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京新內閣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年僅29歲的通信和大眾傳媒部部長尼基福羅夫。這讓外界對俄羅斯的青年政策產生好奇,實際上,俄羅斯政府有一整套青年政策,只是這個政策經歷了很長時間的發展才逐漸成熟起來。
1991年蘇聯解體前后,當時社會的政治積極性達到歷史的高點。青年人受當時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在政治上十分積極。隨著時間的推移,原來的共青團組織不復存在,俄羅斯社會和青年人的政治熱情逐步“退燒”。與此同時,在國門大開的背景下,青年人接觸到大量主要來自西方的新鮮事物,并被深深吸引。而隨著俄羅斯市場化改革的深入,許多青年人也與自己的父輩一起,迅速淪為新窮人,生活狀況嚴重惡化,垂直流動的機會受到嚴重限制。
在這個階段,俄羅斯官方忙于解決國內重大的政治經濟和安全問題,無暇顧及青年政策,基本上采取放任自流的態度。學校也被排除在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之外。總而言之,俄羅斯獨立之初的一段時間里,青少年問題處于國家、學校和家庭“三不管”的狀態。可以說,俄羅斯獨立之后的15年間,青年政策基本上淡出人們的視野。負責青年事務的聯邦政府部門在15年間被改組7次,幾乎每2年1次。3次組建專門的國家青年事務委員會,青年事務主管部門換了4次。
俄羅斯政府態度發生轉變的主要外部因素是烏克蘭、格魯吉亞等國發生所謂“顏色革命”,而青年人在街頭政治中往往扮演了“突擊隊”的角色。在這個背景下,俄羅斯政府開始出臺新的青年政策,組建新的青年組織,加大財政支持力度。
2005年11月16日,舉行了統一俄羅斯黨“青年近衛軍”的成立大會。它的前身是統俄黨的青年組織“青年統一運動”(2003年成立)。隨著青年近衛軍的成立,原來的組織機構和成員自動轉為新組織的成員。該組織成立伊始便宣布將致力于揪出統俄黨隊伍中的腐敗分子。事實上,“青年近衛軍”是統俄黨的青年組織,為該黨培養后備干部,同時也開展內容十分廣泛的社會活動,包括愛國主義教育、維權、立法等等。按照最初的設想,一旦有需要,“青年近衛軍”將能夠動員大量年輕人,與企圖搞街頭革命的反對派力量相抗衡。
另一個重要的青年組織“我們”于2005年4月15日成立。該組織在成立宣言中稱,共同的敵人是“各種法西斯組織,及其自由派同情者,官僚和寡頭”。該組織的正式全稱是,全俄促進主權民主社會組織青年運動“我們”。這個青年組織的宏大目標是將俄羅斯變成21世紀的全球領袖。為了達到這個目標,需要完成三大任務,即捍衛俄羅斯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建設真正的公民社會,通過"干部革命"實現國家的現代化。而所謂“干部革命”則要通過向國家輸送新一代管理干部和人才來實現,因為“從1980年代以來的那一代干部對俄羅斯前途喪失了信心”。同時,預防“顏色革命”也是該組織的任務之一。該組織的主管部門是俄羅斯聯邦青年事務署。
這個青年運動同樣組織大量活動,包括青年一代的愛國主義和道德教育、青少年體育活動、青少年商業管理學校、街頭治安、青少年旅游、科技創新活動等等。此外,2005年起,該組織在距離莫斯科市370公里的謝林格爾湖畔舉辦全國青少年夏令營。其中在2005年至2008年期間,這個夏令營實際上是一個訓練營,培訓來自全國各地的骨干組織大規模群眾活動和社會工作。隨著“顏色革命”威脅的減弱,夏令營的活動內容成為全國青少年教育論壇,每年來自俄羅斯全國各地的參加者人數在3000-5000人不等。2009年俄羅斯總理普京參加了論壇活動。2010年,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以及多位部長參加了論壇的活動。
此外,在解決青年的就業問題方面,聯邦和地方青年專項計劃的范圍與任務有所擴大,地方政府支持青年人創半小型企業的機構在增加。2009年則被宣布為俄羅斯“青年年”,俄羅斯政府積極采取措施,解決青年人的就業、住房等實際問題。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俄歐亞所副研究員)
責編/劉建 美編/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