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之初,遵照毛澤東“對做過貢獻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要在政府里安排職務”以及周恩來“要劃一個最大的圈子”的指示,首屆“政務院”(國務院)組建時,共有四位民主人士出任部長,他們是司法部部長史良、教育部部長馬敘倫、紡織工業部部長蔣光鼐、農業部部長李書誠。
一、司法部部長史良--建國初僅有的兩位女部長之一
幾乎無人不知史良是解放前著名的“七君子事件”中唯一的女君子。1936年5月,沈鈞儒、鄒韜奮等7名知名愛國人士響應中國共產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號召,在上海發起成立了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要求國民黨停止內戰、釋放政治犯,并與中共談判,建立統一的抗日政權等,為此竟被國民黨反動政府以“危害民國”的罪名逮捕,這一事件激起全國人民的義憤和抗議。迫于強大壓力,國民黨反動政府于1937年7月31日將他們釋放。
史良作為一位享有崇高威望的著名律師,一向敢于仗義執言,同邪惡勢力作不屈的斗爭。史良曾營救過不少受迫害的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她不僅積極參加抗日救國和民主運動,還特別注重發動婦女的工作。抗戰勝利后,她任中國民主同盟參加政治協商會議代表團的顧問,和民盟其他領導人一道,同中國共產黨密切合作,為爭取民主、反對獨裁,爭取和平、反對內戰而斗爭。上海解放前夕,國民黨反動派搜查了她的住宅,并密令逮捕她,旋因上海解放,她才免遭毒手。
二、教育部部長馬敘倫--他首倡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
據長期在周總理身邊工作的童小鵬回憶,最早提議用《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的,是馬敘倫先生。
新中國成立前夕,曾就國旗、國徽、國歌的確定問題廣泛地征求各方意見并發出“啟事”征稿或邀請專家設計,其中國歌作品征稿雖達600多件,但難以入選,一時定不下來。此時馬敘倫先生提出建議,主張用《義勇軍進行曲》暫代。郭沫若贊成這一提議,黃炎培也表示贊同,并主張不改動田漢所作的舊歌詞。1949年9月25日,毛澤東、周恩來召開協商會,與會人士一致認為以《義勇軍進行曲》作國歌最好,但仍有人要求修改歌詞。周恩來認為:“要嘛就要用舊歌詞,這樣才能激發激情,修改了唱起來,就不會有那種感情。”毛澤東也說,我國人民經過艱苦斗爭,雖然全國解放了,但還是受帝國主義的包圍,不能忘記帝國主義對我國的壓迫。我們還要爭取中國完全的獨立、解放,還要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所以還是保持原有歌詞好。散會前,毛澤東高興地站起來,同周恩來和全體與會者一齊合唱《義勇軍進行曲》。這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就這樣第一次響亮地回蕩在中南海上空。
馬敘倫先生的倡議,反映了全中國人民的心聲。
早在“五四”運動前,馬敘倫先生就是北京大學的知名教授,他與陳獨秀、李大釗等有著良好的同事關系和戰友情誼,曾因同李大釗一起率北京八大院校和公立中小學教職工和學生反對北洋政府拖欠教育經費,被總統府衛隊毆成重傷。李大釗、陳獨秀都曾因他的庇護而免遭軍警逮捕。馬敘倫先生是同盟會會員、近代中國早期革命文學團體“南社”的成員,1945年發起成立中國民主促進會并任主席,在上海等地從事民主運動,1948年在香港代表民進應中共邀請進入解放區。1949年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部長。
馬敘倫先生在教育部部長的崗位上,一貫以其作風穩健持重而著稱,與中國共產黨和衷共濟,同心同德,即使在十年動亂時期,也矢志不渝。他給后人留下的最后一幅遺墨是:“我們只有跟著共產黨走,才是在正道上行,才有良好的結果,否則根本上就錯了。”
三、紡織工業部部長蔣光鼐--兩派群眾組織共同保護的“當權派”
“文革”當中,作為共和國第一位愛國民主人士擔任紡織工業部部長的蔣光鼐先生,居然受到了部里相互對立的兩派群眾組織的共同保護,這在當時簡直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
蔣光鼎,字憬然,廣東東莞人,1913年畢業于保定軍官學校,曾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副軍長,參加了北伐和中原大戰,后任十九路軍總指揮、淞滬警備司令。1932年日軍進犯上海,他率十九路軍進行抗戰,任最高指揮官。十九路軍調福建后,任福建綏靖公署主任。1933年與李濟深、陳銘樞、蔡廷楷等發動反蔣政變,任“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財政部長,失敗后去香港。1935年聯合十九路軍將領,通電反蔣,主張聯共抗日。抗日戰爭勝利后,任國民黨第七戰區副司令長官。1946年參與發起組織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1949年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1949年后,歷任廣東省政府委員,紡織工業部部長,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一屆全國政協常委,民革第二、三、四屆中央常委等職。
蔣光鼎將軍戎馬半生,參加北伐戰爭,指揮淞滬戰爭,屢挫敵寇氣焰,為國家民族做出了卓越貢獻。新中國成立后,他在擔任紡織工業部部長期間,同部黨組的同志之間互相支持,彼此尊重,表現了良好的合作共事關系,受到部里各級領導的尊敬和職工的愛戴,他在國務院和部黨組的領導下,同幾位副部長一道,貫徹執行黨中央、國務院有關關心人民生活、解決人民穿衣問題的一系列方針政策,殫精竭慮,做了大量工作。
蔣部長慈祥和藹、平易近人,十分尊重別人的勞動,在日常工作中,不管聽取匯報還是研究問題,他都認真聽取、考慮同志們的意見,布置任務交辦工作時,總是關心地詢問有沒有困難,時間夠不夠;出差時,對隨行人員的生活安排也給予特別的關心,每到一地,他都要親自到隨行人員的住地看看,噓寒問暖。他對部屬的謙和體貼的作風,令人難忘。
紡織工業部的職工都知道蔣光鼐先生是抗日名將,對先生在歷史上所表現的高度愛國精神,非常敬佩;同時又親眼看到蔣部長擁護中國共產黨,為祖國社會主義事業忘我奉獻,自然萌發出祟敬的感情。
“文革”初期,紡織工業部的群眾在當時大氣候的鼓動下,紛紛組成“戰斗隊”,揪斗“牛鬼蛇神”,但大家誰也不愿去觸動蔣部長。后來,北京某中學的紅衛兵突然抄了蔣部長的家,并張貼出“勒令”,一時間氣氛比較緊張。紡織工業部的領導和職工得知這一情況后十分著急,為此他們定下計策,迅速組織部里的“紅衛兵”,也以到蔣部長家里“造反”的名義,把蔣部長“接管”過來加以保護。爾后,紡織工業部的領導和對立的兩派群眾組織,又幾次共同簽字開具證明,幫助部長家屬同有關方面聯系,積極查找并領回被抄走的財物。
蔣光鼎先生的人格魅力,于此可見一斑。
四、農業部部長李書城--中共“一大”就是在他家召開的
1949年10月10日,在政務院舉行的第三次會議上,周恩來總理提名李書城為政務院財經委員會委員,并提議任命他為農業部部長。當時李書城先生已年近古稀,開始有些同志不明白為什么要提名他為農業部部長,周總理向大家解釋說,李書城是同盟會早期會員之一,辛亥起義后,他在武漢當過黃興的參謀長,繼之又投入了討袁的護國戰爭和護法戰爭,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戰爭中起過重要作用;我們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就是在他家召開的,他的弟弟李漢俊過去在我們黨內有過貢獻;在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中,他也做過許多有益的工作。
周總理的關懷和信任,使李書城十分感動,他表示,一定要盡力搞好工作,不辜負黨和人民的期望。他接受任命后,就全力投入了恢復和發展我國農業的工作之中。
帝國主義的預言家們曾經詛咒說,中國共產黨盡管在戰爭中取得了勝利,但是在經濟上肯定要吃敗仗,尤其是解決不了四五億人口的吃穿問題。事實上,由于帝國主義的長期掠奪,國民黨的腐敗統治以及連年不斷的戰爭創傷,新生的共和國所面臨的也確實是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解決這樣一個大國的百姓生活問題也絕非一樁易事。為了讓帝國主義的預言徹底破產,中共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盡快地恢復和發展工農業生產,解決人民的吃飯穿衣問題。當時作為農業部部長的李書城,與薄一波、謝覺哉、傅作義一道,被任命為中央救災委員會的副主任,為了實現中央提出的“全國不許餓死一個人”的要求,他協助救災委員會主任董必武,采取了“生產自救,以工代賑,社會互助,政府救濟”等項政策和辦法,開展了大規模的救災工作,從東北的老解放區先后調運了百萬噸以上的糧食入關,支持了解放全中國的偉大斗爭。作為共和國首任農業部部長的李書城,為解決全國人民的吃飯穿衣問題,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李書城以古稀之年,刻苦學習黨的有關農業問題的方針政策,學習農業知識,他不顧年老體弱,親自陪同蘇聯專家到農村考察,搞調查研究,有時頭頂烈日,蹲在田間地頭,和農民一道研究如何改良土壤,如何合理施肥,如何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儼然一位樸實的老農的樣子。他在農業部長任期內一直大力提倡獎勵愛國豐產活動,積極鼓勵農業科學研究,倡導技術革新,并為推進農業機械化半機械化和興修農田水利做了大量工作。
在黨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經過李書城和他所主持的農業部全體人員以及整個農業戰線的共同努力,新中國成立僅一年時間,農業形勢就有了可喜的轉機,農村面貌也有所改觀。
李書城積極投身土地改革和農業社會主義改造,他教育勸說家鄉一些地主、紳士,向農民交出多余的土地,安心生產,老實改造,不要外逃;在如何使農業合作化運動健康發展等問題上,他不僅多次向黨中央主管農業工作的鄧子恢同志請示匯報工作,還熱情坦誠地向黨獻策進言。他主張合作社的發展應當穩步進行,規模要適應當地情況,還要考慮群眾的思想覺悟水平,切不可強迫命令,搞形式主義。他的這些意見,都引起了鄧子恢同志的高度重視和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