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玉清宮記》(校勘標點本)由四川省文史研究館三位年逾七旬的館員整理。它是目前比較完善的版本,為研究世界文化遺產青城山的歷史和四川文化名人尹仲錫(昌齡)的著述提供了可信資料;也可供廣大歷史文化和語文研究者參考。
尹仲老之外孫雷觀明先生寄來《玉清宮記》和原文石刻照片(部分字跡漫漶,見附件),請四川省文史研究館同人考證。
先后有同館馮修齊、馮廣宏先生據網頁刊載的青城山石刻《玉清宮記》考證校勘,發來校勘文字;陳沫吾處長、語文特級教師文伯倫先生和湖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余德泉先生等審讀文件,提供寶貴意見。馮修齊先生按原刻石分行排列文字,為推斷考校提供可靠依據,按圖索驥,頗見實效(見后文)。館員張少成負責整理考證校訂文字。
本文包括《玉清宮記》(標點本)和《〈玉清宮記〉校勘記》兩部分。(原文字分行豎排,無標點。今依石刻文字次序橫排。)
玉清宮記
吾□青城山名勝□于天下道家 1
者□輒就峰巒幽隩之處□□觀 2
以崇祀老子如上清宮之屬歷年 3
久矣每當春夏遊人輒止宿其間 4
謂風景□勝余心向往之然未嘗 5
一至也成都兩儀慈善會諸君規 6
度天真觀舊址改建玉清宮為神 7
殿三餘房數楹距上清宮里許所 8
據之山其上為第一峰重門周垣 9
□嚴靚飾可□□也諸君好善怵 10
目劌心于□悴罷憊之人殆欲虔 11
其祈嚮以解厄消患歟清幽高曠 12
之區逈絕塵□輒有仙靈往來事 13
雖杳忽其見諸載籍者固有之歸 14
熙甫□謂亦有光景動人者意在 15
斯歟玉清宮之必置于此山有以 16
哉夫處喧則煩□居寂則清明一 17
入深山棲遲梵宇屏除百慮□□ 18
靈襟□以堅□道心□修人事則 19
諸君之謀所以濟人利物又不在20
空□神□而實有以措□之也昔 21
昌黎韓氏平生企慕滕王閣思往 22
遊而未得而為之記余雖□覽青 23
城之勝竊願他日得隙詣玉清宮 24
一瞻□焉遂記之以為左□云爾 25
□□尹昌齡撰
宜賓趙□□書
網載《玉清宮記》
(載于hi.baidu.com/axblog/blog/item/de83b6c29f6 “仙貴道生·無量度人”網頁刊載的青城山石刻《玉清宮記》。字分行橫排,加標點。今依石刻文字次序排列,不加標點,以資對比。文句長短不一,蓋抄錄者有所奪漏致誤;詳見校勘記。)
吾茲青城山名勝關于天下道家
者恭輒就峰巒幽隩之處置觀(差一字)
以崇祀老子如上清宮之屬歷年
久矣每當春夏遊人輒止宿其間
謂風景諸勝余心向往之然未嘗
一至也成都兩儀慈善會諸君規
度天真觀舊址改建玉清宮為神
殿三餘房數楹距上清宮里許所
據之山其上為第一峰重門周垣
壯嚴靚飾可觀也諸君好善怵(差一字)
目劌心于惟悴罷憊之人殆欲虔
其祈嚮以解心消患歟清幽高曠
之區迥絕塵縊輒有仙靈往來事
雖杳忽其見諸載籍者固有之歸
熙甫謂亦有光景動人者意在(差一字)
斯歟玉清宮之必置于此山有以
哉夫處喧則煩居寂則清明一(差一字)
入深山棲遲梵宇屏除百慮浚淪
靈襟蓋以堅真道心屬修人事則
諸君之謀所以濟人利物又不在
空敬神威,而實有以措意之也
昔昌黎韓氏平生企慕滕王閣思
往遊而未得而為之記余雖覽青
城之勝竊願他日得隙詣玉清宮
一瞻□焉遂記之以為左卷云爾
尹昌齡撰 (差二字)
宜賓趙鍋俊書
【題記】:
此據1991年版《灌縣志·金石錄》。該志有按語:嵌玉清宮前殿壁間。高50釐米,廣1.3米。正書,字徑2釐米。文并款識共28行。民國時鐫。
尹昌齡(1869-1943),四川華陽人。光緒戊子舉人。曾任黔中道尹、四川政務廳長。1940年,任第二屆國民參政員。
《玉清宮記》校勘記
(此為校勘記第四稿。文中黑字是網載文字〔據1991年版《灌縣志·金石錄》〕。括號內紅字為校改字,方括號內為增補字。所有校勘文字都加按語說明緣由,以為讀者審閱和批評的證據。)
玉清宮記
齊(馮修齊)按,原文無“石刻”二字,網載文字闌入。
吾茲(聞)青城山名勝關(幽)于天下道家 1
廣(馮廣宏)按,古人以“臣聞”領起全文,如魏徴《諫太宗十思疏》:“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歐陽修《朋黨論》:“ 臣聞朋黨之說, 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齊按,就字形而言,“聞”字不太像,倒有點像“蜀”字。
廣按,語曰“青城天下幽”,故此言“幽于天下”。
者恭(流)輒就峰巒幽隩之處置(治宮)觀 2
廣按,此語本乎班固《漢書·藝文志》:“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陰陽家者流,蓋出于羲和之官;法家者流,蓋出于理官;名家者流,蓋出于禮官;墨家者流,蓋出于清廟之守;縱橫家者流,蓋出于行人之官;雜家者流,蓋出于議官;農家者流,蓋出于農稷之官;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
齊按,第三行末尾“置觀”,應該是三個字;因為每行13字(見附件)。
成(張少成)按,似當作“治宮觀”。
齊按,“治宮觀”考證得好,越看越像。
以崇祀老子如上清宮之屬歷年 3
久矣每當春夏遊人輒止宿其間 4
謂風景諸(殊)勝余心向往之然未嘗5
廣按,似非概括之語,理合用“殊”以狀之。
一至也成都兩儀慈善會諸君規 6
度天真觀舊址改建玉清宮為神 7
殿三餘房數楹距上清宮里許所 8
據之山其上為第一峰重門周垣 9
壯(莊)嚴靚飾可觀(想見)也諸君好善怵 10
齊按,“壯嚴”是習用語“莊嚴”之誤植。“觀”僅一字。“想見”二字乃作者未曾入山時揣度之詞,切合實際情況。
目劌心于惟(憔)悴罷憊之人殆欲虔 11
廣按,“憔悴罷憊(疲憊)”言困乏也。
其祈嚮以解心(厄)消患歟清幽(夐)高曠 12
齊按,原是“解厄消患”。
成按,《明詩紀事戊簽·皇甫濂》引《松韻堂集》:“ 水部詩清夐罕儷,其志意亦復玄曠,故其文乃爾。” 清夐表清遠之意,不重出“幽”字。
之區迥(逈)絕塵縊(塧)輒有仙靈往來事13
齊按,“塵縊”不詞,當作“塵塧”。
雖杳忽其見諸載籍者固有之歸 14
熙甫[所]謂亦有光景動人者意在 15
斯歟玉清宮之必置于此山有以 16
齊按,奪一“所”字。
文按,此句標點似應作:“歸熙甫所謂‘亦有光景動人’者,意在斯歟?”見歸有光《汝州新造三官廟記》。
哉夫處喧則煩[愗]居寂則清明一 17
廣按,石刻原文已有“愗”,打印脫落。
入深山棲遲梵宇屏除百慮浚(濬)淪(瀹) 18
廣按,“瀹、淪”音義各別。
成按,《嘯亭雜錄·裘文達公》:“所治黃、淮、淝、濟、伊、洛、沁、氾等共九十三河,疏排濬瀹,貫穿原委,俱有成效。”
靈襟蓋(益)以堅真(其)道心屬(厲)修人事則19
齊按,對照石刻原文字跡分明,網載文字抄錄失誤。
諸君之謀所以濟人利物又不在 20
空敬(言)神威(感)而實有以措意(注)之也21
昔昌黎韓氏平生企慕滕王閣思 22
往遊而未得而為之記余雖[未]覽青 23
齊按,原文有“未”字,抄錄奪字。
城之勝竊願他日得隙詣玉清宮 24
一瞻□(拜)焉遂記之以為左卷(券)云爾 25
齊按,原文“拜”字清楚,抄錄奪字。
成按,古代契約一分為二,債權人持左券為索償憑證。《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公常執左券以責于秦韓。”陸游《禽言·打麥作飯》詩:“人生為農最可愿,得飽正如持左券。”
華陽尹昌齡撰
齊按,原文有“華陽”二字。
宜賓趙鍋俊(錫儔)書
陳按,從字的結構和運筆走向分析,不應該是“鍋”字。
齊、廣按,就筆勢分析似應作 “錫儔”。
《玉清宮記》(標點本)
(標點本橫排,分段提行。引號不用「」,而用“”。)
吾聞青城山名勝,幽于天下。道家者流,輒就峰巒幽隩之處治宮觀,以崇祀老子;如上清宮之屬,歷年久矣。每當春夏,遊人輒止宿其間,謂風景殊勝。余心向往之,然未嘗一至也。
成都兩儀慈善會諸君,規度天真觀舊址,改建玉清宮。為神殿三,餘房數楹,距上清宮里許;所據之山,其上為第一峰。重門周垣,莊嚴靚飾可想見也。諸君好善,怵目劌心,于憔悴罷憊之人,殆欲虔其祈嚮,以解厄消患歟?清夐高曠之區,迥絕塵塧,輒有仙靈往來。事雖杳忽,其見諸載籍者固有之。歸熙甫所謂:“亦有光景動人”者,意在斯歟?玉清宮之必置于此山,有以哉!
夫處喧則煩愗,居寂則清明。一入深山,棲遲梵宇,屏除百慮,濬瀹靈襟,益以堅其道心,厲修人事。則諸君之謀所以濟人利物,又不在空言神感,而實有以措注之也。
昔昌黎韓氏,平生企慕滕王閣,思往遊而未得,而為之記。余雖未覽青城之勝,竊願他日得隙詣玉清宮一瞻拜焉,遂記之,以為左券云爾。
華陽尹昌齡撰
宜賓趙錫儔書
尹昌齡生平簡介
《文史雜志》 2008年第1期發表館員文章《讀碑溫史憶鄉賢——關于辛酉壬戌重建武侯祠的往事》援引黃稚荃女史(生前曾任國民政府國史館籌備委員會編審、國史館編修,四川省政協常委、四川省文史研究館館員)20世紀40年代曾在《國史館館刊》發表《尹昌齡事略》,言簡意賅,評論公允,略曰:
尹昌齡,字仲錫,晚號約堪。……弱冠中鄉試,壬辰選庶常,謁選得陜西白河縣。歷宰商州咸寧,所至多干濟,有廉聲,百姓賴之……時清廷倡言新政,凡興學、練兵、勸工、飼蠶、修鐵路、遣游學等,昌齡身領八局,綜核名實,次第畢舉。民國初,任蜀中審計院長、內務司長,黔中道尹,任政務廳長。時蜀方多故,不欲詭隨,遂遜位專力慈善事業,眾推昌齡主成都慈惠堂事,不二年,大著成效。其普濟堂、育嬰堂、幼孩廠、濟貧廠、恤嫠局等,皆以虧蝕殘敗,不能支,昌齡乃合并之為一, 總入慈惠堂,規模遂大,田宅租稅,厘然有經。辦培根火柴廠,繼設培根工廠,培根學校。又立女嬰教養所、民生廠、幼孩廠等,凡織布、縫紉、石印、制鞋、制紙、蘇裱、木器等手工業,無不分科舉辦,挹工商所贏以為慈善教育補助。四川節制數易人,權閥干治,而於昌齡皆恭敬如一,發議導善,鄉舍無間,故能持久而有功。俗為善堂者,多用鬼神為號召,務扶乩邀福為事。昌齡悉割除妖妄,衷諸禮教,以軌於正。晚近饕戾成風,通都大邑,多外托善名,陰為奸利。昌齡能知人,別善惡,汲引端士相助,出納謹嚴,銖忽必飭,躬親綜嚴,帥以廉直。方日警亟,時昌齡於所居構防空壘,扃鐍深固,凡慈惠堂文契簿籍泉幣之屬,皆庋其中,親加鑰焉。彌留之際,以鑰付其老妻,囑之曰:“必得後繼者,以鑰公畀之,他勿得啟。”昌齡歿后百日,其妻集耆老故舊於堂,奉鑰以授繼任張瀾、徐孝剛發之,得房宇管業證二十有七,計為房二百四十九間,又獨院二十四所;田產管業證計八千三百四十八畝有奇,現金百數十余萬。觀者莫不聳嘆感服……每日公事畢,歸食於家,不得歸,則挈盒以往……其守介不私如此。昌齡少服膺宋明先儒之書,畢生處事接物,推原經術。晚與同郡徐炯等辦大成中學,以尊孔子之道。歿之日(1942年11月29日),家無馀財,年七十有四。
民國32年(1942)國民政府明令褒揚尹老:
學術湛深,持躬廉謹。早歲服官蒞事,卓著聲稱。光復后贊襄川政,屢任要職,嗣復辦理地方慈善事業,垂二十年,兼主辦川省賑務,殫精竭慮,昕夕不遑。……碩望嘉謨,期資匡益。遽聞溘逝,軫惜良深,應予明令褒揚,并將平生事跡存備宣付國史館,以彰賢哲而資矜式。”
王干青烈士與尹共事多年,深有感觸,作《吊尹仲老》詩曰:“家無半畝居,人得廣廈庇。余身二十年,存活億萬計。”可概其一生廉直。成都少城公園內曾留有尹仲錫先生塑像,時有人在像前禮拜致敬。先賢之受后人瞻仰如此!
作者單位:四川省文史研究館(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