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有企業改革的中心環節是產權制度的改革。改革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是當前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環節,國有企業管理應緊緊抓住這一新的形勢,深化產權體制改革。
【關鍵詞】國有企業 產權制度 治理結構 改革
一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把國有企業改革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取得了卓著的改革成就,但也出現了一些問題。經過30年的艱苦探索,國企改革已經觸及到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層次問題——產權改革。2004年的“郎顧之爭”引發了學術界對國企產權改革的廣泛討論。在經濟體制轉軌的大背景下,我國的國有企業產權改革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深層次的矛盾,比如產權制度不規范、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等。
二 產權制度理論
1.關于產權的概念
按照德姆塞茨的觀點,產權是一種社會工具,其重要性在于其能夠幫助一個人形成他與其他人進行交易的合理預期。這種預期通過社會的法律、習俗和道德得到表達,因而產權的所有者擁有他的同事同意他以特定的方式形式的權利,而社會保障他的這種權利在社會規范的范圍內不受其他人的干擾。具體來說這種權利其實包括產權所有者對所擁有的對象的占有權、使用權等一系列權利,且該權利具有排他性、可分解性和轉讓性等特點。所以產權是一種與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利,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它側重于對財產實體的動態經營和財產價值的動態實現。產權是交易雙方權、責、利的劃分,它只能形成于兩個(或兩個以上)平等的所有權之間的交易,或簡稱為“交易中確定的權利”。以產權為依托,對財產關系進行組合、調整的制度,就是產權制度。產權制度是即定產權關系和產權規則結合而成的且保證其實現的制度。合理的產權制度具有界定和規范財產關系,提供激勵,提高市場資源配置效率以及形成穩定預期等功能。企業產權理論是指企業內部產權結構的安排,企業產權理論不是將企業簡單地看作以權威、計劃來配置資源的組織形式。企業中董事與經理、經理與工人之間的契約關系,仍然是一種交易,這與市場交易、市場契約沒有什么不同。因此,企業內部產權結構安排,同樣對企業的效率產生重大的影響。所謂改革產權制度,是指要清晰產權、界定產權邊界和產權主體的權利與義務,清除原來模糊不清的狀態,建設有利于社會資源優化配制的財產約束機制。
2.明晰產權的重要作用
經濟學對資源的假設更符合科學的可持續的發展的要求,因為它的目標在于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它的前提是社會資源是稀缺的,而稀缺性的東西人都格外的珍惜,因而人具有充分利用稀缺資源的天性。明晰產權的過程就是把稀缺的東西劃分到具體的個人的過程。一是明晰產權可以降低交易費用。在交易過程中,如果交易雙方對某物的產權不明晰,交易雙方得不到準確的預期,因而必須支付確認雙方產權歸屬的額外費用;二是明晰產權有助于人們更有效的利用資源,到達資源的最優利用;三是明晰產權更符合人性為私的經濟要求。人性為私是經濟學的基本假設前提,它可以解釋很多用人性本善不能解決的現象,如公共資源濫用問題、人民公社時期勞動生產效率低下的原因等。在一個良好的市場中,清晰的產權給每個人都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的激勵前提。
三 我國國有企業產權改革存在的問題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國有經濟得到了較快發展。到2002年,全國國有資產總計11.83萬億元,經營性國有資產總計7.69萬億元,其中國有企業中國有資產總量為6.55萬億元,其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另一方面,我國國有企業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對于國有企業在產權制度上所存在的問題,人們目前比較普遍關心的是所有者與經營者的關系如何界定的問題,也就是認為國有企業中所有者與經營者的關系界定不清,導致了國有企業產權不清晰。即在國有企業產權制度的完善上,應該注意法人的治理結構的完善問題。但是,僅僅靠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是不可能完全解決國有企業的產權制度的問題的。國有企業產權不是某個自然人的產權,而是全國人民的財產,但是全國人民不可能每個人都去直接管理與經營國有資產,要委托代理制的方式使得歸自己所擁有的財產進入經營過程,也即人們所說的產權委托代理結構。國有企業產權改革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國有產權存在模糊性,產權市場不發達
我國國有產權關系處于模糊狀態,在國企存在很嚴重的“政企不分”的現象。這種模糊的產權關系不僅使政企不分、國有資產流失、企業資產營運的低效率等難題難以得到根本性解決,而且限制了其他環節改革的深化,影響了經濟體制的轉軌。目前國有企業產權市場的主體和客體都嚴重不足,產權交易既缺買家又缺“貨源”。由于我國在市場經濟法制建設方面的欠缺,使得產權市場發展的不夠成熟,對國有企業改革的產權改革起了很大的制約作用。
而且,企業資產重組、產權轉讓業務基本上都是各級政府在具體操作,由于地區之間的排斥,形成了各自為政、遍地開花的產權交易市場,沒有規范性,難以為國有產權的轉讓和退出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另外,很多地方政府的領導錯誤地認為國企產權改革就是甩包袱,或者簡單地把國有企業的“公”改寫為“私”字,不按照經濟規律辦事,只是盲目地定指標、下命令,采取一些錯誤的辦法。
2.國有企業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
改革初期,雖然實行了旨在搞活國有企業的放權讓利和承包責任制,但企業治理結構基本沒有改變。90年代后試行的股份制改造從內部治理結構來看,也只是形式上的兩權分離,企業產權關系不清晰,法人治理結構并沒有真正建立,問題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決。國有企業公司治理結構的不完善主要表現為:股權結構不合理、“內部人控制”與行政“外部人控制”同時并存、缺乏一個健全的外部治理機制、新老三會的矛盾問題等。
3.國有資產流失嚴重
在深化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中,國有資產流失已成為不容回避的話題,是伴隨在國企改革發展過程中的一種不良現象。這種現象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國有資產流失主要表現為:無視國家規定侵吞國有財產,將部分國有資產無償轉化為集體股、個人股;通過財務報表調整、會計科目合并等手段調減國有資產賬面價值;對國有資產進行虛假評估,國有資產轉讓時只賣資產,卻不管債務,故意不進行依法評估和招標;暗箱操作或自買自賣或內外勾結。
四 國企產權制度改革途徑
1.進一步明確產權,完善國有企業產權的交易
通過改變國家所有權,在某些領域的國有企業實現徹底的政資分開和政企分開,實現國有企業產權主體的多元化。并建立國有產權退出機制,改變國有股“一股獨大”的狀況,有步驟地讓國有經濟從一般性的競爭性行業中有序地退出來。另外,建立我國的產權交易市場和產權流通機制。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產權交易主體發生在各企業之間,產權的讓渡和轉移已經成為企業經營中的一項重要的經營活動,開展產權交易將給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而市場流通是結構調整的自動機,依靠產權轉讓的經濟機制,才能在市場條件與企業外部條件發生變化的情況下,適時地和機動靈活地進行企業產品和組織結構的自我調整,以及實現資源配置的優化。
2.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
要在國有企業制度和國有產權多元化的基礎上,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健全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營班子,形成權責統一、運行協調、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要處理好董事會和經理層的關系,建立獨立董事會制度,推行股權多元化,實現投資主體多樣化,提高公司透明度,強化信息披露。
3.健全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制
加強和完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制,一是要明確國資委的定位,準確落實國資委的職能。它應該充分尊重和維護企業依法經營自主權,使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主盈虧的市場主體和法人實體;二是要健全制度和加強監督。要建立健全國有資產監管機構的決策制度,完善決策程序,努力實現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法律化。國資委監管機構要定期向政府報告工作,加強群眾、宣傳輿論等社會監督。
參考文獻
[1]劉洋.國有企業產權制度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
[2]陳強勝.30年來中國國有企業產權改革的歷史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09(8)
[3]劉揚.重新認識國有資產流失[J].商業研究,2004.13
[4]李丹.國有企業產權的性質研究[J].商業評論,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