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言
1776年,斯密在其著名的《國富論》一書中提出了“看不見的手”的原理,為資本主義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提供了理論基石。后來,瓦爾拉斯、帕累托等人提出的一般均衡理論,又證明了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可以實現福利的最大化。然而,1929年發生了一場世界性的經濟大蕭條,大量產品過剩,企業倒閉或停產,工人失業,建立在充分就業假設前提下的古典經濟學面臨著挑戰。
凱恩斯主義,又稱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其思想源于1936年出版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該理論發現了“社會需求不足將導致經濟大蕭條”的現象,并因為“政府需要調控經濟”的主張有效地解釋了1929年經濟大危機,進而被后來的經濟學家推崇。
在《通論》中,凱恩斯提出在三大心理定律的作用下,即使是完全市場下的資本主義也會發生總需求不足而引發的經濟危機。只能通過政府積極的財政政策,通過擴大政府開支及投資克服總需求不足帶來的經濟危機。
二 流派發展
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的暴發,西方世界出現了滯脹,凱恩斯主義陷入困境。這一時期,西方世界出現了貨幣學派、新制度學派、理性預期學派等類經濟理論。但占據主流經濟理論地位的還是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和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和凱恩斯主義成為現代宏觀經濟學兩大主流學派。這兩個學派的根本分歧是是否承認市場的完整性,是否承認政府干預的必要性。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堅持市場的完善性,認為追求自身利益的經濟主體對未來具有理性預期并據此行動,一切經濟資源的價格會迅速調整,達到市場出清,經濟自動趨向均衡。
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主要是為應對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對凱恩斯主義的挑戰而產生的,但新凱恩斯主義并不是凱恩斯主義的復活,而是凱恩斯主義的再生。市場的不完全性是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關鍵假定,它認為價格和工資在對各種沖擊做出反應時,其變動往往是緩慢的,并不是完全彈性的,而是粘性的,經濟政策在短期內可影響經濟變量。
三 政策有效性
立足于經濟結構對政府宏觀經濟調控能力的影響,凱恩斯經濟學認為,在危機或蕭條時期,由于流動性陷阱的存在,貨幣政策是不起作用的。并且由于消費者的信心不足,降低利息率對消費者的消費行為也沒有多少刺激作用。從美國和西方主要國家應對的金融危機的各項措施來看,效果并不顯著,這與美國等國家的國民經濟結構有很大的關系。例如,美國歷年居民最終消費支出占GDP的比例一直達到70%左右,私人投資總額占GDP的比例約為16%左右,是一個典型的消費拉動型經濟。因此,消費者信心對美國經濟影響巨大,美聯儲的降息行為對經濟的影響甚微。
近些年來,中國的居民個人最終消費支出占GDP的比例不到40%,而固定資產形成(投資)占GDP的比例近些年來一直在40%以上,因此中國的經濟增長帶有典型的投資驅動型特征。這就為中國政府的宏觀經濟調控提供了強有力的手段,由于不同的經濟結構,中國政府能夠比西方國家政府采取更有效的刺激手段,拉動經濟增長。
四 制度經濟學視角的啟示
新制度經濟學的核心思想是:制度對于經濟運行至關重要。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講可以減少不確定性,降低交易費用,提高效率。凱恩斯的理論把經濟運行的波動性歸因于心理預期,忽略了制度因素,尤其是產權制度和分配制度對心理預期的決定性影響。預期雖然重要,但影響宏觀經濟波動的基礎卻在于制度,預期是制度的函數。鑒于直接影響經濟主體的心理預期和經濟行為的制度安排主要是產權制度和分配制度。產權制度影響生產者(投資者)的預期和行為,分配制度影響消費者的預期和行為。
1.產權制度
在正的交易費用下,經濟上的激勵會受到所有權結構的影響,行為會因此變化。一般而言,在私有產權制度中產生的經濟激勵機制就會保證稀缺資源充分利用,從而提高社會福利。赫爾南多·德·索托在《資本的秘密》中指出:許多發展中國家,為何貨幣沒有轉化為投資,關鍵在于缺乏產權。西方國家的正規所有權制度產生了正面效應,使他們的公民能夠創造出資本。
我國的產權制度不健全、產權改革滯后而艱難。電信、航空、鐵路等壟斷性行業以及各種利益集團影響了新型產權關系的形成,不利于多元化的產權結構的形成,延滯了我國制度變遷的進程。解決我國經濟中的突出矛盾,不單是產業結構的調整問題,而是涉及產權結構調整的問題。建立穩健的產權制度就是要使產權主體在占有和交易的市場中處于平等地位,擁有平等的投資機會和市場交易機會,平等地獲取資本運營的收益,同時承擔相應的投資風險。這將降低預期的不確定性和市場的交易費用,有助于健全投資激勵和約束機制,從而提高產權主體的投資績效和宏觀經濟的穩定性。
2.分配制度
由于凱恩斯對于收入分配問題并沒有為之展開論述,人們往往將大規模政府投資作為凱恩斯主義的主旨,而往往忽略了其“重新分配所得”的政策。我國擴張性的財政貨幣政策的效果不盡理想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我國收入差距過大嚴重制約了內需的擴張,擴張性政策在較小的乘數之下難以發揮較大的作用。因此,完善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凱恩斯主義投資理論有效實施的必要制度基礎,也是我國宏觀經濟長期持續穩定運行的必要條件。
加快收入分配改革步伐,進一步完善分配制度的要求已經極為迫切。我們應當做到以下幾點: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兼顧公平和效率;通過稅收杠桿緩和收入分配懸殊的差距;加快建立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加快城市化進程,減少農村剩余勞動力;加大對農業的投入,以增加農民收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