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隨十八大召開的消息,世界的目光聚焦到中國未來發展道路上來。新的領導層不僅要保持中國的增長速度,也要在世界經濟滑坡、中國城市化進程加劇、資源消耗過度等危機中尋找到平衡點,詮釋出一種新的“中國夢”。
2012年10月17日,上海浦東,中美清潔能源合作組織(聚思)參與的市長培訓班正進行著激烈的頭腦風暴,中國的官員、學者以及非盈利組織負責人紛紛提出,中國不能延續美國的道路去發展。
“大家都在說不能照搬美國夢,那么什么是中國夢?”中美清潔能源合作組織創始人劉佩琪認為,當今的中國人渴望融合中國的傳統價值觀與現代城市現實。
她相信,創建一個可持續的“中國夢”,打破收入增長與越來越高的資源消費之間的歷史關聯,有望成為中國人新國家認同的一部分。
為了實踐可持續的“中國夢”, 劉佩琪所在的聚思正與中國一些城市的市長和中外可持續發展專家開展合作,在新興階層中催生可持續的消費和生活習慣,強調對城市化進程中的資源以共享的方式獲取,而非簡單的占有。
擁有意味著需要時可以快捷地獲得,并非個人占有 《瞭望東方周刊》:“美國夢”過去指一棟房子、一個四口之家和兩輛汽車,但按照你的說法,現在已升級到“炫耀性消費”,而中國絕不可能照搬。這意味著中國將選擇怎樣的發展模式?
劉佩琪:眼下,中國不論是官方或民間都已經意識到,我們在發展的道路上,尋找的是一種中國式夢想。最簡單的道理就是,中國與美國的國土面積差不多,中國的人口卻是美國的4倍,如果每一個中國人都按照美國人的方式去消費、去使用資源,整個地球的資源都不足以承載這種消費。中國需要“更清潔”的、“可持續”的增長道路。
《瞭望東方周刊》:從十七大開始,中國就一再強調增強可持續性發展能力,那么這種“可持續性”如何去實現?
劉佩琪:這種可持續的理念,可以和個人的生活愿景聯系在一起。中國夢不僅僅是國家的夢想,也是每一個中國公民個體的夢想。具體而言,就是建立可持續的行為模式。
《瞭望東方周刊》:其實在中國的傳統價值觀中,本身就在提倡可持續的行為模式和生活理念,包括飲食的平衡、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等等。
劉佩琪:盡管中國的傳統生活方式非常具有可持續性,但目前已經逐漸淡忘。要做的就是把這些理念重新推廣到人們的生活中去。一些民間和國際組織正在和地方政府合作,通過各種努力推廣可持續性的消費行為。
很多人聽到綠色、環保、可持續性,就以為要放棄生活中的很多便利,其實并不是簡單的做減法。回歸傳統中吸取好的部分,把好的部分植入現代的生活方式,并不會降低生活的質量。伴隨可持續性理念在中國的深入,個人富裕重新定義為在需要時可以“更暢通地獲取更好的產品和服務”,但是未必要個人擁有這些產品和服務。
《瞭望東方周刊》:理念與現實似乎有較大的反差,在剛剛過去的2012年國慶黃金周期間,中國銀聯持卡人在境外交易額同比增長33%,巴黎LV排隊的99%是中國人,不少外媒報道中國人境外組團制造了歐美的“黃金購物周”,你怎么看?
劉佩琪:有一個重要的數據顯示,中國目前有3億中產階級,到2025年會有8億的中產階級。這些不斷崛起的中產階級群體收入快速增長,被認為是高消費的代表。但是,我們應該看到另一面,未來中國人群的消費將更多體現在教育、健康、關心和家人的互動方面,而不是簡單地擁有物質上的奢侈品、買幾個LV包。
收入增長快并不等于一定要高消費。而且在中國,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擁有那么多的奢侈品,相較于個體去購買和擁有某個東西,中國未來更需要的是共享資源,包括更好的公共交通、更好的公共空間、更好的食物、更好的住房以及更多的電子學習機遇。
強調分享不僅更可持續,也有助于緩和貧富差距所造成的摩擦。
譬如因為人口很多,土地很少,中國人不可能像美國人一樣,每個人擁有一所大房子。既然如此,為什么不能更多地分享空間?我們可以住在小的公寓,同時擁有更大的公共空間,在公共空間當中一起學習、一起運動。在中國未來的發展中,非常需要資源的共享,并且需要提供順暢的通道,去實現這種共享。
分享公共資源要求注重細節 《瞭望東方周刊》:2012年年初,國家統計局宣布中國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這意味著以城市主導的現代發展模式將取代鄉村傳統,這可以稱得上一個歷史分水嶺。這個變化對中國未來發展的意義你怎么看?
劉佩琪:這種變化不僅是簡單的人口百分比的變化。中國人越來越多從農村遷往城市,這意味著中國必須創造更多新的城市。事實上,中國正在創造城市的未來,比如大上海都市區、大北京都市區等等。可以說,在全球范圍內,中國是唯一一個以如此快的速度和規模建設新城市的國家。
過去20年里,中國一直在大規模的建設過程中,所以中國人覺得快速建設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但是,現在已經到了需要做出選擇的時候,如果還是復制以往的發展模式,中國的城市就會變得擁擠不堪、污染嚴重。如果重新規劃城市發展方式,未來的城市還是可以成為宜居之地的。
在城市設計過程中,中國政府的決策者們需要秉持一種理念:公平、分享。如果有一塊園林,不僅是富人、中產階級,所有人都可以進入。在10月17日的市長培訓班上,聚思與來自全國各地的30位市長也分享了這一理念。剛開始有一些不同意見,這些市長并非不想了解,而是需要觀念的沖擊。他們并不是疑惑“要不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而是困惑于“怎樣走好這條路”。
簡而言之,未來的城市規劃中,中國人需要享有更多的公共資源。
譬如,一份不完全統計資料表明,在過去的十年中,中國共建立了2812個購物廣場,在未來的3年中,中國還將建立760個購物廣場,總共有1500萬平方米,這在全球占到了興建商場的一半以上。但是,一些商場處于人煙稀少的狀態,這就浪費了大量的公共空間。中國未來的購物廣場并不僅僅要用來購物,還要在其中設計更多便于人們活動的公共空間,用于娛樂休息。與其在商場中建立奢侈品專賣店,不如設計一些寓教于樂的環節,重新發掘中國文化的價值。
《瞭望東方周刊》:關于城市化的可持續發展,你一直在強調公共空間的建設。其實近十年來,中國各大城市特別是西部地區都在大力建設和規劃博物館、歌劇院等公共設施。
劉佩琪:一些城市只是擁有這些文化公共建筑,卻沒有找到公共空間的真正內涵,導致的結果就是只有很少的市民進入這些場館,這些建筑不能發揮其重建文化的意義。找到正確的模式去落地最重要,在城市的公共空間規劃中,需要注意很多細節,比如建筑內的桌子,可以把彼此的距離設計得很近,使人們起身時經常擦肩而過并有理由互相打招呼;再比如樹下的椅子要坐上去非常舒適,這樣人們就有可能會對戶外空間更感興趣。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現在需要的不僅僅是摩天大樓,更需要整合式的大樓可以把建筑和自然整合在一起,并且兼有更大的公共空間。
這種整合式的大樓最好建設在地鐵上方,人們可以從地鐵一出來,就進入其中上班或居住。在地鐵設計上,也更加靠近生活圈和商業圈,減少不必要的出行。上海的吳江路就是一個很好的樣本,從地鐵一出來就是美食街,有很多超市和服裝店,人們的需求可以方便快捷地完成。
目前,中國已經準備投入8000億元到地鐵的基礎建設中,將建成的地鐵里程數是目前的4. 2倍,所以以后的經濟中心可能是以地鐵為主線在周圍發展的商圈。
用本地方式去制造能源 《瞭望東方周刊》:國際能源署曾發布數據,指出“2009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國”,中國國家統計局則給出了不同的數據,否認了“第一”的說法,目前,在國際范圍內,中國的能耗總量問題應如何來看待?
劉佩琪:誰是“第一”并不重要,不論是美國第一還是中國第一,大國消耗的能源已經很多。現在的焦點是中美兩國如何控制能源消耗的總量;在控制的過程中,中美兩國如何在技術引進、節能減耗等一些層面加強合作,把能耗真正降下來。
慶幸的是,中美兩國的合作已在推進,包括聚思在揚州試點的智能電網項目,就是美國的電網技術專家與中國地方政府和研究機構合作的成果。中美交流的過程中會有一些敏感點,令大家談到某個層面無法繼續深入,能做的就是讓大家遠離爭議,為共同的能源減消而努力。
《瞭望東方周刊》:目前中國的石油進口比例超過50%,今年上半年中國天然氣進口量增44.6%,高速增長帶來的能源高消費,令中國在可持續道路上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應對?
劉佩琪:中國的政府領導人意識到能源有限這一點,正在大力地去國外購買能源。對中國來說,長期去國外購買能源并非絕對
安全之舉,未來還是要盡量采取自給自足的方式,確保國家能源安全。需要致力于更多地用本地方式去制造能源,比如利用中國本土的太陽能、風能等資源。
《瞭望東方周刊》:這些都屬于新能源,中國已經發布了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規劃的一系列目標,其中提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實現這一目標,還有哪些困難?
劉佩琪:這其實是比較困難的工作。困難首先體現在能源存儲上,怎樣把風能和太陽能存儲起來。其次是怎樣把風電、太陽能結合起來,也就是風光互補式的發電系統。現在中國只有一個試點,但這是未來的發展趨勢。盡管有上述難點,但是我相信中國有能力去完成目標。
《瞭望東方周刊》:為了引導能源消費,中國提出了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的政策,這是否最佳的調控方式?
劉佩琪:這是非常重要的舉措。每一個有責任的國家都會考慮怎樣降低消耗。只是除此之外,在能源使用上,還將有四個重要方面影響到中國的能源結構變化。
首先是電網系統的建設,在國外普遍是幾百家或者幾千家的小電網公司集中在一個國家。中國則只有南方電網和國家電網兩家電網公司。
其次是工業用電。在中國70%的用電量是用于工業用電,中國對于工業用電量方面已經出臺了很多有利的政策,不管是“十二五”規劃還是國家發改委的政策,都包含了對于工業用電的控制政策,尤其是重工業的用電量。
第三是城市的用電方面,城市用電的節約相對于工業用電和電網系統兩方面更困難一些,因為負責城市用電節約的部門更加多元、更加分散,需要依賴政府的決策、不同部門對于城市節約用電的重視以及進一步推廣具體舉措的意愿和能力。
最后是消費者用電,這是最困難的部分,因為消費者的層面很多也很復雜。聚思曾經嘗試過在中國8個城市免費發放節能燈泡,但是這種項目做完后才發現,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消費者的行為模式。如果真想給中國帶去一種可持續消費理念的話,那我們必須改變人們的消費行為模式。而如果要改變這種消費形式,就必須改變和重新定義社會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