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師范大學美術學 江西 南昌 330022 )
摘 要:吳冠中先生成功地闖出了一條融創中西的藝術之路。在這條道路上體現出“油畫的民族化”和“中國畫的現代化”。他的繪畫作品和藝術理論舉世矚目。
關鍵詞:吳冠中 中西融創 藝術之路 因素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09-0000-01
本文從藝術的特點、融創的方式、內外因的相互作用這三個方面對吳冠中融創中西的藝術之路進行分析。這三個方面的因素綜合起來才使得吳冠中闖出一條大道得以實現。
筆者試圖通過這些論證啟示藝術界的能人志士,結合時代背景和自身獨特的個性,在藝術的中西融創之路上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一、說藝術
藝術,是一種精神產品,雖不能用于充饑和暖身,卻能夠在為人們的心靈增添營養的同時促進人與人之間心靈的交流。說到交流,我們大多數人想到的是語言的交流。其實這是最低層次的溝通。語言有國界,文字有國界,但藝術無國界,它是一座橋,溝通著不同國籍,不同種族,不同地域的人之間的心靈。由于國籍、種族、地域、時代、環境的不同,各個民族積淀下來的藝術都是不盡相同的,也都是本民族的獨特傳記。 中華民族的兒女,有著理性的頭腦,水墨畫與書法作品中譜寫出對線條有著天生的敏銳性。而西方的藝術大家們偏重感性的揮灑,展現的是絢爛多姿的造型和色彩。
事物在發展,時代在變遷,世界在變小,藝術在交融。此時,如果還是固執地守著傳統,陶醉于曾經的輝煌是會退步和落后的。吳冠中先生曾說:“土生土長是優勢,孤陋寡聞是缺陷”①。“只有多攝取世界文化的精華,才能使自身文化融入世界,從而產生出更具創造力的民族的文化,藝術的發展亦如此。”②國門打開,就意味著要像海綿一樣吸取,吸取其它民族藝術精華。當然,可別丟棄了本民族的藝術原液。這樣才能夠加強藝術交流的暢通性,也才能夠為本民族的藝術傳記添上一筆新輝煌。 --!>
二、說融創
融創包含著融合與創造之意,是本質的融通,而不是做表面文章,是質變而非量變。將茶倒進咖啡里不是融創。將酒曲拌入蒸熟的米飯中,一段時間的等待后,生成酒,是融創。融創就是將兩種或幾種物質的優勢融到一起生發出全新的物質,正如宗白華先生所說:“將來世界新文化,一定是融合兩種文化優點而加以新的創造的……”①那么新的創造從何而來呢?那是在“邊緣地帶”的探索。 滕守堯先生提出“兩極在邊緣地帶的融合不是和稀泥,不是走中間道路,更不是投機,而是意在超越。具有超越特征的‘邊緣地帶’是創造和欣賞在其中有機結為一體,人的潛力得到最大發揮的地帶。”④在我看來,“邊緣地帶”就好像是兩個不同的板塊。隨著時間的流逝,板塊會漂移,有的相碰撞,擠成一個高高的山脈,有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喜馬拉雅山。相分離的板塊則形成一個廣闊的海洋,有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這是一個融合了兩種不同力量的地帶,其威力是巨大的。
同樣,融創中西的藝術之路也將在這樣一個地帶里,這是一個種植了兩個不同品種樹木的森林。林中有無數條路。很多有融創中西藝術觀念的藝術家都在林中走著,踏出了不同的軌跡。在林風眠的帶領下,走出一條引人注目的寬闊大道的吳冠中曾說:“看了那么多西方當代藝術,都未被征服,感到自己懷著胎,可能是異樣的中西結合之胎,但這胎十個月是遠遠不能成熟的……”②這樣的一段時間,是吳冠中在“邊緣地帶”里尋覓的過程。 --!>
三、說因素 吳冠中的藝術可能成為繪畫藝術巨變的標志,且能打開通往世界最古老文化的大道。——梅利柯恩⑥ --!>
吳冠中之所以能夠享譽世界畫壇,在繪畫領域踏出一條全新的大道,其背后的促成因素是多重的,有外在的,也有內在的。
1、外因:時代背景的推動因素
吳冠中所處的那個時代有了西學東漸,有了五四運動,才使得油畫來到中國,國內畫壇群體的相繼出現使得油畫在中國得到了更多人的接受,使得吳冠中有機會接觸到油畫。時代也給了他一個出國留學的機遇,使得他對油畫有更深的理解。
同時,前輩藝術家的啟蒙也是不可忽視的。林風眠是早期向西方取經者,對于中西的融合和發展,他有自己的見解,他用他的繪畫實踐和獨特的人格影響著他周圍的人。吳冠中便是其中一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吳冠中是站在林風眠的肩膀上成功的,他融創中西的藝術之路是林風眠的繼承和發展。林風眠曾說:“中國現代藝術,因構成之方法不發達,結果不能自由表現其情緒上的需求,而實現中國藝術之復興。一方面輸入西方藝術根本上之方法,以歷史觀念而實行具體的介紹:一方面整理中國舊有之藝術,以貢獻于世界”。②在林風眠的這種中西融合的藝術觀念下,吳冠中也有幸向潘天壽學習,接受正規的國畫學習,使得他在杭州藝專的學習期間既接受新思想、新精神,又領略國畫的博大,練就了扎實的功底。吳冠中曾感嘆道:“很幸運,一開始學習傳統中國畫,就遇上‘這樣’一位品位高、涵養深、風格獨特的老師,他影響了我終生的藝術探索”。③ 吳冠中曾說:“我很幸運:出國前,是跟著潘天壽學的中國畫,他是完全傳統的,本人畫得很好。后來我在巴黎學了3年,看遍了歐洲的藝術館,知道西方藝術好在哪里;回來后結合國情,加以表現。我明白,傳統的東西過去了,強調也沒有用,魯迅早就點出來了。回到傳統是不可能的,抱著傳統死路一條。”⑨可見時代給予他個人點滴的學習經歷使得他能夠站在一個更高的平臺上思考問題,對于自己未來的發展,他有了大致的方向,他也更加明確了那個時代的中國藝術界需要一條怎樣的道路。 --!>
可以說,吳冠中本人就是一個中西融合的物種,體內流淌著中華民族的血,受著西方現代藝術的無數次洗禮。
2、內因:個人精神和實踐的決定因素
吳冠中把自己看作是一個為藝術而生,也可以為了不能超越自我之前的藝術而死的梵高式人物,抱著這樣的態度從藝,哪能不成功呢?再多的苦難都磨滅不了他對藝術的熱愛,這樣的一顆心,如今這個浮躁的年代里,能有幾人擁有?他除了有在逆境中堅持信念的精神外,還有鮮明獨特的個性,他保持著自我,堅守著自己的主張,在自己的道路上執著、堅定地走著,他的個性彰顯在他的繪畫中,那是真感情的流露,在對待傳統和師承上,同樣體現了他獨特的個性,要創新就要叛逆!那是對舊有的觀念和體制的反叛。他曾說:“藝術到高峰時是相通的,不分東方與西方,好比爬山,東面和西面風光不同,在山頂相遇了。但是有一個問題:畢加索能欣賞齊白石,反過來就不行,為什么?又比如,西方音樂家能聽懂二胡,能在鋼琴上彈出二胡的聲音;我們的二胡演奏家卻聽不懂鋼琴,也搞不出鋼琴的聲音,為什么?是因為我們的視野窄。中國畫近親結婚,代代相因,越來越退化,甚至變得越來越猥瑣。”④ 正是因為這一點,他認為中國畫要改革,要創新,要走出自己的誤區,就必須走一條中西藝術相結合的道路,即融合雙方藝術之長,有這樣的想法后,他才能走得更遠。
吳冠中像一個苦行僧一樣,在祖國的大地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也把那些對美好事物的體驗和感受記錄在了畫面上,正如托爾斯泰所說:“藝術源于一個人為了要把自己體驗過的感情傳達給別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喚起這種感情,并用某種外在的標志表達出來。”顯然,吳冠中在自然中找尋的就是那種想要通過特殊的標志傳達的感情。他熱愛這樣的表達,他從不覺得自己苦,反而會認為自己時刻在祖國母親的懷抱里是何等有幸和自足。他堅持不懈地努力、實踐、總結理論、再實踐、再總結……不斷循環上升的模式,他在進步中。
結語
大家都說吳冠中始終致力于“油畫的民族化”和“水墨的現代化”。在我看來并非如此,就像吳冠中先生所說的那樣,“風格是自己的背影,自己看不見。”⑤吳冠中融創中西的藝術之路是在各種因素結合到一起才促成的,他的成長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我認為,在前期,他只是帶著自己對藝術的理解和自我主張,踏踏實實的朝著自己的方向努力行進著,并不會在一開始就標榜什么民族化、現代化的。只是當自己的作品發展到一定階段才有了這樣的眉目。人們才說他的作品體現了“油畫的民族化”和“水墨的現代化”。
但可以確定的是,從他巴黎留學歸來,他的繪畫實踐及理論所走的就是一條選取了西方現代藝術形式規律和東方繪畫意境韻味相融的道路。他認為自己的觀眾有兩個,一個是西方大師,一個是中國老百姓。他也要求自己的藝術能使“群眾點頭,專家鼓掌”。在實踐中他采取的是油畫和水墨交替創作的的方式,他說:“感到油畫山窮時換用水墨,然后水墨又有面臨水盡時,便回頭再爬油彩之坡……水路和陸路還得交替前進。水陸兼程……”⑥
吳冠中在他的融創中西藝術之路的進程中想方設法地鑄造著,鑄造虹貫中西的藝術大橋,這座橋是由形式美、抽象美和意境所組成的。有了這座橋,不僅使得中西藝術的交流變得更加暢通,還讓世界各國的人們可以在這座橋上領略不同于橋兩端的盛景。當然,也引發著更多的思考,在那個融創中西藝術的“邊緣地帶”中,還有有沒有其他的可能呢?把好時代的脈搏,結合自身獨特的個性,把吳冠中的個人精神存在心間,努力去探索和追尋吧!相信你能走出一條通向光明的大道。
注解:
① 引自 宗白華《宗白華文集 第八卷》 安徽教育出版社
② 引自朱樸《林風眠藝術隨筆》:《東西藝術之前途》 上海文藝出版社
③ 引自吳冠中《畫里陰晴》:《形象突破觀念——潘天壽老師的啟示》山東畫報出版社
④ 引自http://baike.baidu.com/view/15934.htm
⑤ 引自 吳冠中《我負丹青:吳冠中自傳》 人民文學出版社
⑥ 引自 吳可雨《世界名畫家全集 吳冠中》 河北教育出版社
參考文獻
[1] 賈明玉《吳冠中文集》[M] 濟南 山東美術出版社 2011、6.
[2] 宗白華《宗白華文集 第八卷》[M]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3] 滕守堯《藝術與創生》[M] 陜西 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