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民間,每逢上元(即正月十五)有張燈觀賞的習俗,所以又將元宵節稱為“燈節”。那么上元張燈之俗究竟起于何時呢?對此,一直存在著幾種不同的說法。
一種說法講,上元張燈之俗始于西漢武帝正月十五日祠太一,如宋朱弁《曲洧舊聞》載:“上元張燈,自唐時沿襲漢武祠太一自昏至明故事。”太乙(太一)在古代一是指最尊貴的天神,二是指北極星名稱。漢皇室祭祀太乙從黃昏直到天明。民間還傳說當時有一名叫元宵的宮女,正月過后非常思念父母。足智多媒的東方朔有意成全她,便散布謠言,說火神君派員火燒長安城,人們一片恐慌;同時又向漢武帝獻計,十五晚上宮廷內人員一律外出避災,滿城街巷、庭院屋門都掛上紅燈,好像滿城大火,以此來騙過天上觀望的火神。武帝竟然按此下詔,宮女元宵即乘機與家人相會。從此每逢正月十五都要放燈。不過,對此說法,我們查《史記·樂書》,里面并未提到祭祀太一需大明燈火,而且事實上終西漢一代,也沒有民間元宵張燈的說法,所以宋人洪邁在《容齋隨筆》中指出,上元張燈之俗起自西漢的觀點并不能成立。
第二種說法講,上元張燈之俗始于東漢的道教,認為正月十五是三官下降之日;而三官各有所好:天官好樂,地官好人,水官好燈,所以元宵要張燈縱樂。(見明·郎瑛:《七修類稿》)對此,姜俊俊撰文指出,道教的教義和儀式并無張燈之說,即使以“三元”配“三官”,下元即十月十五日才是水官解厄之日,也不應在上元即正月十五日由水官越俎代庖放華燈。可見張燈之說起于道教也屬附會之說。
第三種說法講,上元張燈之俗始于東漢明帝,與那時的佛教傳入東土有關,即認為元宵張燈源于佛教。佛教教義把火光比作佛之威神。《無量壽經》有“無量火焰,照耀無極”的說法。在佛教的教義中,燈一直是作為佛前的供具之一。而且佛教經典反復宣傳:“百千燈明懺悔罪”(《菩薩藏經》),“為世燈明最福田”(《無量壽經》),所以每遇佛教盛會都要大明燈火。在佛教傳說中,與正月十五日張燈有關系的是有關佛祖神變的事跡。據《僧史略》載,佛祖釋迦牟尼示現神變、降伏神魔是在西方12月30日,即東土正月十五日。為紀念佛祖神變,此日需舉行燃燈法會。東漢明帝時,攝摩騰與竺法蘭東來傳教,漢明帝就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變之日燃燈,并親自到寺院張燈,以示禮佛。自此以后,元宵張燈便蔚然成風。所以,姜俊俊認為,在諸說之中,元宵張燈之俗源于佛教,始于東漢明帝的說法,是比較符合實際的。
不過,應當指出的是,證明元宵張燈起源于佛教是一回事,但在佛教的發源地的天竺有無元宵燈節卻又是一回事。實事求是地講,元宵燈節應是中華之國粹,雖則已糅合進印度佛教的因子。因為將元宵觀燈作為法定之事,就是從唐代開始的。時朝廷規定,元宵及其前后各一日,正式成為國定例假日,各官署都停止辦公。唐代長安本實行宵禁,唐人韋述《西都雜記》卻記:“正月十五夜敕許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以看燈。”這種燈節觀燈的習俗,到了經濟繁榮的宋代,更加熱鬧繁華了。《歲時廣記》說,宋代燈節從正月十四日開始,直到正月十八日結束,前后共五天,而且場面宏大壯觀。據《東京夢華錄》說,當時的開封,扎彩棚高與樓齊,非常宏偉,所有的大街小巷到處懸掛著各式各樣的彩燈,把整座城市點綴得輝煌壯麗,簡直如同白晝,是一座不夜城了。到了明初,朱元璋為表示大明一統天下之太平盛世,將元宵燈節增至十夜,從正月初八開始,到十七日才落燈,成為我國燈節的鼎盛時期。那時人們幾乎“家家走橋,人人看燈。”王侯封地正月十五還扎萬盞鰲山燈。
可是,《西游記》第九十一回天竺國金平府僧人卻向唐僧等介紹:“今日乃正月十三,到晚就試燈。后日十五上元。直至十八九,方才謝燈。我這里人家好事,本府太守老爺愛民,各地方俱高張燈火,徹夜笙簫……”這哪里是在搞佛教燃燈法會,分明是將中土元宵燈節搬到了天竺國土。熟悉中國民俗史的讀者讀到這里時,不知對吳承恩先生的這種移植法有何感受?老實說,文學是允許虛構想象的,整部《西游記》就是一部虛構想象的集大成。可是,虛構想象卻總該有個章法,有個尺度,不能天馬行空,我行我素,鬧到信口雌黃,張冠李戴的地步。具體落實到《西游記》,既是以初唐為歷史背景,以中印文化交流為歷史背景,那么,就應盡量關照著這個歷史背景下的人文氛圍、重大史實以及風土人情。而在這方面,吳承恩大體上是做到了;不過,卻在風物景致、民風民俗方面顯得有些漫不經心,有些大咧咧的。當然,由于條件限制,吳承恩沒有到過印度,但在他那個時代,許多直接描寫印度風土人情的資料、讀物卻并不少見,如他選取的唐僧原型——玄奘和他的弟子辯機就寫過一部《大唐西域記》,玄奘的弟子慧立、彥悰又寫過一部《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吳承恩向它們擷取了不少情節素材,可是卻偏偏對其情節的自然背景和人文背景視而不見,以致在《西游記》里除了對冰雪(第四十八回)及火焰山(第五十九回至六十一回)的描寫外,我們簡直難尋到半點西域風土人情。換句話講,在《西游記》里,實實在在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唐僧師徒所經之處,從中土長安到西天靈山佛祖圣地,到處都是泱泱中華風光,包括政治的、經濟的、自然地理的、社會生活的。吳承恩當時是什么想法,我們不得而知。若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這無論如何也當算做吳承恩的一大敗筆——盡管這并不影響《西游記》整體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