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研究陜西省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意愿,本文通過對190個農戶進行一對一訪談調研獲得的數據,運用Logistic模型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對合作社的了解程度、勞動天數、土地規模、醫療保險四因素對農民入股意愿影響顯著,認為解決的對策有:進一步提高農民對專業合作社的了解程度,增加農村人力資本投入,擴大農民的社會保障覆蓋面。
關鍵詞:土地承包經營權;八股;農民專業合作社
中圖分類號:F30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92012101-0016-05
前言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高,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的小農戶經營的優越性不再明顯。集中農業生產要素(尤其是土地)進行適度規模經營是適應國際大市場的有效途徑,于是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應運而生,但傳統的土地流轉方式并不能滿足農民的需求。此時一種新型的土地流轉模式——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便得到了應用和發展。作為農民集體行動的產物,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的有效載體,它為土地流轉提供了平臺。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農民專業合作社意味著農民成為股東,擁有合作社經營成果的剩余索取權。這不僅適應現階段讓更多的農民擁有財產性收入的要求,而且有利于農民增收。
目前學界對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研究僅限于法律層面,對于加入農地股份合作制影響因素有少數人曾進行了研究。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是發展專業合作社、進行土地入股的第一行為主體和最終實施主體。因此,了解農民的主觀意愿對于揭示制約這種發展形式的因素及制定政策支持措施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樣本描述及變量說明
(一)樣本描述
樣本數據是2010年8-11月對陜西省農戶進行一對一隨機訪談獲得,共發放調查問卷200份,收回有效問卷190份,有效率95%。調查對象主要是陜西省各市縣的農民,具有一定的廣泛性和代表性其中愿意以土地承包經營權作價入股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有118人,不愿意的有72人。
(二)變量說明與預期
共選擇了15個變量:1個因變量反映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意愿;14個自變量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影響這一出資方式的因素。表1為自變量的定義及假設預期方向。

1.農戶個體特征預期分析。如表1所示,性別作為農戶特征變量對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預期影響不能確定。在農村,男性農民作為家庭主力,承擔著主要的家庭勞動責任,可是在當今形勢下,男性農民可能會外出打工,沒法顧及土地經營;再者,男性農民的視野比較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較強,從而可能更愿意土地入股合作社。但是女性作為農業生產者由于受自身條件和勞動強度的影響,也較愿意土地入股。從行為理論上分析,年齡這個因素的預期方向也不能確定。現在的農二代大部分從小就在學校接受教育,踏入社會后多半都是外出打工或干其他事情,一方面沒有進行農業生產的技能和經驗;另一方面,他們也不愿意種地,所以青年的入股意愿可能會比較強。老年人一般文化程度較低,思想老化而且他們對土地的珍視比青年人更強烈,所以其可能不愿以土地入股。但是,當年齡大到一定程度時,由于自身體力和精力的限制,他們也可能更愿意以土地入股。一般來說,干部在農村的各個方面都屬于比較優秀的人,而且是國家方針政策的執行者,所以其入股意愿較高。文化程度預期與入股意愿正向關系,文化程度越高的農民通過其他途徑增收的可能性大,故用土地人股的概率也大。勞動技能的預期與入股意愿反向,這是因為有勞動技能的農民其對土地的經營管理比較好,屬于農業生產中的“老把式”,所以其可能更愿意自己種地。
2.農戶經營特征預期分析。勞動力占比預期與入股意愿反向,因為勞動力占比越高,說明家庭勞動力越豐富,則農戶更愿意自己種地。土地規模預期與入股意愿正向,一方面,土地規模越大,農戶自身進行規模化經營的勞動力不足;另一方面,土地規模大的農戶一般就是所謂的農業大戶,他們用自己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作價出資合作社,擁有的股份會比較大,從而在合作社的經營管理方面有決策權和管理權。兼業程度這個指標預期與入股意愿成正向,兼業程度越高說明非農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越大,通過土地獲得的農業收入越少,那么農民可能更愿意將土地入股合作社。勞動天數預期與入股意愿成反向,勞動天數越多,說明一年當中花費在農業生產方面的時間比較多,人股的意愿就不強烈。
3.社會保障預期。對于農民,土地充當著很重要的社會保障功能,很多農民不愿離開土地很大原因就是擔心失去最基本的保障。于是,筆者認為保障制度——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的預期方向與入股意愿成正向。
4.認知特征預期。對合作社的了解程度與入股意愿預期成正方向,因為合作社是國家認可的具有惠農作用的法人組織,其初衷就是為了農民增收,用土地承包經營權作價人股合作社也是一種新型的土地流轉方式,只有對合作社的運作和利益分配等足夠了解,農民才愿意。是否已經加入合作社說明了農戶入社的狀態,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對合作社運作的了解,成正向。
二、模型選擇

本項研究主要考察的是農民用土地承包經營權作價人股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意愿,因變量的結果只有兩種可能:愿意和不愿意,是離散的,由于普通的回歸模型因變量的取值范圍在正負無窮大之間,故在本研究小不能適用。二元因變量的Logistic回歸模型適用于本研究,其建立的Logistic回歸模型應為:對(1)式進行變化,將非線性變成線性有:
(2)式中Pi表示第i個農民愿意用土地承包經營權人股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概率;Xij表示第j個農民第i個因素對這種出資方式的影響,具體定義和特征值見表1。
三、模型運行結果及分析
(一)模型運行結果
本文運用SPSSl6.0采用Forword Stepwise(wald)方法對樣本進行logistic回歸。經過四步迭代后,達到收斂標準,估計參數。擬合優度卡方為61.435,Sig為0.000,達到了0.05的顯著性水平,關聯強度系數C和S2。分別為0.276和0.376,同時Homer and Lemeshow Test的Sig為0.696未達到0.05的顯著水平,說明擬合優度很好,可以有效解釋和預測因變量的結果,回歸結果見表2。
(二)結果分析
1.農戶個體特征對人股意愿的影響分析。農戶個體特征變量中沒有達到顯著水平的變量,這說明對于土地入股農民專業合作社而言,農戶自身因素不是影響的主要因素,但從系數來看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性別的系數為負。說明女性較男性更愿意;年齡與愿意的概率成負相關,說明青年人更愿意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這與現實情況相符。因為農二代大部分從小就在學校接受教育,踏入豐十會后多半都是外出打工或干其他事情,一方面沒有進行農業生產的技能和經驗;另一方面,他們也不愿意種地。文化程度與預期一致,說明文化程度越高的農民通過其他途徑增收的可能性大,故用土地人股的概率也大。勞動技能與預期入股意愿一致,這是因為有勞動技能的農民其對土地的經營管理比較好,屬于農業生產中的“老把式”,所以他們更愿意自己種地。是否為村干部與預期一致,因為村干部是農村里見識多、認識水平高、能力比較強的人,而且是國家方針政策的執行者,所以其入股意愿較高。
2.經營特征對人股意愿的影響分析。經營特征對農民土地入股意愿的影響較大。土地規模達到了5%的顯著水平,其系數為正,與預期方向一致。這是由于一方面,土地規模越大,農戶自身進行規模化經營的勞動力不足;另一方面,土地規模大的農戶用土地承包經營權作價出資合作社,擁有的股份比較大,從而在合作社的經營管理方面有決策權和管理權。勞動天數達到了1%的顯著水平,其系數為一0.005,說明勞動天數每增加或減少1個百分點對農民土地入股意愿具有很小的反向影響,但勞動天數是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兼業程度達到了10%的顯著水平,其系數為1.529,與其他變量相比它的變化對入股意愿影響幅度較大,這也符合預期與現實。勞動力占比沒有達到5%的顯著水平,且與預期相反。這說明傳統的認為能勞動的人越多就越要依賴土地的觀念已經不適用。家庭勞動力多,剩余勞動力就會從事非農生產,獲得更多非農收入,于是土地對家庭的收入作用就會降低。收人多就可以運用其他形式的社會保障方式,土地對家庭保障功能就會弱化。
3.社會保障對入股意愿的影響分析。我國在農村實施新型合作醫療以來,廣大農民基本都參加了醫保(本次調查參加比例為94.7%),這雖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但從本研究可以看出,它還是起到了一定作用。是否參加醫療保險的顯著水平為5%,系數為1.787甚至超過了對合作社的了解程度1.577,這說明醫保對農民人股意愿的影響很大,也說明了社會保障對農民的重要性。養老保險沒有達到5%的顯著水平,且方向與預期相反。本次調查中63個農民有養老保險,127個沒有,而有養老保險的大多都是山區或半山區的農民,這些地方合作社發展緩慢,農民對合作社了解不多,其用土地人股的意愿較弱。
4.認知特征對入股意愿的影響分析。對合作社的認知特征變量都比較顯著,這說明對合作的了解程度和加入狀況都不同程度影響農民的入股意愿。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不同于人民公社的一種新型的合作組織,農民對其運作和具體操作情況的了解程度會產生很大的影響。農民在了解合作社的運作機制、盈利方式、利益分配方式、管理者經營能力等情況下,確定風險最低才愿意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去作價入股農民專業合作社。
四、政策建議
由以上分析可知,對合作社的了解程度、勞動天數、土地規模、醫療保險是影響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作價人股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顯著因素,兼業程度和是否加入合作社也較為顯著。農民進行土地經營權決策時對個體特征考慮較少,經營特征、社會保障和認知特征才是重要決定因素。這反映了農民在對待生存之本的土地問題時很慎重,總是首先考慮切身利益能否得到保障。故提出以下建議:
1.進一步提高農民對專業合作社的了解程度。加強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宣傳力度,通過新聞媒體進行意識層面的影響,通過典型示范進行實例影響,使農民意識到專業合作社是市場經濟的產物,是為了提高農民的弱勢地位和維護農民的自身利益而自愿結合起來的組織,從而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積極發展。
2.擴大農民的社會保障覆蓋面。土地對于農民而言,不僅具有經濟收入的功能,更具有社會保障功能。現階段僅依靠土地收入生活的農民很少,但是有相當一部分人不愿意將土地流轉出去。就是因為土地的社會保障功能對農民,尤其是年老的農民而言很重要。因此要想讓農民沒有后顧之憂的將土地以入股或其他方式流轉出去,就需要擴大農民的社會保障覆蓋面并提高社保水平。
3.增加農村人力資本投入。農民受教育程度低是一個現實問題。但短時間內不能提高農民的受教育水平。因此,政府應一方面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人,使得青年農民能夠掌握一技之長,進行自主創業或外出從業;另一方面對中年農民進行技能培訓,開展農民職業教育事業等,提高技能水平。這樣他們就可以從事技術密集度更高的工作,從而促進土地流轉,推動合作社發展,實現土地的規模化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