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城市化歷程來看,推動中部地區城市化的動力主要來自于經濟社會的發展、產業結構演進,以及制度政策的變遷。本文通過構建各動力因素的指標體系,從定量的角度分析了中部地區城市化動力機制。
【關鍵詞】中部地區 動力機制 實證
一 中部地區動力機制分析框架及指標的選取
城市化是在空間體系下的一種經濟轉換過程。在集聚經濟和規模經濟作用下,人口從農村向城市聚集。因此,經濟增長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前提,城市化的提高也能促進經濟的增長。基于數據的可得性,選取人均GDP、人均社會固定投資、人均財政收入三個經濟指標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居民人均消費水平三個社會指標。
產業結構變遷與城市化具有雙向的作用。生產力的發展導致經濟要素從農業部門向非農業部門轉移。伴隨農業比重下降而非農比重上升,勞動力從農業部門向非農業部門轉移。農村人口由農村向城市聚集,這本質上便是城市化的過程,即“產業結構的變動,必然體現在城市化的變動”。反過來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也會帶動產業結構進一步升級。產業結構包括第一產業發展所形成的初始動力、工業化推進形成的二級動力和服務業發展所形成的后續動力。初始動力表現在隨著產業結構的演進,第一產業所占比重與就業所占比重都不斷降低,選取第一產業產值比重、第一產業就業比重、人均農業總產值組成初始動力的指標體系;工業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動力。選取第二產業產值比重、第二產業就業比重、工業生產總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人均工業總產值四個指標;后續動力選取第三產業產值比重和第三產業就業比重。
制度和政策因素對城市化的影響較大。西方國家城市化經驗表明,市場經濟制度下,各種經濟因素和人口基于比較利益機制自由地流向城市,實現經濟的規模化和集聚效益,促進著城市化。一個有效的市場機制是實現城市化的重要條件。中部地區城市化進程經歷了計劃經濟時代完全由政府主導到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主導為主,經濟因素影響逐步加深的過程。制度和政策變遷表現為市場化程度的提高、分配格局變化、產權制度變遷和對外開放程度。選取人均外貿進出口總額、人均實際利用外資反映對外開放程度;非國有經濟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財政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反映非市場化指數。
二 實證分析
城市化發展受經濟、社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且彼此之間存在一定線性相關性。因此,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研究城市化水平與產業結構轉換、經濟、社會以及制度等因素的相互依存關系,構造多元回歸模型:
其中,Y為城市化率,Xi為影響因變量的四個維度因素:產業結構的變化、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制度、政策調控力。
E為殘差是一常數, 、 、 、 、 、 、 是相應
的偏回歸系數,且對各變量進行標準化處理:
利用SPSS軟件進行因子分析,由于變量共同度反應的是每個變量對提取出的所有公共因子的依賴程度,幾乎所有數據都在0.8以上,說明提取的因子已包含了原始數據大部分信息,因子提取效果很理想。主成分分析可得一個特征根所占比例為93.74%,說明這個因素可以代表原數據93.74%的信息。其因子得分系數矩陣為下表:
根據表3,結合維度,對因子得分系數進行數學處理,可得出數據標準化后因子得分表達式為:
利用SPSS軟件對Y進行標準化后,對F與Y進行回歸分析(見表4)。
回歸模型為:Y=0.992F-0.00001將F代入上式,得
Y=0.159X1+0.218X2+0.099X3+0.159X4+0.169X5+0.109X6+0.099X7
由于上述模型中各變量都是標準化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