時期內未許可他人使用已發表的作品時,使用人可向政府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經過一定程序獲得強制許可證,可不經版權人許可而使用其作品,但應向其支付報酬。目前《伯爾尼公約》、WIPO公約對此均有規定,作為兩大公約的成員國,我國也應適用這一制度。
4.適當放寬知識產權“合理使用”的范圍
合理使用制度是各國版權法的通行制度,指在特定條件下法律允許他人自由使用版權作品而不必征得權利人同意,也不必向權利人支付報酬。該項制度對于促進知識的進步和提高教育質量至關重要。如果著作權法不對著作權人的權利進行適當限制,不賦予圖書館員和個人用戶明確豁免權,就會加深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貧困者之間的鴻溝。因此,公益圖書館的合理使用原則應拓展到網絡環境中,允許公益圖書館在一定范圍內進行一定限度的網絡傳播。
5.通過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獲得版權授權
作品的數字化和網絡化,使個人實施和管理權利越來越不現實,集體管理則越來越有必要。通過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獲得版權授權,成為越來越多的人所采納的一種授權模式。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被授權后,可以以自己的名義為著作權人和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主張權利,并可以作為當事人進行涉及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訴訟、仲裁活動。
參考文獻
[1]楊海平.數字出版物技術措施的法律保障研究[J].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04(8)
[2]周密、但旺.數字化文獻及其版權保護[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02(6)
[3]羅桂蕓、魯春梅.數字環境下版權保護制度構建的思考[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