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先有名,后有字。字是對名的解釋,有“表德”之義。歷來表示禮貌則自稱以名,稱人以字。
孔子自稱其名曰“丘”,弟子記事者,皆稱“仲尼。”李陵稱蘇武“子卿”,朱孚稱彭寵為“伯通”。《三國志》曰:“先主姓劉,諱備,字玄德。”民國時期李劼人寫道:“達縣劉士志(諱行道)先生教我以正誼,以勇進,以無畏之寵毅。雙流劉豫波(諱咸榮)先生教我以淡泊,以寧靜,以愛人。”皆以稱字表達尊敬。
黃仁宇《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第75頁指出:
當日蔣在軍中重要文電,……內中最重要之特點為人身關系濃厚。例如南昌攻城戰之際,……如照其他各國習慣,此種臨時派遣,以一紙命令行之即可,而蔣致程潛之電報稱“程軍長頌云兄”。文稱:“右翼總指揮前令朱軍長兼任,以彼時第六軍歸中央軍總預備隊也。今貴軍加入右翼作戰,力求統一指揮起見,在弟未入贛以前,歸益之兄指揮,屈尊請一諒之。”因之軍隊區分不能脫離私人交誼氣息。
復加自注:
軍中公文用“字”相稱之習慣沿用至抗戰之后。一九四二年我在重慶衛戍總部任參謀時,即必須牢記總司令劉峙為“經扶”,李宗仁為“德鄰”,薛岳為“伯陵”,何應欽為“敬之”,戴笠為“雨農”。一九四一年國民黨軍隊仿用美軍公文格式,此習慣方被放棄。
1946年,柳亞子有《和毛潤之先生詠雪詞》,吳祖光說:“毛潤之先生能詩詞,似鮮為人知。客有抄得其《沁園春·雪》一詞者,風調獨絕,文情并茂。而氣魄之大乃不可及。”而新中國領導人稱張瀾為“表老”,以其字表方;李濟深為“任公”(字任潮);稱程潛為“頌公”(字頌云);稱張治中為“文白將軍”,稱章士釗為“行嚴先生”,均稱人以字,表示禮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