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交工作三原則:“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
1949年春夏,人民解放軍兵鋒所指,所向披靡,實現全國統一,已是指日可待。這樣,籌建新中國的重任就擺在了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面前,當時,尚在襁褓中的新中國,最直接的威脅就是帝國主義的封鎖和可能的武裝干涉。因此,制定正確的外交政策、爭取國際支持是第一位的緊迫任務。為此,根據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毛澤東審時度勢,提出了外交政策的三條原則,即“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這三句通俗平實的話語,成為了指導新中國建國初期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針。
“另起爐灶”。這是毛澤東1949年春提出來的,這年3月5日,他在七屆二中全會上對此進行了明確闡述。他指出:“不承認國民黨時代的任何外國外交機關和外交人員的合法地位,不承認國民黨時代的一切賣國條約的繼續存在,取消一切帝國主義在中國開辦的宣傳機關,立即統制對外貿易,改革海關制度,這些都是我們進入大城市的時候必須首先采取的步驟?!?/p>
我們知道,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的內政、外交、財政、軍事無一不受到西方列強的操縱和控制,舊中國一直是一個被帝國主義控制的半殖民地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帝國主義力量大大削弱,以蘇聯為首的反帝國主義陣線力量空前增長。隨著國民黨軍隊被消滅、國民黨政府被打倒,我們可以也理應采取“有步驟地徹底地摧毀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控制權”的方針,逐步摧毀帝國主義對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控制,最終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在這種情形下,毛澤東提出“另起爐灶”的方針,其核心思想,就是與舊中國屈辱外交徹底決裂,不自動繼承舊中國的一切外交關系,在新的基礎上重建中國同外國的關系,使中國人民在帝國主義面前站立起來。
1952年4月,周恩來在新中國第一次駐外使節會議上發表講話,對這一方針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說,“1949年春,毛澤東同志就說過,我們的一個重要外交方針是‘另起爐灶’,就是不承認國民黨政府同各國建立的舊的外交關系,而要在新的基礎上同各國另行建立新的外交關系”,就是將“我國同外國的外交關系要建立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的基礎上。這是一百多年來舊中國的政府所沒有做到的”。這一方針,“使我國改變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了獨立自主的外交關系”。
“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這一外交方針是毛澤東在1949年一二月間同米高揚的談話中首先提出來的。據師哲《在巨人身邊——師哲回憶錄》記載,毛澤東是這樣說的:“我們這個國家,如果形象地把它比作一個家庭來講,它的屋內太臟了……中共建政后,我們必須認真清理我們的屋子……等屋內打掃清潔、干凈,有了秩序,陳設好了,再請客人進來,我們的真正的朋友可以早點進屋子來,也可以幫助我們做點清理工作,但別的客人得等一等,暫時還不能讓他們進門?!痹陔S后召開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正式闡明了這一方針。他說“關于帝國主義對我國的承認問題,不但現在不應急于去解決,而且就是在全國勝利以后的一個相當時期內也不必急于去解決,……只要一天它們不改變敵視的態度,我們就一天不給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以合法的地位?!?/p>
面對即將誕生的共和國,帝國主義列強雖絞盡腦汁卻無計可施,但總想保留一些在中國的特權。有幾個國家就想以外交認可換取在華特權,使自己在華利益最大化。但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沒有被它們迷惑,提出了“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的方針,對于帝國主義國家同中國建交的問題采取“等一等”的態度,有意地把建交時間往后推移,留出時間清掃“屋子”,一方面否認蔣介石獨裁政府的一切賣國外交和內戰期間蔣介石所借的一切外債,一方面堅決廢除一切賣國條約和帝國主義在華特權,徹底清除帝國主義殘余勢力。之后,再視其對新中國的態度重新考慮建交問題。
歷史證明,這一方針的實施,徹底摧毀清除了帝國主義對華的控制力和影響力,有效遏阻了帝國主義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滲透、顛覆和破壞,對維護中國國家安全有長遠的現實意義。
“一邊倒”。這一外交方針是在1949年黨的建立28周年紀念日,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提出來的。在文中,毛澤東這樣說道:“一邊倒,是孫中山的四十年經驗和共產黨的二十八年經驗教給我們的,深知欲達到勝利和鞏固勝利,必須一邊倒。積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經驗,中國人不是倒向帝國主義一邊,就是倒向社會主義一邊,絕無例外。騎墻是不行的,第三條道路是沒有的。我們反對倒向帝國主義一邊的蔣介石反動派,我們也反對第三條道路的幻想?!薄拔覀冊趪H上是屬于以蘇聯為首的反帝國主義戰線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誼的援助只能向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國主義戰線一方面去找。”
當時,新中國對外關系面臨三種選擇,一是親美遠蘇;二是親蘇遠美;三是奉行中間路線,兼親美蘇。眾所周知,美國長期支持國民黨政權,抗戰勝利后又支持蔣介石打內戰,新中國成立前后,又堅決地站在臺灣當局一邊,對新中國采取敵視態度,實行政治上孤立、經濟上封鎖、軍事上包圍的政策,拒不承認新生的共和國。因此,“親美遠蘇”不可能成為選項。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世界已分裂成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兩大陣營。在冷戰形勢下,中國作為大國很難保持中立,騎墻的“中間路線”也是走不通的。而中蘇不僅有意識形態方面的緊密聯系,而且中蘇兩黨也有很深的淵源,在共產黨反對國民黨的斗爭中,蘇聯也給予了一定的援助,所以采取“一邊倒”的方針就成為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的惟一選擇。
顯然,“一邊倒”的外交方針是毛澤東在總結中國革命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從當時的國際戰略格局出發,針對美國等帝國主義國家對新中國采取敵視態度的現實情況提出來的。但必須強調的是,向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一邊倒”的方針,是指國際戰略態勢上的“一邊倒”,決不意味著處處事事都依從別國,跟著別國的指揮棒轉,更不是去作附屬國;恰恰相反,它是以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獨立為前提的。毛澤東第一次訪蘇以及《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簽訂,就是“一邊倒”方針的成功實踐。
后來,周恩來高度評價了這一方針:“我國在世界上明確地站在和平民主陣線一邊,旗幟鮮明,打破了帝國主義的幻想。如果沒有這一明確的宣布,帝國主義者就會胡思亂想地望著我們,如司徒雷登在南京時還想鉆空子?!贿叺埂姆结樈o這種胡思亂想的人澆了一頭冷水。”鄧小平也曾經說過,毛澤東把外交政策上的“一邊倒”和軍事上迅速占領全國、經濟上實行自力更生,稱為打破帝國主義封鎖之道。外交政策上的“一邊倒”,越早表現于行動越有利,這樣是主動地倒,免得將來被動地倒。
二、恢復國民經濟的指導方針:“四面八方”
平津等大城市相繼解放后,七屆二中全會決定將黨的工作重心從農村轉入城市,從軍事斗爭逐步轉向經濟建設,把恢復和發展生產作為黨的中心任務,并確立了利用城鄉資本主義發展生產的方針。但是,面臨嚴峻的形勢,究竟實行什么樣的政策恢復嚴重衰退和全面萎縮的國民經濟?對此,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必須作出明確回答。
1949年4月中旬,毛澤東根據實際情況,經過深思熟慮,提出了“四面八方”的重要經濟政策。具體說來,就是十六個字,即“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內外交流”。
對“四面八方”政策產生的過程,薄一波對此有詳細回憶。當時,已先行解放的平津地區,經濟工作出現了一系列問題,除了城鄉交換阻隔、外貿斷絕、原料匱乏、產品滯銷、通貨膨脹等問題外,最為突出的問題就是沒有處理好公私、勞資等關系,工人、干部和資本家都沒有搞清七屆二中全會確定的經濟發展方針。工人、店員誤認為允許分店、進行清算斗爭。天津解放后一個月內就發生了53次清算斗爭。資本家則有三怕:一怕清算,二怕共產黨只管工人利益,三怕工人管理難,無法生產。因此普遍存在疑懼心理,抱著消極等待和觀望態度,有的甚至跑去香港。在這種情形下,1949年4月中旬,毛主席針對平津等大城市解放后經濟工作中出現的新問題,高瞻遠矚地提出,“四面八方”政策。那么,毛澤東是在什么情況下談到“四面八方”政策的呢?薄一波回憶道“4月上旬,劉少奇同志到天津巡視工作……中旬,我把少奇同志聽取關于天津解放后城鄉關系、勞資關系、內外貿易情況匯報后提出的問題和意見,向毛主席作了匯報。其中有一段話‘資本主義的剝削是有進步性的,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是有功勞的。在今天資本主義剝削是合法的,剝削越多越好?!@是少奇同志針對一部分民族工商業家的思想顧慮準備講的話。毛主席認為講得好,只是覺得‘剝削越多越好’這句話不太妥當,不一定這么講。他概括了十六個字,即‘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內外交流’。要我轉告少奇同志。少奇同志對毛主席這個科學概括極為重視,說:‘主席這樣提,當然好,講得很全面,今后就照此闡述。’”
對“四面八方”政策的內涵,原山西省委書記陶魯笳在《一個省委書記回憶毛主席》一書中詳細進行了介紹。1949年4月15日,毛澤東在香山“雙清別墅”接見了擔任太行區黨委書記的陶魯笳,談話中,毛澤東興致勃勃地闡述了“四面八方”的政策。毛澤東說“我們的經濟政策可以概括為一句話,叫做‘四面八方’。什么叫‘四面八方’?‘四面’即公私、勞資、城鄉、內外。其中每一面都包括兩方,所以合起來就是‘四面八方’,……我們的經濟政策就是要處理好‘四面八方’的關系,實行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內外交流的政策?!腥珪Q議中講到我們同自由資產階級之間有限制和反限制的斗爭。目前的側重點,不在于限制而在于聯合自由資產階級。那種怕和資本家來往的思想是不對的。”
顯然,“四面八方”政策是毛澤東根據政治形勢的發展,按照七屆二中全會確立的方針,制訂的一個新民主主義性質的經濟政策,是對新民主主義經濟乃至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探索。
1949年9月,“四面八方”政策正式寫進《共同綱領》,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建設的根本方針。具體表述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建設的根本方針,是以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內外交流的政策。達到發展生產、繁榮經濟之目的。”
“四面八方”政策,解決了黨對民族資產階級的政策問題,穩定了民族資產階級,有利于調動各方面包括城鄉資本主義的積極性,使他們盡快安定下來恢復和擴大生產,這對于新政權的鞏固,對于接管城市的經濟恢復和人民生活的安定起到了極大作用。
三、凝聚人心的特殊社會政策:“三個人的飯五個人勻著吃”
隨著解放戰爭進程的加快,解放區的范圍不斷擴大,原國民黨軍政人員的出路問題凸顯出來,成為一個帶有全局性的大問題。在財政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這個問題到底怎么辦?出路在哪里?經過政治上的權衡,毛澤東和黨中央果斷作出決策,那就是把舊人員包下來,“三個人的飯五個人勻著吃”。
其實,毛澤東和黨中央很早就確定了對舊人員實行包下來的政策,但在執行的過程中出了一些問題,北平和平解放后,華北局遣散了傅作義舊部軍官1.8萬人回綏遠,雖然給每人發了三個月的薪水,但他們并不滿意,后來一部分人成了和平解放綏遠的阻力,南京、上海、杭州解放后,有關方面裁減了舊人員2.7萬余人,結果引起了波動,最后還是交由華東局妥善安置。
對這兩件事,毛澤東都進行了批評。他風趣地說“我們把南京國民黨政府的大灶打破了,如果不給人家飯吃,人家就要另起爐灶。重慶談判時,蔣介石不要我們另起爐灶,我說不另起爐灶就要在你的灶上吃飯。今天我們如果不把人家養起來,人家也要‘另起爐灶’?!痹谄浇蚪庸苤校嘘P方面在壓力過大的情況下,還曾設想裁減冗員與管理機構,但經過慎重考慮,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決定暫緩執行。
此后,毛澤東和中共中央一再重申這一重要政策。1949年9月2日,毛澤東致電華東局書記饒漱石,明確要求“不輕議遷移,不輕議裁員?!齻€人的飯五個人勻吃?!?月24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舊人員處理的指示信,更為全面地闡明了這一政策。信中說包下來“一不是原職原薪,二不是原封不動,要同這些留用人員說明人民與政府的困難,三個人的飯五個人勻著吃,房子擠著住”;“對精簡下來的人員,不可踢開不管,而應舉辦大的訓練班,受訓期間照減低后的薪資打六折至七折發給,以保證他們及家屬的生活,學習成績須認真加以考核,量材錄用,學習好的盡先錄用”。11月2日,針對一些地方對這個政策執行不力的情況,毛澤東再次重電“關于新華社九月十六日《六評白皮書》社論中所稱對待舊人員的原則及辦法,中央曾向各中央局、分局、前委有了指示,全國各地黨的組織、人民解放軍及人民政府必須一律遵照執行,必須避免過去北京、上海、南京等處粗魯地、不負責任地遣散大批舊人員的錯誤,不要重犯?!?1月28日,在全國政協一屆常委會第二次會議討論1950年國家財政收支概算草案時,毛澤東對包下舊人員的問題再次發表意見。他說,這些舊人員能不能不管他們呢?人家不走,擁護我們,不管他們要罵人,只好收。不收比收要差些。不收他們還是要吃飯,沒有辦法的時候就會去搶或偷,用破壞的方法。這比四千斤小米(政府當時養活一個人折算的費用)的代價就要多。要把這些人包下來,管他們吃飯。12月2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他再次強調:“人民政府在這個問題上應該采取負責的態度,只有這樣才是對人民有利的。”
“三個人的飯五個人勻著吃”,把舊人員包下來的重大舉措,是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在建國前后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實行的帶有應急性質的一項特殊社會政策。它的實施,雖然給本來就捉襟見肘、十分拮據的財政帶來了巨大的負擔和壓力,為此財政大約每年要多付出相當于120億斤小米的開支,但在政治上卻是富有遠見的,取得的績效也是多方面的,不僅大大提高了黨和人民政府的凝聚力,對保護廣大勞動者利益、穩定社會秩序、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也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四、實現國民經濟根本好轉的策略方針:“不要四面出擊”
“不要四面出擊”,是毛澤東在七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的一項重要的戰略策略方針。它的精神實質,就是要求認清黨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主要任務和打擊目標,不要四面出擊,不可“樹敵過多”,而要盡可能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孤立和打擊當前主要的敵人,即“肅清國民黨殘余、特務、土匪,推翻地主階級,解放臺灣、西藏,跟帝國主義斗爭到底”。
新生的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經過半年多的不懈努力,在經濟戰線上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全國范圍內財經工作的統一基本實現,金融物價趨于平穩,財政經濟狀況有所好轉,但是,在平抑物價和統一財經的過程中,由于銀根抽緊,物價下跌,稅收偏重,許多民族資本工商業和個體工商業發生嚴重的資金困難。1950年春夏之交,全國出現了市場蕭條、工廠倒閉、商店歇業、工人失業增多等新的經濟困難。上海作為全國第一大工業城市,情況尤為嚴重,出現了所謂的“四月危機”。至4月下旬,全市有1000多家工廠倒閉,2000多家工廠停業,20多萬工人失業。整個城市人心浮動,謠言四起,不斷發生吃白食、分廠、分店、搶糕餅、打警察、聚眾請愿和搗亂會場等騷亂事件。民主人士慨嘆人心喪失,工商業者惶惶不安。
恰在此時,由于政治、軍事和經濟方面的一連串勝利,中共黨內滋長了“左”的急躁情緒,部分黨員干部中存在著要擠垮私營工商業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錯誤傾向。在第一次全國統戰工作會議的工商組討論會上,這種傾向表現得尤其明顯,在黨內有一定的代表性。有人認為,“今天的斗爭對象,主要是資產階級”,應該加大對私營工商業限制和排擠的力度;有人認為,五種經濟成分雖然都要發展,但要先公后私,國營經濟必須“無限制地發展”;有人甚至說,我們的政策,就是要與資產階級“爭利”,就是要“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私營工商業面臨的困境和黨內存在的錯誤傾向,引起了毛澤東的高度關注。為了克服私營工商業遇到的困難,穩定他們的生產情緒,同時也為了扭轉黨內部分同志的錯誤認識,統一全黨思想,三四月間,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召開了多次會議,討論和研究財政經濟問題。毛澤東根據各方面的意見和反映,特別是根據上海的情況,作出調整工商業的決策。
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對第一次全國統戰工作會議的工商組討論會上一些人發表的“左”的錯誤言論,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嚴肅批評。他說,“今天的斗爭對象主要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殘余,而不是民族資產階級。對于民族資產階級是有斗爭的,但必須團結它,是采用既團結又斗爭的政策以達團結它共同發展國民經濟之目的”,“應限制和排擠的是那些不利于國計民生的工商業,即投機商業,奢侈品和迷信品工商業,而不是正當的有利于國計民生的工商業,對這些工商業當它們困難時應給以扶助使之發展”;無限制地發展國營經濟,“這是長遠的事,在目前階段不可能無限制地發展,必須同時利用私人資本”。
毛澤東的這些講話,涉及重大的方針政策問題,對于糾正黨內部分同志在對待私營工商業和民族資產階級的“左”的思想,具有重大意義。隨后,毛澤東又在多次會議上繼續強調要調整工商業,改善公私關系,團結民族資產階級,讓各種社會經濟成分在國營經濟領導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
在毛澤東的努力下,經過充分討論和精心研究,中共高層對經濟問題的思想認識基本統一。在這樣的背景下,七屆三中全會于6月6日在北京召開。
這次全會的中心議題是財經問題。為此,毛澤東作了題為“為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而斗爭”的主題報告。他強調指出,當前全黨和全國人民要爭取用三年的時間,創造三個條件,即:土地改革的完成;現有工商業的合理調整;國家機構所需經費的大量節減,最終實現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這個報告成為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綱領性文件。
會上,毛澤東還著重闡述了三中全會的策略方針問題。在題為《不要四面出擊》的講話中,他說“我們當前總的方針是什么呢?就是肅清國民黨殘余、特務、土匪,推翻地主階級,解放臺灣、西藏,跟帝國主義斗爭到底。為了孤立和打擊當前的敵人,就要把人民中間不滿意我們的人變成擁護我們。”因此,“我們不要四面出擊。四面出擊,全國緊張,很不好。我們絕不可樹敵太多,必須在一個方面有所讓步,有所緩和,集中力量向另一方面進攻,我們一定要做好工作,使工人、農民、小手工業者都擁護我們,使民族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中的絕大多數人不反對我們?!笨傊?,要努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孤立和打擊國民黨殘余、特務、土匪、地主階級和美蔣反動派。這樣,“不要四面出擊”就成為實現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任務的戰略策略方針。
七屆三中全會以后,在“不要四面出擊”的方針的指導下,調整工商業的工作全面展開,并取得了明顯成效。民族資產階級不僅度過了經濟蕭條的難關,而且獲得較快的發展,私營工商業者也得到了豐厚的利潤,心情十分舒暢。他們初步消除了思想疑慮和對社會主義的畏懼心理,開始接受中國共產黨和國營經濟的領導。同時,國民經濟也得到了全面恢復,國家財政狀況有很大改善,做到了收支平衡、略有節余。
五、應對朝鮮戰爭的經濟建設方針“邊抗、邊穩、邊建”
“邊抗、邊穩、邊建”是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根據朝鮮戰爭爆發后國際國內局勢的變化,提出的一項重要的經濟建設方針。其基本內涵是一邊抗美援朝,一邊穩定市場物價,一邊恢復和建設經濟基礎。
正當全黨、全國人民為恢復國民經濟而努力奮斗的關鍵時刻,朝鮮戰爭爆發,美國武裝干涉朝鮮,并把侵略戰爭的戰火燒到鴨綠江邊,直接威脅到中國的安全與和平建設。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中共中央作出了抗美援朝的決策。這樣,七屆三中全會確定的恢復國民經濟的總任務和總方針必須作出調整。
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確定了“邊抗、邊穩、邊建”的方針。這個方針是如何確定的?1953年8月6日,陳云在全國財經會議領導小組會上發言時專門進行過解釋。他說“1950年3月全國統一財經工作,穩定市場,六月爆發朝鮮戰爭,十月志愿軍出國。當時很緊張,前面要抗美援朝,后面要穩定市場,兩頭重擔,哪一頭發生問題都不行。既要能抗,又要能穩,這是高于一切的。以后毛澤東同志提出邊抗、邊穩、邊建的任務,又加了一個‘建’的擔子?!?/p>
按照這一方針,“抗”是第一位的,必須把今后幾年的財經工作放在抗美援朝戰爭的基礎上,優先保證戰爭費用的合理支出,一切服從戰爭,一切為了戰爭的勝利。當時,中央估計,朝鮮戰局的發展,有三種可能;第一種是鄰境戰爭,國內平安;第二種是鄰境戰爭,國內被炸;第三種是鄰境戰爭,敵人在我海口登陸,全國卷入戰爭。中央認為,以第二種可能性為大,國內一切工作應置于這一基點下來統籌考慮。
抗美援朝戰爭的發生,一方面致使我們必須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支持戰爭和國防建設,另一方面又要做好經濟建設環境受到戰爭破壞的準備。經過認真權衡,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把“穩”的任務放在了第二位,強調既要能抗,又要能穩。
為了保證完成“抗”和“穩”兩大任務,毫無疑問要盡量削減和壓縮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的投資規模,放慢建設的速度。但在毛澤東看來,放慢速度不是不要建設,不能建設,而是應該有重點地推進和有計劃地推遲相結合,因此,他又在“抗”和“穩”的后面加了一個“建”的任務,要求千方百計擠出相當力量投入生產建設。建設資金從何而來?毛澤東強調,這只能靠精打細算,勤儉建國,全國人民一條心,盡可能地多節省資金進行建設。
顯然,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抗”、“穩”、“建”三者,其中每一個方面都是嚴峻的考驗。但是,奇跡總是人創造出來的。經過全黨全國人民兩年的艱苦努力,新中國不但支持住了這場戰爭,而且贏得了這場戰爭,圓滿完成了“抗”的任務不僅保持了市場物價的總體穩定,而且能在最短的時間里實現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順利完成了“穩”和“建”的任務。
歷史證明,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為應對朝鮮戰爭而確定的“邊抗、邊穩、邊建”的方針,符合實際情況,能有效動員廣大人民群眾,是正確的經濟建設方針。它的順利實施,為以后經濟戰線上一連串的勝利創造了必要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