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5月1日,晉察冀畫報社在河北平山縣支角溝正式成立。晉察冀畫報社是解放區創立最早的攝影與攝影畫報出版相結合的組織,它創刊的《晉察冀畫報》是解放區第一個以刊載新聞照片為主的大型攝影畫報。為中國人民革命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留下了重要、真實的形象資料。
一、《晉察冀畫報》的創刊
1937年平型關大捷后,戰地記者沙飛到八路軍一一五師采訪,他回太原發稿后,太原告急,國民黨軍隊匆忙南撤,沙飛得知一一五師一部留在五臺山地區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于1937年10月奔赴五臺山向聶榮臻請求加入八路軍,聶榮臻隨即批準,并將一臺德國魏爾脫照相機交于他使用,同時任命他為部隊的專職攝影記者。沙飛成為部隊的攝影記者后,立即進行了大量的采訪活動。12月,聶榮臻司令員電催在一分區采訪的沙飛回軍區辦報紙,任命他為軍區政治部編輯科第一任科長兼《抗敵報》編輯部副主任。后來沙飛培養李廷占(軍區司令部作戰科長)、劉彤(軍區司令部通信科長)等人學習拍攝,讓他們外出采訪。1938年,一二九師邱崗來接替沙飛任編輯科長,沙飛才全力進行攝影工作。
1938年12月,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書記彭真由延安來到晉察冀并帶來幾十名干部,把懂得攝影的羅光達調入軍區當沙飛的助手。至此,羅光達成為晉察冀第二位專職攝影記者。
1939年2月,沙飛和羅光達把兩年來拍攝的部分作品洗印出來,在軍區駐地平山縣蛟潭莊舉辦攝影展覽。這是解放區攝影史上第一次照片展覽,受到解放區軍民的歡迎,引起了晉察冀軍區領導人的重視,并批準成立晉察冀軍區新聞攝影科。從此,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組織機構中有了攝影事業的專門建制,成為中國解放區攝影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晉察冀軍區新聞攝影科成立之初,由沙飛擔任科長,羅光達為攝影記者,共兩人。不久,凋來劉沛江、白連生、葉曼之、周郁文等人任攝影記者、做勤務工作,還從一分區調來楊國治專做暗室工作。這樣,攝影科很快由兩人發展到7人,形成了一個由拍攝、暗室制作、后勤服務組成的攝影組織的最初框架,開始建立起了一個攝影的創作機構。
1942年5月1日,晉察冀軍區晉察冀畫報社正式成立。軍區政治部任命沙飛為主任(社長)、羅光達為副主任(副社長)、趙烈為指導員。晉察冀畫報社下設編校、出版、印刷、總務四股。全社共計一百多人。
為了保證畫報印刷出版的安全,晉察冀畫報社由支角溝遷到西山更隱蔽的碾盤溝。全社同志自己動手修建被日軍燒毀的房屋,并利用牛羊圈來搭建車間廠房。用瓶子塞上棉花傾倒滴水的辦法來計算時間。這樣在畫報社全體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建起了攝影畫報印刷廠,畫報印刷出版工作準備就緒。
1942年7月1日,晉察冀畫報社印刷廠裝訂出了第一本《晉察冀畫報》(創刊號),為中國共產黨的生日獻禮。
在7月7日抗戰五周年紀念日,《晉察冀畫報》創刊號正式出刊,共刊載攝影作品162幅,大部分是晉察冀攝影工作者沙飛、羅光達、石少華等人所拍攝,照片說明用漢語和英語兩種語言文字寫成,共裝訂出了一千本《晉察冀畫報》。
二、克服困難,保證畫報的正常出版
在編輯出版《晉察冀畫報》第二期后,由于敵人的蠶食、“掃蕩”,敵人的據點推進到離滹沱河南岸碾盤溝只有二十幾里的地方,晉察冀畫報社為了保障印刷出版的安全,1943年2月底由碾盤溝轉移到平山的曹家莊。
《晉察冀畫報》第二期在曹家莊再版重印后,銅版一時緊缺,嚴重影響了正常出版。為解燃眉之急,在沙飛的倡議下,晉察冀畫報社成立了“自然科學研究會”,沙飛任理事長,成員有羅光達、何重生、劉博芳、楊瑞生、康健等人。同志們集思廣益,自己研究出以鉛版代替銅版的平版印刷法。從此攝影畫報就改用鉛皮制版印刷,保證了《晉察冀畫報》的正常出版。為了適應戰爭環境的需要,何重生又研制出輕便印刷機,全部以木制作,只有四五十斤重,敵人來了,不用拆卸就能運走。晉察冀邊區政府對以上兩項科研成果予以肯定,給“自然科學研究會”頒發了獎狀和兩千元(邊幣)獎金,還給貢獻大的何重生頒發了獎金。
1943年4月19日深夜,敵人突然來掃蕩,前來送稿的雷燁壯烈犧牲。當年6月初,《晉察冀畫報》第三期印刷不久,敵人據點又推進到離曹家莊僅十幾里的地方,畫報社不得已轉移到阜平縣城南莊的上莊村。在上莊,畫報第四期增印彩面,但由于作彩版急需的磷酸告罄,印刷工作一時受阻,同志們從火柴頭中提煉磷來代用,才解決了難題。照片由攝影記者李途放大、著色,并和楊瑞生、康健兩技師一起研究攻克了制版分色技術難關,彩版由高華亭、彭啟亮兩技師親自動手印刷,色彩鮮艷漂亮,畫報質量又提高了一大步。
1943年8月,敵情又開始緊張起來。畫報社的同志們在工兵的幫助下,為隱藏印刷機械和原材料,鑿打、開挖了各式不同的洞穴,保證了印刷工作的正常進行。在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不少攝影工作者冒著很大的危險到敵占區購買攝影器材,甚至還從敵人手里奪取器材,有的同志還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畫報社的同志們想盡一切辦法,克服重重困難,就是為了保障畫報的正常出版。攝影器材是攝影工作者的“武器”和“彈藥”,所以他們倍加珍惜。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有許多攝影工作者為保護器材付出了血的代價。1942年冀中大“掃蕩”時,八分區攝影組的宋義生身背攝影材料突圍時,一條腿被子彈打斷,他用毛巾塞住傷口,用一條腿在夜里將攝影材料背出。1943年,冀中十分區李乃,在一次戰斗中發現鎂光機掉在路上,部隊早已轉移,他只身一人返回原路找回。
三、與敵周旋,游擊出版
1943年9月,晉察冀軍區決定將冀中軍區攝影科并入晉察冀畫報社,同時任命石少華為晉察冀畫報社副主任(副社長)。
9月16日,敵人從四面八方向邊區腹地阜平撲了過來,畫報社分散隱蔽在駐地附近的花塔山上。此間,同志們白天在山上打游擊,夜里就在山洞或自己搭的草棚里住宿。歷時三個月之久的北岳區秋季反“掃蕩”將近結束之時,敵軍為了掩護自己退卻,又對我軍發動了最后一次猛攻。畫報社接到軍區命令向外轉移,石少華率領一部分同志在花塔山堅持斗爭、保護印刷物資,沙飛、趙烈率領全部技術骨干、一些年輕身體好的同志和工兵班向北轉移。
12月8日,沙飛率領的部分同志與軍區保衛部、警衛連相遇,同住在柏崖村。不料,村子在當夜被尾隨的敵人包圍。次日晨,敵人開始向村子發動猛攻。在突圍時,有九位同志犧牲,四位同志負傷,七位同志被俘。為掩護同志突圍的軍區警衛連戰士,幾乎全部英勇戰死。犧牲的九位同志是:趙烈、何重生、陸續、孫謙、石振才、李明、張夢華、李文治、韓拴倉。沙飛、楊瑞生、王友和、趙銀德負傷。
在日寇撤退不久,軍區政治部主任朱良才通知石少華,讓他急率晉察冀畫報社由上莊搬至洞子溝(阜平縣東北神仙山腳下),盡快印刷攝影畫報,反擊日寇,晉察冀畫報社又進行了一次整編,鉛字、排字、刻字、鑄字都調歸《子弟兵報》,加之柏崖戰斗中犧牲和被俘的同志在內,畫報社由七十余人減到二十六人。他們艱苦奮戰,在1944年1月28日印刷出版了《晉察冀畫報》時事增刊,6月又出版了《晉察冀畫報》第五期。這些攝影畫報出版物,很快通過軍區城工部和在華日本人反戰同盟支部的關系,送到北平、天津、保定等敵占大城市,甚至送到北平侵華日軍司令部,日軍看后驚慌萬狀,認為在保定有地下印刷廠,他們便把保定城門緊閉,一連搜查了三天三夜。
1944年抗日根據地的抗戰形勢逐步好轉,日軍已無力量發動大規模的“掃蕩”,畫報社有了較為安定的印刷環境。本年8月出版《晉察冀畫報》第六期,11月出版了第七期。11月15日,晉察冀軍區攝影訓練班在駐地洞子溝正式開辦,到1945年2月底,石少華率軍區攝影訓練隊遷到坊里(距洞子溝約十里)繼續開課。4月,晉察冀畫報社編輯部也搬到坊里與軍區攝影隊同駐一起,印刷廠仍留在洞子溝。4月底,《晉察冀畫報》第八期出版。
四、為了拍攝到真實鏡頭,攝影者與戰士們活躍在火線上
抗日戰爭期問,晉察冀軍區先后派出張進學、齊規山、于舒、陳明才、羅光達、劉博芳、周郁文、裴植、袁史忠、曲治全、孔憲芳、羅程增、孟振江等五批共30余人支援冀熱遼、晉冀魯豫、山東等解放區的攝影工作。解放戰爭時期,我軍一個大的戰役往往有許多部隊參加,各部隊的攝影干部實行聯合,幾十個攝影記者一起進行戰斗采訪,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攝影報道任務。淮海戰役,二野、三野的攝影記者聯合起來,總數達50余人。平津戰役,四野、華北野戰軍有近百名攝影記者共同參加了攝影報道工作。
為了拍攝真實的戰斗畫面,他們往往隨突擊連、尖刀班、爆破組在一起,邊戰斗邊拍攝。1939年深秋,羅光達參加龍華殲火戰,他隨戰士們一起沖進敵軍司令部,拍攝了我軍戰士在戰火中搜索敵軍司令部的鏡頭。1942年,劉峰在狼牙山一帶的戰斗中,深入到一個連隊的前沿陣地拍攝我軍與敵人激戰的場面。石少華在1944年,到津蒲路與武工隊生活戰斗在一起,拍攝武工隊活動的照片。
五、從張家口到革命老區阜平,畫報社輾轉反復
就在《晉察冀畫報》第九期剛打出色樣之時,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軍區命令立即出發去接收北平。畫報社分三組由沙飛率領自坊里、洞子溝出發,一起向北平行進。后接信得知國民黨軍隊已搶占北平,報社人員轉道向張家口進軍。進城后先接收了日軍司令部一個印制秘密文件的印刷廠,后又接收了一個日本人開辦的照相館和兩座樓房等。9月15日就出版了《晉察冀畫報》時事增刊,刊載了我軍解放張家口、宣化等地的戰斗場面。
1945年I1月底,畫報社為了適應國內形勢的需要,組織機構作了較大的調整和改編。晉察冀畫報社正副主任分別由沙飛、石少華擔任,編輯科科長由章文龍擔任,攝影科科長由裴植擔任(后又趙啟賢接任).延安來的鄭景康任副科長,電影科科長由延安來的徐肖冰擔任,材料科科長由李途擔任。印刷廠廠長由張一用擔任,秘書室秘書為李遇寅。這時,畫報社發展到近二百人,是建社以來人員最多的時期。
1946年6月,蔣介石背信棄義,撕毀停戰協定,國民黨軍隊從東西線夾擊我張家口,畫報社于1946年9月主動撤離張家口,由城市轉入農村。
1946年10月初,晉察冀畫報社由張家口撤至淶源后,軍區宣傳部通知沙飛:軍區政治部決定,將畫報社的和平印書館、新時代圖片公司調為軍區政治部直接領導。接著,畫報社又接到軍區指示,搬回到抗戰時期的駐地阜平坊里,后又搬至花溝掌村。和平印書館駐在蒼由,改稱軍區印刷廠,新時代圖片公司駐在馮家村,撤銷公司名義,恢復原材料供應科名稱,直屬軍區政治部行政管理處領導。從此,畫報社分成三個平行獨立的兄弟單位,這時畫報社只有二十余人。
1947年元旦不久,沙飛率畫報社前方工作組第二批同志由阜平花溝掌出發到達平漢路前線安國縣的馬固村,與第一批到前方工作的石少華等人匯合。畫報社工作組1947年2月初,又回到后方阜平縣城南莊的南灣村,同子弟兵報社、軍區政治部印刷廠一起跟隨野戰政治部轉戰十余縣,搬遷十八次,行程兩千里。
六、與晉冀魯豫人民畫報社合并,成立華北畫報社
晉察冀的攝影工作,在聶榮臻等領導人的關懷、指導、幫助下,主要由沙飛、石少華、羅光達、雷燁四人負責。在解放區攝影事業第一時期第一階段,創辦大型攝影畫報《晉察冀畫報》,成為晉冀攝影工作創立初期的中心內容,也是解放區攝影歷史上第一時期第一階段有著重大意義和廣泛影響的事件。
自《晉察冀畫報》于1942年正式創刊,在解放區先后創刊了《冀熱遼畫報》、《冀中畫報》、《山東畫報》、《膠東畫報》、《人民畫報》、《東北畫報》。解放戰爭時期,華北、華東、中原、西南等軍區成立后,又相繼出版了《華東畫報》、《華北畫報》、《中原畫報》、《西南畫報》,華北軍區出版《華北畫刊》、《華北解放軍畫刊》,中共天津市委創辦了《天津畫報》。在野戰部隊,第一野戰軍有《前線生活》、《人民軍隊畫報》,第二野戰軍有《勇士影報》,第四野戰軍有《前線畫報》。到新中國誕生前,各解放區、野戰部隊先后創辦的攝影畫刊達二十余種。
1948年5月20日,晉察冀與晉冀魯豫兩大軍區在河北平山合并成華北軍區,晉察冀軍區建制撤銷。5月25日,晉察冀畫報社與晉冀魯豫人民畫報社在平山孟嶺正式合并,成立華北畫報社,新成立的華北畫報社主任由沙飛擔任,副主任由石少華和人民畫報社的高帆擔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