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來,茹婷,你父母算不錯的。
不是嗎?至少你媽媽說過:你長大了,不管你做什么我都支持你。盡管有時她會忘了,但她還是明理的。
我不太喜歡提80后、90后一類說法。當初對80后,前輩們不是也有諸多的嘮嘮叨叨?現在好了,90后接上話茬,80后淡出了,解脫了。
實際上年齡跨度不等于天塹鴻溝,我有個朋友生育比別人晚,她是50后,女兒是90后,有天在路上遇到她們,聽著MP3,一人一個耳塞,口中陶醉地哼哼,真像一對親姐妹。
我那朋友十分新潮,50后的人,能最早了解流行的歌手歌曲,比如周杰倫、五月天、東方神起,最早用上蘋果手機,切水果、看小說,喜歡上微博,@這個@那個;而朋友的女兒呢,倒挺傳統的,熱衷歷史,對什么都想了解一下。她們年齡相差那么大,卻能相輔相成,看得我好生羨慕。
我想,你首先要理解你父母的著急,理解他們“左手不放心右手”的心情。
現在的新聞報道,你肯定也留意了,尤其有了微博之后,新聞傳播那叫一個快。“兩個90后在賓館出事,女孩死男孩傷”,“官二代求婚遭拒,燒傷90后女孩致毀容”……盡管只是小概率事件,但壞新聞長翅膀啊。
不知你看了怎么想,你爸媽看后的心情,我能想見,那就是為他們的寶貝女兒倍增擔心。既希望女兒幸福(那是一定的),又害怕遭遇不測(只怕萬一),他們沒有更好的辦法,只能不斷地關注、揣測你點點滴滴的動向,外加嘮叨,試圖筑起堅固的圍墻,護佑他們的寶貝,女孩子,傷不起呀!
你交了一個筆友,你和男生看電影(雖然不是真的),你時不時上微博點點戳戳,在他們眼里,潛伏著不少危險因素呢。
你能理解嗎?好,如果理解,那么第二,盡可能跟他們多溝通,打消他們的疑慮。
溝通應是雙向的,他們也想啊,但他們多半缺少方法,心有余力不足,“笨”呀。
我在網上看到有孩子說:最喜歡跟好朋友在QQ上聊天,其中不乏有關青春期的話題。可一轉臉,嚇了一跳,老媽不知什么時候站在了身后,手里慢悠悠地剝著水果,還面不改色心不跳地狡辯:“我老花眼,看不見。”
還有說,父母借收拾房間偷看自己的隱私,例如QQ記錄、日記本、手機短信等……多么笨拙的方式!
他們“笨”,你不妨聰明些,為了他們,也為了自己,主動溝通。有開心的事,一起分享,比如分享微博中的新聞、精彩言論,讓他們知道你不光是玩兒;困惑迷茫的時候,一起商量,畢竟他們是過來人;心里難過,不妨在他們面前哭一場。你要相信,他們是你最親的人,是最容易打交道的人,是最可以包容你的人,不要人為地拉起籬欄筑起屏障。
你透明了,他們就不緊張了,不緊張,關系就緩和了。
緊張的時候人是最笨的,不光他們,你也是,他們問你和誰去看電影,是不是和男生去的。“我本來想說不是,可是,既然他們都這么問了,我也不知道哪來的勇氣,理直氣壯地回答,是的,我是跟xx(班上最帥的男生)去的……”
你說這是何必呢,最后不還得花精力去解釋從而取得諒解嗎?除非你成心越鬧越僵。
再過幾個月,你就滿18歲了,成人了,其實讀你的信,我感覺你心里明鏡似的,你說“靜下心來想,我們又好像沒有什么根本上的矛盾”,這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