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昌路330號天廚味精廠舊址的去留是近來申城的熱門話題。說起味精,現代人聞之色變,但應該說,在上海近代短促的民族工業發展史中,天廚味精對上海城市歷史發展的意義,遠遠勝過其調味品的功能。
吳蘊初畢業于上海兵工專門學校化學系,學業優秀,深受校方器重,畢業后留校任教達3年,后受中國實業家火柴大王劉鴻生之聘,為劉氏創辦了熾昌新牛皮膠廠,味精就是吳蘊初在該廠的化學實驗室中試制出來的。
當時日本的味之素在中國的銷路鋪天蓋地,吳蘊初覺得中國人自己能生產味精,認為這是一個十分有前途的工業,但味之素的制造配方如可口可樂一樣是絕對保密的。吳蘊初經過一年多努力在實驗室成功試制味精樣品,但他既無資金也無實力,后經人介紹認識上海醬油大王張逸云。張也是個人精,看到味精與醬油的密切關系,即同意投資,當時資金總額為5萬元,張占4萬元,吳與另一朋友各占5000元,在南市福源里租了兩開間石庫門房子,1923年8月創辦了天廚味精廠。
張任總經理,吳蘊初為廠經理兼技師,并以佛手作為注冊商標,開始登報發售天廚味精,同年冬從福源里遷到當時的菜市路三北煙草公司,即現在順昌路330號。
隨著“天廚”的業務發展和戰事的影響,天廚先后在新橋路斜土路間租地50畝自建廠房,1937年又在合肥路搭建簡易廠房,1938年為避戰事,在徐家匯徐虹路又租到一塊地皮建造簡易廠房……但順昌路330號自始至終是“天廚”最正宗最有代表性的象征,猶如品牌旗艦店,承載著一部沉甸甸的民族工商業發展史。
1925年開始,“天廚”業務蒸蒸日上,剛從順昌路330號出廠貨物未及分配已半路被店家攔住購去了,不少商家為早日得到貨物上架,均付款預定。1926年與1927年間,天廚味精在美英法等國先后獲得專利,這在當時是很罕見的,連美國在當時也沒有氨基酸工業。
1933年美國舉行芝加哥開埠百年紀念博覽會,“天廚”得獎。因業務擴大,“天廚”將順昌路330號東廠房翻建成三層鋼筋水泥廠房,并于1932年再將順昌路的西廠房翻建成五層樓鋼筋水泥廠房,即現面臨被拆的這幢房子。
鄒韜奮曾采訪過吳蘊初,將他自幼苦讀成名成業的經過以落霞為筆名,寫了一篇《創造味精的吳蘊初君》在《生活》雜志上發表。
雖然成為“大款”,但吳蘊初生活并不奢華,現今上海灘名人豪宅中有吳同文的綠房子、榮家老宅、貝公館……唯獨從未聽聞有吳蘊初公館,足以證明他個人生活簡樸。
老職工回憶當年他常在順昌路330號與職員同桌吃飯,以了解情況,他還創辦了“清寒教育基金”,專以資助學業優秀但家境困難的學生。還在滬江大學化學系設立了獎學金,并捐資設立了中華化學工業研究所,設立了化學論文獎,辦了會刊,并購買了南昌路315號花園洋房一所,贈捐給中華化學工業會,不知該樓有無被拆?
1933年,東三省陷落后,天廚捐款10萬購飛機一架以示抗日,機名“天廚號”,飛機后編入杭州筧橋空軍基地。上海解放時,吳蘊初身在美國,同年11月回滬,直到1953年逝世。
早在抗戰后期,吳蘊初就宣布將他的全部股份,以及其他一些投資,包括將味精發明權全部捐出,組成“蘊初資產保管委員會”用以公益事業。這筆捐款直到解放后,連本帶息已達人民幣百萬。那可是上世紀50年代的一百萬呀!吳逝世后,家人將此筆款項捐給上海圖書館。90年代,筆者曾與吳蘊初的兒媳婦和孫子同桌吃飯,此時他們已定居香港,衣著樸素,言談舉止謙和,一點不像富人后代。
聽說吳蘊初下葬在萬國公墓,想來也給掘掉了。現今年輕人可能還知道鄔達克,但有幾個人知道吳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