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有一定共性和代表性的定西市,由于地處隴中干旱、半干旱地區,長期以來經濟發展嚴重滯后,目前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和現代農業之路,顯然要受諸多物質條件的限制,但由于特殊的氣候土壤備件造就了馬鈴薯、中藥材、畜草等特色農業產業,這些產業經過近10年的發展已具備了農業戶業集群的基礎與條件,若能按照產業集群的理論進一步加強政府調控,完善授融費體制,通過制度化市場化運作把種植、加工、科研、營銷等相關產業有效組合,必將大大促進該產業的發展與繁榮,從而加快當地區域經濟發展和小康社會建設的步伐。
關鍵詞:定西;特色農業;集群;基礎條件;對策
中圖分類號:F30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9107(2012)01-0028-01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突出發展特色優勢農業,支持以定西為主的馬鈴薯貿工農一體化示范區建設。支持張掖、武威、定西特色農副產品加工循環經濟基地建設,努力形成循環經濟產業集群。地處嚨中干旱、半干旱地區的定西市,由于降雨少、山地多、農業基礎薄弱等客觀因素的制約,不具備發展大型機械化現代農業的條件。但特殊的氣候土壤條件又造就了馬鈴薯、中藥材等特色農業產業的發展,若能按照集群的理論把定西特色農業的種植、加工、科研、營銷等相關產業有效組合,制度化分工,市場化運作,必將大大促進該產業的大發展、大繁榮,建立起真正的“中國藥都”和“中國蜀都”。本文以馬鈴薯產業為例,分析定西特色農業集群發展的基礎條件,并提出若干操作性建議與對策。
一、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的內涵與意義
所謂農業產業集群,就是在農村區域內.基于當地獨特優越的自然條件和特色人文環境,以某一主導產業為中心,大量有產業關聯的企業和相關支撐機構,由于共性或互補性存在空間和地域上集中,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而形成的網絡集合體。如果一個地區的農業產業集群是充分利當地地獨特的地理,氣候、資源、產業基礎等條件,根據市場需求發展起來的、具有規模優勢、品牌優勢和市場場競爭優勢的農業產業集群,我們把這種依賴于本地區的比較優勢發展起來的產業集群稱之為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其實質就是在特色農業領域中眾多聯系密切的生產者以及相關支撐機構在空間的聚集,
以甘肅省定西市為例,特包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對當地區域經濟的發展具有如下意義:
(一)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定西市是農業市,但是目前農業經濟增長方式還是以粗放式的增長為主,生產分散且科技、信息等生產要素投入不足,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昆收入的提高。而農業產業集群是按照現代化大生產的要求。使大量專業化的企業和支撐機構在農村區域集聚.以推動經濟的發展。一方面,由于專業化的分工,可以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從而提高農民的收入;另一方面.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又能帶動和促進本地區第二、三產業的發展,為農民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增加工資性收入。因此,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在推動定西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二)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
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就是利用農業資源的比較優勢,吸引大量農業關聯度較大的產業為利用這種優勢而集聚,通過群內上游企業之間、下游企業之間以及上、下游企業之間分工合作的互動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使這一區域的自然資源優勢轉化為巨大的市場競爭優勢。
(三)帶動特色農業區域化、專業化生產
定西市在加快區域特色農業的發展中已經基本形成了以隴西為中心的中藥材產業和以安定區為中心的馬鈴薯產業,農業布局區域集群化發展開始形成,跨區域發展的專業生產帶已逐漸形成。全市各縣區在經濟發展中通過對特色農業集群的培育,圍繞各類集群進行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形成了規模優勢、品牌優勢和市場競爭優勢,增強了農業經濟的競爭力,推動了定西經濟的快速發展。
二、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的基礎與條件
定西市位于甘肅省中部,轄6縣1區,現有人口294萬,耕地面積52萬公頃。市域內以渭河為界,大致分為北部黃土丘陵溝壑區和南部高寒陰濕區兩種自然類型,前者為中溫帶半干旱區,降水較少,但日照充足,溫差較大。包括安定區、通渭、隴西、臨洮和渭源的北部,占全區總面積的60%,適合馬鈴薯和秋收小雜糧的種植;后者為南溫帶半濕潤區,海拔高,氣溫低,但天然草場較大,草質優良。包括漳縣、岷縣和渭源的南部,占全區總面積的40%,適合當歸、黨參和紅、黃芪等中藥材和蠶豆的種植。此外,岷縣、漳縣和渭源又擁有較為豐富的草場資源和森林資源,又為放養雞、厥麻豬等特色畜草產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筆者以馬鈴薯為例,分析定西特色農業發展產業集群的基礎與條件:
(一)通達便利的交通網絡為集群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硬件環境
由于市域經濟欠發達導致的諸條件的限制,如科技的滯后、企業與產品的外向型等必須有便捷的交通和信息網絡來彌補,才能促進該地區特色農業集群的發展。定西是古絲綢之路和新歐亞大陸橋的必經之地,距甘肅省會蘭州98公里,是蘭州的“東大門”,自古商貿流暢,市場活躍,是西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享有西北“旱碼頭”的稱譽。境內定西至蘭州、蘭州至臨洮、平涼至定西、天水至定西等四條高速公路穿越,還有310、312、212、316四條國道,寶蘭、蘭渝(在建)鐵路橫穿而過,交通條件優越。同時還有干燥冷涼的高原氣候資源,是倉儲馬鈴薯、中藥材等特色農產品的天然最佳場所。
(二)業已形成的生產規模和品牌為集群發展鋪墊了運作基礎
集群發展要求該產業必須達到一定規模,擁有一定的市場影響力,可以說定西的馬鈴薯經過近10年的發展已經具備了集群發展的基礎與條件。
1.種植方面。全市馬鈴薯種植呈現洮、渭、漳河流域河谷川水區優質菜用薯和加工專用薯、南部高寒陰濕區優質菜用薯和脫毒種薯、北部干旱半干旱區高淀粉薯和優質菜用薯特色鮮明的區域化布局。2009年全市馬鈴薯種植面積21萬公頃,產業產值18億元,農民人均馬鈴薯產業收益596元,占純收入的25%。2010年全市馬鈴薯種植面積22萬公頃,其中有4個縣種植面積在4.5萬公頃以上,安定區達到了6萬公頃。
2.加工方面。全市馬鈴薯精淀粉及其制品生產能力千噸以上的龍頭企業達33家,其中萬噸以上的20家,馬鈴精淀粉及其制品設計生產能力達35萬噸,年實際生產量10萬多噸。馬鈴薯加工產品已發展到精淀粉、變性淀粉、全粉、薯條、膨化食品等10多個品種系列。
3.品牌方面。截至目前,全市共制定審頒無公害馬鈴薯甘肅地方標準5項,注冊馬鈴薯品牌商標37個,“定西馬鈴薯”、“渭源馬鈴薯良種”、“安定區專用型馬鈴薯及其加工制品”、“定西馬鈴薯脫毒種薯及其制品”、“臨洮馬鈴薯”等5個產品已獲國家原產地地理標記注冊;臨洮“騰勝”牌、安定“魯家溝”牌、隴西“清吉”牌馬鈴薯和通渭粉絲、安定超興精淀粉等5個馬鈴薯產品獲國家A級綠色食品證書,安定“大江”牌馬鈴薯獲國家有機食品認證,隴西“清吉”牌馬鈴薯精淀粉獲國際金獎;渭源、隴西、臨洮、安定四縣區的馬鈴薯生產基地被認定為省級無公害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安定、渭源分別被命名為“中國馬鈴薯之鄉”“中國馬鈴薯良種之鄉”。
(三)較為完善的市場網絡和民間合作組織解決了千家萬戶分散經營對集群發展的制約
通過覆蓋城鄉的市場網絡和專業協會把千家萬戶的分散生產形式連接起來組成一個有形的產業群體,可以有效解決集群發展對生產規模和組織形式的要求。全市初步已形成了以6大專業市場為主體,中、小型市場和相關農貿市場為補充,各類營銷組織為依托,農村收購網點為基礎的馬鈴薯交易批發和購銷服務網絡。同時全市已建成各類馬鈴薯貯藏窖(庫)93萬眼(座).貯藏能力達到306萬噸。貯藏設施建設可以調節市場需求時空分布、延長鮮薯上市時間、穩定價格和保證企業加工原料的均衡供給。同時,市上成立了馬鈴薯淀粉行業協會,組建了甘肅首家馬鈴薯淀粉質量安全檢測中心,以定西為主成立了甘肅省馬鈴薯產業協會。
(四)初步形成的科研服務機構為特色產業的集群發展指明了方向
當今時代,任何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支撐,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更應發揮科技先導的作用,著眼于持續增強產業綜合競爭力和發展后勁,推進產學研對接和技術創新。目前定西市馬鈴薯脫毒苗、原種生產能力分別達到1億株和1-5億粒,成為國內最大的馬鈴薯脫毒種薯生產基地。全市專用型馬鈴薯莖尖脫毒、組織培養、梯級擴繁以及集成組裝配套技術研發與應用體系進一步完善。全市脫毒種薯應用率達到50%以上,良種化程度達到95%以上。2010年全市建立馬鈴薯原種擴繁基地0.1萬公頃、一級種基地1.2萬公頃、二級種基地5萬公頃。依托市旱農中心、臨洮騰勝公司、安定圣大方舟公司分別組建了甘肅省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馬鈴薯淀粉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馬鈴薯變性淀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三、發展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的若干對策思考
基于上述分析,筆者認為定西市發展特色農業集群的基礎條件已經基本具備,但存在著產業鏈和相關產業沒有形成制度性的約束機制,各自為政,利益不能共享、風險無法分擔,在組織形式和制度安排上還不具備集群發展的具備要素。要有序推進其健康發展,還需要各級政府和產業群體的積極努力全面參與,目前應重點加強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政府調控與市場運作相結合。優化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環境
各級政府要在產業集群的公共服務中發揮主導地位,加強宏觀調控,強化政策干預力度,制止產業發展的進一步分散化趨勢,以非均衡的市場化手段為主推動產業基地的形成與發展。確定一批成長性高、帶動性強的農業項目予以重點扶持,如盡快制定和出臺特殊的稅收政策、財政投入政策、科技支持政策、出口優惠政策等;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土地流轉改革,大力推進土地資源合理流轉,進而推進產業化、規模化、現代化;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與農業發展配套的基礎設施和軟環境的建設;加強有利于實用技術的擴散和企業家精神培養的各類教育培訓與交流,加強物流和信息服務體系,建立農產品物流公司、信息中介公司及其他服務公司,有效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提高農業生產規模。
(二)做好農業產業集群規劃,完善區域化布局
產業集群的形成雖然是一種市場行為,但是政府在其中的規劃和引導作用是不能缺失的。所以,市縣政府部門應盡快制定出農業資源的培育和開發規劃,根據各地農業資源的實際情況,以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等綜合效益優化為目標,圍繞著優勢資源、特色農業產業制定統一的產業集群規劃和政策,提出明確的農業產業集群的整體布局、規模標準、環境標準等經濟持續發展戰略,把有限的農業資源用于最能發展特色農業的企業,進而形成農業經濟鏈條。需要提及的是,在規劃的制定中最好由市級農業行政部門出臺,能打破行政區劃的界限,按特色農業的生產區域要求確定規劃范圍,真正做到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的要求。
(三)建立健全有利于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投融資體制,積極引導農業投資向農業產業集群傾斜
對經濟欠發達的定西市來說,資金短缺是制約集群發展的最大瓶頸,所以必須多途徑、多方式籌集資金,緩解農業產業集群化發展所需資金的緊缺。一是要建立合理的農業風險保障機制,促進特色農業集群化發展順利進行。二要建立有利于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投融資體制,努力拓寬投融資渠道,鼓勵和吸引市內外國有、集體、民營、私營、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外資等各種所有制形式的企業投資和參與定西市特色農業集群建設,引導各種生產要素向農業集群集聚;調整財政、計劃支農資金和農業專項資金的使用結構,向農業集群化經營重點傾斜。三要加大對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交通部門應設立專項資金加強農用交通運輸建設投資,以強化運輸骨架、擴展覆蓋面、優化農產品運輸網絡結構、完善運輸系統等方面為重點,推進農產品運輸向專業化、集約化以及最終建成現代物流系統的方向發展。
(四)構建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知識平臺。充分發揮科技引領作用
促進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的知識平臺建設,重點是加強企業之間以及企業和學校、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促進人才流動,知識流動。通過構建知識平臺,有利于加速知識生產、知識應用的過程,提高產業的創新能力。同時還面向市場和科技發展的新動向,重新配置科研力量,根據結構戰略性調整的要求,合理調整農業產業集群主要產品發展的主攻方向。并且,建立新型技術成果開發推廣機制,把研制者、開發者、推廣者和應用者的利益與風險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實行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根據不同區域、不同時期的市場變化,研究開發新的優質高產高效特色農業產品和農業技術,搞好科技服務,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就定西市來說,既要充分利用現有農業科研部門的力量,還要發揮定西地處歐亞大陸線、交通便利、近靠省會蘭州、又距楊凌國家級農業示范園區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不遠的區位優勢,加強技術交流與合作,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搭建起定西市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的平臺,從根本意義上加快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的形成。
(五)實施品牌戰略,打造優勢區域農產品品牌
農產品的品牌建設不同于工業制造品的品牌,地域依賴性比較大,要從加強培育產業文化,開展品牌促銷,增強品牌的知名度與美譽度等方面加強品牌培育,只有形成在市內外有一定影響的區域品牌,使集群內的企業在競爭中以個性化、差異化勝出,才能把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比較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要求市縣政府一方面要給企業品牌戰略實施提供有利的創新環境;另一方面,政府在區域競爭中也需要品牌來造勢,以吸引生產要素向集群區域流動,使政府的創新行為同企業的品牌戰略更為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在推動區域農業品牌方面,政府可利用其地位的權威性,主動向社會公眾宣傳特色品牌,積極擴大特色品牌的社會影響,縮短市場接受、認同品牌的過程,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同時也可聯合農業龍頭企業通過舉辦展覽會、博覽會、交易會等各類活動,樹立集群品牌形象,提升集群的產品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