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北京 100875)
摘 要:基耶斯洛夫斯基這位具有劃時代意義偉大的“作者導演”用他飽滿的情緒訴說著內心對于社會對于人類的悲憫情懷,同時深沉冷靜的注視著在碎片化的環境中摸爬滾打的人群,在一個用影像支撐起來的世界中體會絕對的自由、以及不可企及的自省與救贖。他見證著這個時代的風起云涌,感受著這個時代的溫度與跳動的脈搏,他的影片表現出對生活狀態的客觀陳述和無影式跟蹤,同時又充滿著大膽夸張又流暢華麗的想象力與創造性。
關鍵詞:自由、平等、博愛、人文性
中圖分類號:J9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09-0000-01
20世紀80年代以來,波蘭涌現出一批年輕的導演,他們大多出生于戰后,對戰爭的苦難已經較為淡漠,但對波蘭苦難艱辛的社會現實更為關注用心,他們關注著當代人的道德和精神狀態,有人稱他們的電影為“道德焦慮電影”。苦難的國家和焦灼的社會現實讓面對窘迫時代的導演無法潛心創作,相反他們選擇的卻是用鏡頭記錄當下的現實生活,其強烈的紀實風格彌漫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基耶斯洛夫斯基生于這個年代,在《藍白紅三部曲》中基耶斯洛夫斯基用豐富的日常的人文性表達闡述自由、平等、博愛凌駕于生活之上的哲學思考;在《兩生花》中他又化身浪漫與典雅的紳士,在絢麗的想象和后現代式的敘事風格中游刃有余;在《十誡》中他變成儒雅又博學的哲人,彈奏著人性與靈魂的共鳴,探討著生與死罪與罰的道德條例……
一、愛與靈魂的交響:基耶斯洛夫斯基電影的人文性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既有伯格曼影片的詩情,又具有希區柯克影片的敘事技巧,簡而言之,他是一位把人文關懷與敘事手法結合到極致的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曾一度被認為是一位“伯格曼遇見了希區柯克”的電影大師,他詭異又魔幻的影像特色與影片敘事背后深厚穩健的哲學思考人文關懷都流露著他超凡的影像駕馭能力又顯現著歐洲社會在某種程度上給予特殊時代人類心靈的創傷,他的作品從最初彌漫的道德焦慮逐漸開始上升到充滿哲學意味的自由焦慮,對于人生的提煉對于社會的認知都可以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中逐一的找尋到根源。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片有纏綿細致、悠長連綿的人文情懷,同時又彌漫著玄思的哲學理念觀點,通過這兩種載體以及優美流暢的視聽語言更貼切更加細致的表現出強烈的“人文主義”理念。
化解悲劇情緒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對于人文觀念的進一步拓展,無論是在敘事技巧還是在個人理念情懷或者影片風格中都可以流露出導演對于生活的樂觀與平靜的期盼。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藍白紅三部曲》中,無論是《白色》、《藍色》還是《紅色》,主人公的依次獲救都隱喻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三色”對人性的拯救,他關注人文表現人性也在他的封筆之作中重新上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并且無法超越的地步。精神世界、愛與死的成全、宿命論、偶然性……這些深刻的人文主題集中體現在了《藍白紅三部曲》之中,影片中的主人公大多把自己束縛存放在一個屬于自己的小世界中,他們受到了不同類型的情感傷害,直面了無數多的感情矛盾,并且不斷在發現與遇見中進行自我調整從而得到救贖的機會。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片中政治和哲學的命題都隱藏的很深,力圖做到抒發情緒,同時又不輕易的讓人察覺。
二、自由、平等與博愛的碰撞:《藍白紅三部曲》
藍、白、紅三種色彩作為人類生命的元素出現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出現在不同的社會群體,但人生最終逃不過命運的輪回以及上帝的救贖,其中既有對人生存狀態的感同身受,又有對心靈世界的盤問、深思與反省,他對于道德的審視、人性的挖掘、困境的描述自始至終都不曾停止。
(一)自由的烏托邦:《藍色》
在《藍色》中主人公茱莉一直試圖擺脫丈夫與孩子意外離世的陰影,她隱居獨處,她自以為獲得了解脫遺忘了傷痛,但當她得知丈夫在生前有情人的事實一切的自我麻痹都失去了療效,最后茱莉勇敢又寬容的面對著生活留給她的包袱和種種考驗。在《藍色》中茱莉與母親是導演設置的一組對比,同時也是揭示“自由”命題的關鍵點。茱莉在探望母親的時候,電視上正在播放著蹦極的畫面,看似平常的極限運動中卻蘊含著揭示主題的關鍵點,“蹦極”雖然也需要莫大的勇氣和力量,但是無論從多高的地方一躍而下都無法擺脫腳腕上的繩索,“蹦極”只是在挑戰者人類承受的極限,并無法給予人真正的自由,也無法讓人真正的體會到放逐的感覺。
基耶斯洛夫斯基對于影片也精益求精,注重色彩與理念的結合。基耶斯洛夫斯基從來不在影片中高談闊論,抒發博大的情懷,過分貪婪流連在宏觀的哲學世界,他善于把生活中的事情巧妙的賦予思考的價值。
(二)平等的:《白色》
基耶斯洛夫斯基曾這樣闡釋他的平等觀:“我們了解‘平等’的理念,每個人都向往平等的地位。《白色》就是講述了一個關于愛與平等的故事,故事同樣選取自普通人的生活,用小視角詮釋深刻的主題。“為愛鋌而走險,因恨萬劫不復”是《白色》所傳達的情感理念,當妻子因丈夫卡洛性功能喪失而選擇離婚的時候,卡洛的內心是痛苦的,當卡洛撥通妻子的電話聽來的卻是妻子高潮的呻吟的時候他的內心是痛苦的,但卡洛一夜暴富的時候他的內心是歡愉的,但在歡愉之外他卻從未忘記過自己的妻子,這份愛由心生并且不摻雜任何的目的性。故事的結尾依舊是以“寬容”與“饒恕”作為了落腳點,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基耶斯洛夫斯基對于人性本身的肯定,也表現了他期待生活可以時刻樂觀豁達的心愿。
\"影片結尾,當多明妮透過獄窗用手語告訴卡洛“等我出來后,我們再來一次”時,卡洛流下了熱淚。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白色》正是告訴人們生活際遇使具體的人與人之間生出許多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愫,理性意義上的平等是無法真正實現的,純粹的愛情是性情的碰撞,而決非平等的交換。”①
(三)博愛的:《紅色》
“影片描述的是一個偶然的交通事故將年輕的時裝模特瓦倫蒂娜和退休老法官聯系在了一起。瓦倫蒂娜同遠在異國的男友經常通電話,卻經常是不歡而散,陷入愈來愈深的隔閡之中,而弟弟馬克吸毒的事又不斷困擾著她。老法官則因年輕時遭女友背棄而獨居終身,在對人已失去信任的心態下經常竊聽別人的隱私。這兩個性情截然不同的人在互補性的溝通之中漸漸相互走進,達到了彼此的寬容和理解,并產生了超乎于男女性愛的更純潔、更崇高的愛,一種博大的愛。”②
在《紅色》這部影片中給人最強烈的感受就是人與人之間充滿著奇妙又自然的聯系,他們之間的愛與關懷在某種看不到摸不著的介質中巧妙的傳播著,并且深深的影響著彼此,老法官的孤僻與怪異源于過去痛苦的人生經歷,但當他面對瓦倫蒂娜的時候變得柔軟坦誠了許多,冰冷的心也漸漸的開始融化,仿佛他們彼此之間有一雙看不見的手把他們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愛的力量在于它的傳遞性,傳遞的多了久了便成了“博愛”。
基耶斯洛夫斯基就是這樣一個充滿愛與智慧的化身,他體會到疏遠與距離也許是傾訴的最佳方式,太親近的人反倒會因為分歧更易產生隔閡,所以他選取的主人公都是在互相不認識不了解的情況下發生了特殊的聯系,反映出在當下的社會的種種人際現象,基耶的影評無論放在哪個年代都可以讓觀眾從中汲取到養分和力量。
注解:
① 劉磊 從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三色”——看待生活的態度[J] ;電影評介;2011年05期
② 郭培荺 人類生存境遇的終極思考——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三色”解讀[J] ;前沿;2003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