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電子商務在浙江經濟發展轉型中起到重要作用,針對不同的需求,電子商務第三方支付平臺可以分成借記卡和貸記卡等多種模式。本文在對不同第三方支付平臺進行分析的基礎之上,提出應立足借記卡為基礎發展我國的支付卡事業。
【關鍵詞】電子商務 借記卡 第三方支付平臺
2011年6月,《浙江省電子商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正式頒布,該發展規劃首次以政府規劃文件的形式明確了電子商務在浙江省經濟發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十二五”時期是浙江省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而在產業升級、經濟轉型的大環境下,發展和完善電子商務體系對于提高浙江經濟競爭力以及改善民生都尤為重要。本文擬從電子商務的模式分析出發,分析不同支付模式在電子商務中所起的作用和影響力,進而為電子商務支付平臺尋求最佳選擇。
一 零售電商支付模式分析
面向零售的電子商務可以選擇的支付方式有多種,比較傳統的方式包括先款后貨和貨到付款等基本沒有脫離貨款交換的支付邏輯方式。但是在電子商務領域,基于其跨區域和不見面等特點,貨物和錢款在時間和空間上產生分離,使得買家和賣家都暴露在巨大的信用風險之中。這無疑限制了電子商務的發展。為解決信用風險的制約,電子商務企業通過引入快遞代收等方式加以改進,甚至建設自己旗下的物流品牌提供送貨和代收款服務,取得了一定效果。
與此同時,面向零售的電子商務企業還可以選擇基于現代電子支付網絡的第三方支付平臺。典型的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完成的電子商務交易流程,如買家在電子商務商家選擇商品,完成購買;買家將貨款支付到第三方支付平臺后,第三方支付平臺將通知賣家發貨;賣家發貨,并向第三方支付平臺確認發貨;買家確認收到貨后,向第三方支付平臺確認收貨;第三方支付平臺將貨款支付給賣家。在整個流程中,第三方支付平臺作為貨款的托管人,解決賣方在貨物發出后和貨款收到前的信用風險;同時,第三方支付平臺可以提供買家一定的維權空間,為賣家提供了額外的信用保證。通過這一中介,買賣雙方均可減少對手方選擇的難度,能夠集中精力于買賣本身,從而加速市場的發展。
上述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的電子商務只所以能夠實現,和現代化的電子支付網絡密不可分。整個流程中所使用的電子銀行體系,加密數據傳輸(如SSL,SET加密傳輸協議),CA電子認證體系等的開發、應用,都是在銀行電子支付網絡建設中逐步完善。對于買家而言,電子支付網絡給買家提供了高效便捷的付款途徑,提高了電子商務的購買體驗。
目前第三方支付平臺中,用于結算的資金一般有三種來源:買家的備付金、借記卡支付與信用卡支付。本文就這三種手段進行分析,著重比較其中借記卡和信用卡兩種電子支付手段,并就未來立足于借記卡的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建設作一構想。
二 不同國家的支付模式選擇
中國的電子支付事業源于1985年3月中國銀行珠行分行發行的第一張珠江信用卡,幾乎與我國的改革開放同步啟動。在此之前,20世紀60年代,信用卡在美國、加拿大、歐洲的發達國家萌芽并興起。到了70年代,中國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亞洲國家和地區也開始大力發展信用卡事業。
截止2011年第三季度,我國借記卡累計發卡量為25.38億張,信用卡累計發卡量為2.68億張。雖然發展迅速,然而從總體上看,中國的支付卡發展程度還是比較低的。借記卡仍然會在今后相當一段時間內占有絕大部分的份額。同時,根據報告顯示,我國的特約商戶數量約為287萬戶,遠未達到美國接近100%的商戶覆蓋率;銀行卡滲透率約為40%,也無法與發達國家比肩。
放眼全球,在支付卡體系的建設上,美國和歐洲兩個先行者給出了不同的答案。前者建立了以信用卡為核心的支付卡體系,而保守的“老歐洲”則更加倚重借記卡作為支付卡的媒介。
美國之所以會選擇信用卡,可以看作是其透支文化和支票文化的綜合。美國人長久以來使用支票的習慣使得美國人現金偏好低、喜歡透支,這恰好符合信用卡的自身特點。而大眾守信的良好品質加上完善的個人誠信評估體系,也為信用卡的推行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同時,美國的法律體系也強調對持卡人的保護。美國《誠信貸款法》規定:持卡人對未經授權的消費至多承擔50美元的責任。綜上,美國強大的經濟實力、民眾的消費習慣以及良好的個人誠信體系和完善的法律保障體系,造就了美國輝煌的信用卡產業。
相比美國,歐洲發展信用卡的條件就要相對遜色。戰后的歐洲經濟萎靡,而民眾的消費習慣也較為保守,法律法規特別是個人誠信體系方面更是與美國相差甚遠。同時,由于歐洲的通訊網絡不及美國發達,因此以法國為代表的歐洲國家選擇了借記卡,并且率先開始采用IC技術以保證信息安全。2003年,法國支付卡交易額為1680億歐元,占法國全部卡片交易額的90%。橫向對比,2001年法國支付卡的交易額為1814億美元,美國為14337億美元,而兩國2002年的GDP分別是8220億美元和93600億美元,可見以借記卡為核心的法國支付卡系統和以信用卡為核心的美國支付卡體系發揮的功能相差無幾。
從上述事例可見,支付卡的選擇與一國的文化、經濟狀況密切相關,只要選擇得當,無論是以借記卡還是以信用卡為核心,都能夠在一國經濟生活中發揮功效。
三 立足借記卡發展我國支付卡事業
隨著金卡工程等支付網絡體系的逐步建立,支付卡的方便快捷、便于攜帶等特點得到發揮,因此在零售領域,由支付卡取代現金作為主要支付媒介將是必然趨勢。以下對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探討也將從便捷性、經濟性和安全性三項因素著手。
1.便捷性
以備付金方式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結算,買家可以通過一次沖值完成多次結算,操作相對簡便。對于第三方支付平臺而言,每次結算時僅與買家發生聯系,實現也較為容易。相比之下,兩種電子支付手段在結算時,買家都要通過銀行的認證,向第三方支付平臺劃付,操作相對繁瑣。而第三方支付平臺在結算時與買家、銀行之間都要發生聯系,技術相對復雜。
在實體零售領域,電子支付手段受到收單網絡建設的限制,可接受借記卡或信用卡支付的“特約商戶”的數量限制著使用電子支付手段的便利程度,而在零售電子商務領域,第三方支付平臺往往能充當“特約商戶”的角色,大大解除了電子支付手段的使用限制,提高了電子支付手段的便利程度。在2010年出臺的《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中,規定“支付機構的實繳貨幣資本與客戶備付金日均余額的比例不得低于10%”,將第三方支付平臺接受的備付金數量與資本金掛鉤,限制了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無限擴張,在控制風險的同時也限制了備付金結算方式的發展。
因此對于買家而言,當備付金還是電子支付手段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結算時,其便利性基本相當;然而因為《辦法》對于備付金規模的限制,相信第三方支付平臺會偏好電子支付手段。
2.經濟性
備付金結算方式僅涉及買家和第三方支付平臺。對于買家而言,預存在第三方支付平臺的資金無法獲得利息,是一種機會成本的損失。而對于第三方支付平臺而言,買家預存的沉淀資金,恰恰可以用來獲取利息收益。而從銀行的角度來看,在目前的競爭環境下,發行的信用卡基本都是免年費且有寬松的免息期,因此銀行需要承擔免息期內的利息費用和信用風險。同時,我國信用卡持卡人依然沒有普遍形成透支消費的習慣,銀行尚不能如國外同業那樣從信用卡透支利息里取得豐厚的收入。相反,信用卡套現行為的存在更加加重了銀行在信用卡業務上的資金成本壓力,這就使得銀行對于商戶的手續費收入寄予厚望。而目前的借記卡則不同,它與儲蓄賬戶相關聯,有沉淀的短期資金可以為銀行產生效益,且不用承擔風險。因此對于同樣的盈利水平要求,銀行可以在手續費收入方面較信用卡有所松動。從2003年國美“罷刷”事件以及2008年前后支付寶與發卡銀行間的分歧都可以看出,對于商家而言支付方式的成本并不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小數目。因此筆者認為,如果立足信用卡來建設第三方支付平臺,參與者之一的銀行的利益需求較高,支付成本較高;而立足借記卡來建設第三方支付平臺,商家和銀行都有較大的利益分享空間,有利于第三方支付平臺的長遠發展。
在考慮了支付手段的成本之后可以發現,雖然備付金、信用卡和借記卡支付模式在使用的便利性方面相差無幾,但是相比較而言電子支付手段的結算模式對買家較為公平,尤其是立足借記卡的結算模式成本較低,比較容易協調相關各個參與者的利益訴求,因此總體上借記卡的結算模式較有優勢。
3.安全性
2010年出臺的《辦法》中規定了“支付機構接受的客戶備付金不屬于支付機構的自有財產”,因此以備付金方式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結算、買家的結算資金由第三方支付平臺托管的做法保證了買家的資金安全。而銀行由于長期處于各種監管機構的嚴密監控下,其經營穩健性是監管的一大重心,資金安全基本無憂。
從技術的角度而言,買家的資金安全在很大程度上依賴通訊保密、身份認證等手段。目前第三方支付平臺一般采取用戶密碼配合動態密碼的方式來完成用戶身份認證,而銀行網銀則普遍采用了數字證書、USBkey形式的硬件認證設備。在通常情況下,銀行在內部控制等軟環境建設上,也要勝第三方支付平臺一籌。
然而基于電子支付手段的結算模式也有其安全性短板。一旦發生盜用銀行卡事件,國內持卡人需要承擔較高的風險。原因一是銀行通過格式合同維護和擴大自己的利益,比如信用卡協議中往往會有“24小時掛失免責條款”,即信用卡掛失之前及掛失次日24小時內所造成的損失仍由持卡人承擔;另一方面,《銀行卡業務管理條例》中欠缺對發卡行法律責任的規定,導致實務中只能適用《民法通則》第106條的過錯歸責原則,使銀行的損失僅限于其責任份額內的部分;再者,根據我國《銀行卡業務管理辦法》有關“抗辯切斷”的規定,持卡人和特約商戶基于買賣關系發生糾紛,不得作為拒絕支付所欠銀行款項的抗辯理由。總體看來,盡管目前的法律體系對持卡人在被盜用之后,并沒有特別的保護,但是電子支付系統本身的安全性比第三方支付平臺要出色,因此基于電子支付系統的結算方式更加安全。
因此,無論從推廣、使用支付卡的角度來看,還是從消費者、銀行的利益的角度來看,借記卡都占有優勢。
四 結語
面向零售的電子商務可以選擇的支付方式有多種,相比傳統的銀貨兩訖的商業邏輯,基于現代電子支付網絡的第三方支付平臺提供了一種解決買賣雙方信用風險的方案,因此在目前的電子商務應用中被廣泛采用。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結算資金可以來自買家的備付金,也可以通過借記卡支付與信用卡支付。在《辦法》出臺的大背景下,第三方支付平臺接受的備付金數量與資本金掛鉤,將會限制備付金結算方式的發展,而電子支付手段則可以借助第三方支付平臺,突破“特約商戶”的限制,擴大應用范圍;同時電子支付手段所使用的銀行網絡系統,在技術上較為先進,安全性也比備付金方式占優,因此銀行卡將是第三方支付平臺今后的主要支付資金來源。信用卡為持卡人提供了透支的便利,以及免息期的安排,使得銀行面臨較大的資金成本壓力,然而歷史文化因素形成的謹慎的消費習慣,造成了大量免息期內還款的顯現,銀行難以通過透支利息收入盈利,從而對于商戶的手續費收入寄予厚望;而借記卡業務則可以給銀行提供息差收入,銀行在手續費收入方面較信用卡可以松動。
綜上所述,在我國現有經濟大環境下,立足借記卡來建設第三方支付平臺,不僅有利于保障買家的資金安全,也使得商家和銀行有較大利益分享的空間,不僅能夠促進第三方支付平臺的長遠發展,也能夠促進浙江省產業升級和實現經濟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