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清誨先生主編的《歷代公文文種大全》是一部既有實用價值,也有學術價值的著作。
誠如書名所提示的,本書稱作“大全”,首先是所錄公文文種,上自三代,下迄當代。編者所以有如此視野,是因為無論古今,公文在國家政務中的作用無可替代。在中國古代,從政士人素重以文章經國治世,而在這類文章之中,公文與現實政治、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關系最為直接。“章表奏議,經國之樞機”(劉勰《文心雕龍·章表》),其重要性自不待言。即一般的公文,或關乎政策,或關乎律令,往往一字之差,失之千里。故國家對公文的體例、格式、稱謂、遣詞、用字等等,都有近乎苛嚴的規范。晉代葛洪曾對當時“不識幾案之所置,而處機要之職”(《抱樸子·吳失》)的現象予以諷刺,可知精通公文寫作,是從政士人必備的基本技能。劉勰說公文“隨事立體,貴乎精要。意少一字則義缺,句長一言則辭妨”,又說“才冠鴻筆,多疏尺牘”(《文心雕龍·書記》),可見僅有文采而不通文牘,算不上是稱職的官吏。《史記·萬石君列傳》載郎中令石建上書皇帝,后發現書奏有錯字,“‘馬’者與尾當五,今乃四,不一足。上譴死矣!”從石建的惶恐不安,固可見其膽小謹慎,但也可見公文事關重大,雖細節亦不可忽略。故歷朝歷代,“吏部選才,將親其人,期吏事始取縣案牘議,試其斷割而觀其能否”(杜佑《通典·選舉典·歷代制下》)。直至今日,國家考選公務人員,公文的寫作,仍是必有的科目。是知公文之用,意義重大;本書“求全”,并非目的。讀者據此,不但可以了解公文在國家行政事務中的重要作用,更可以在古今公文形態和運作機制的層面上,了解其傳承關系和發展歷史,及其與政治制度的關系。
其次,本書所以稱作“大全”,又不僅在于文種的囊括古今;舉凡“廣義的公文文種,即除私人信件外的一切文種”(見本書《前言》),皆在收錄范圍之內,也是本書稱作“大全”的原因。這樣的收錄標準,符合公文的性質及其使用的實際。廣義地講,所謂的公文,是指具有公共性質的文書。例如民間的借貸與買賣,因其涉及當時雙方乃至中保人,已非純粹的私人活動,故其所用“券契”,自然有了公共的性質。《周禮·秋官》謂“市買為券,書以別之,各得其訟時,案券正之。”這樣的民間契券,具有對簿公堂的法律效力。《唐六典·太府寺·兩京諸市署》更規定,民間買賣奴婢與牲畜,須“用本司本部分驗以立券”,而不得使用“私契之文”。這類官府制作的民用券契,理應屬于廣義的公文。更何況如頌贊箴銘、祝禱哀吊一類應用文字,無論公私,皆可使用,亦應歸之廣義的公文。由本書的萃古代當代、狹義廣義公文于一編,可見編者有獨到的學術眼光。讀者通過本書,可以認識到公文不僅用于國家行政事務,即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也往往與公文有關。公文應用的廣泛性,是公文一個更重要的特點。
作為“大全”,編者收錄古今公文文種,力求做到無遺漏,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首先,公文有很強的針對性,其所涉及的文體,包括詩歌、散文和韻文。如古代的章表奏議,務求明辨事理,例用散體(六朝與唐,也有用駢體者)。頌贊箴銘、誄文哀辭,訴諸唇吻,大都用有韻之文。而宋代的青詞,更有楚騷其體者,吟誦近乎詩歌。其次,作為制度文化與禮儀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上行、下行或平行公文因使用者、使用對象與使用場合的不同,皆有自己特定的稱謂。再次,一些公文或因時代變遷,或因習慣使然,又往往同體而異稱。所以,隨著社會的發展,政事日繁,制度愈嚴,公文使用的范圍愈來愈廣,公文文種的派生現象愈來愈普遍,公文文種的分類因之愈來愈繁瑣。幾乎可以這樣說,在中國古代諸文體之中,種類最為多樣、名稱最復雜的當數公文。因為上述原因,對公文的收錄與分類,辨析與甄別,既有必要,又很困難。古人編選文集,研究文體,大量涉及公文,更重視對公文的研究。東漢末年,蔡邕《獨斷》、劉熙《釋名》對包括公文在內的有關文類作專門的考釋。自此之后,文體與文類的研究,代不乏人。蕭統《文選》析文類為38種,劉勰著《文心雕龍》,析文類為35種,明人吳訥《文章辨體》析文類59種,明人徐師曾《文體明辨》析文類127種。上述著作區分文類,考鏡源流,彰顯體例,公文占有相當數量。本書編者在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廣泛查閱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采集公文文種達1000余種。單就數量而言,已超過古今任何同類著作。以此可見,編者涉獵之廣,用力之勤,前所未有。讀者一編在手,便能俯瞰古今公文全貌,僅此一端,即可見本書對公文學和公文學史的學術貢獻。
為使讀者對古代公文有直觀的了解,編者借鑒摯虞《文章流別集》,在某些文種之下選有例文。明人顧爾行序《文體明辨》說:“陶者尚型,冶者尚范;方者尚矩,圓者尚規。文章之有體也,此陶冶之型范,方圓之規矩也。”例文的編選,利于讀者學習與借鑒古代公文的精華。本書所選文章,大都短小精悍,附有必要的注釋,且用現代漢語對其作了準確的翻譯。
據我所知,本書的主編和參編者,大都有從事文秘工作的經歷。他們熟悉現行公文文種,具備較高的公文寫作水平。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他們對古代公文文種的分類、特點和流變作認真的研究,殊為不易。現在,他們又利用業余的時間,把自己的學習成果結撰成書,與讀者分享和切磋,這樣的態度和精神,尤其值得肯定。
作者:四川師范大學(成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