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社會科學院 福建 福州 350001)
摘 要:閩南文化是大陸文化和海洋文化相互交融的歷史產物,加之閩南地區特殊遭遇的歷史契機,使閩南文化包容了不同文化的多元交匯,從而塑造了閩南文化這一形態獨特和內蘊豐富的文化景觀。閩南地區與臺灣地區同屬于閩南文化圈,閩南文化是維系兩岸友好關系的重要精神紐帶。閩南文化與臺灣文化具有深遠的歷史淵源與影響力——根脈意識與文化向心力,厘清淵源脈絡,發揮閩南文化優勢,可以進一步加快閩臺兩岸文化交流和兩岸和平統一的進程。
關鍵詞:閩南文化;臺灣文化;文化景觀;根脈意識;向心力
一、閩南文化:概念的繁復與豐富的文化景觀
根據著名文化研究理論家雷蒙·威廉斯的考察,“文化”是英文里最為復雜的三個詞之一,它有著極為復雜的詞義演變史。在西方的文化歷史發展中,文化最早的意涵是指“在農事方面照料動植物的生長”,其后通過隱喻被延伸為“人類發展的歷程”,成為“獨立抽象的名詞”——用來表示關于一個民族、一個時期、一個群體或全人類的特殊生活方式。[1]文化具有悠久歷史,但關于“文化”的定義至今仍眾說紛紜,世界上關于文化的定義據不完全統計有160 多種。如此繁多的定義無疑具有某種共性——文化是社會發展過程中人與人、人與自然界之間各種關系的表現。
同“文化”繁多的定義相似,何為“閩南文化”至今也尚未有一個精確的定義。關于閩南文化的定義,它的內涵、外延,歷來都有不同理解和看法。閩南文化是在閩南這一特定地域所形成和存在的文化,反映著閩南地區特定的歷史發展和生存方式,形成了閩南文化特殊的地域形態和特征。但也應該注意到:閩南文化的核心文化區在閩南,但它又遠遠越出閩南,成為一種更廣泛的文化。有學者統計,在大陸有1500萬閩南人,在臺灣有1700萬閩南人,而在海外高達兩千萬人以上。這樣廣泛的人口流動和分布,使閩南人不僅僅只是生活在“閩南”的人,而成為一種帶有某些民系特征的更廣泛的族群;閩南文化在秉承其生成于閩南的原初形態和特征的同時,也不能不接受其他不同文化的影響和在新土成長所帶來的某些新質。這種情況告訴我們,“研究閩南文化,閩南是我們的立足點和出發點,但決不是我們的終結點。我們的目光必須越出閩南這個地域,將閩南人看成是一個走遍世界的族群,將閩南文化視作一個有更廣泛蘊涵和影響的存在。”[2]只有如此,我們才能更為客觀而且深入閩南文化的真諦。
閩南文化紛繁的概念史或許包含了另一種可能:閩南文化概念含義的含混與閩南文化的廣泛傳播可能存在某種隱秘聯系。換言之,概念的多義與曖昧制造了閩南文化的多副面孔,以至于它可以適時而變,順利登陸不同的文化圈,迅速融入多元文化的社會之中。實際上,閩南文化所裹挾的種種爭議、分歧以及豐富的文獻使之成為一個寶貴的資源富礦。正如劉登翰在《論閩南文化——關于類型、形態、特征的幾點辨識》一文中所闡述:“閩南文化不是某一歷史時期的中原文化的植入,而是反映不同歷史階段的中原文化的歷時性積累,如地質考古中的文化層一樣,是一層層堆積起來的。”[3]閩南文化是閩南社會發展的結晶,“閩南文化不是靜態地接受中原文化的接入,而是動態地經歷著自己的特殊發展。”[4]閩南文化到底屬于何種文化類型?當今學術界對閩南文化大致的論述可以概括為兩種意見:一是認為閩南文化源于中原文化,應屬于大陸性文化。二是認為閩南固有的海洋地理環境和海洋文化傳統影響著閩南社會發展,中原文化移入閩南后形成了閩南文化特有的海洋文化內涵,閩南文化應當是海洋性文化。顯然,這兩種意見針鋒相對,又各有其理。
閩南文化,不僅包含了大陸文化和海洋文化,而且是大陸文化和海洋文化相互交融的歷史產物。閩南是中國文化與外來異質文化交匯、碰撞、抵制與融合的前沿地帶。閩南地區這一特殊遭遇的歷史契機,使閩南文化包容了不同文化的多元交會,也賦予了閩南文化特殊形態,從而塑造了閩南文化這一形態獨特和內蘊豐富的文化景觀。閩南文化豐富的文化景觀,從內容上大致可分為物質的顯性文化和非物質的隱性文化兩大部分。物質的顯性文化主要包括具有閩南特色的古代遺址、遺物、古建筑以及歷史上閩南籍學者文人所留下的著作、書畫、民間傳承的唱本、話本、曲目等;非物質的隱性文化則為閩南民俗民情、閩南民眾心態、閩南人民的群體性格以及古代相傳的手藝、技巧,如:閩南抽線木偶技藝、紙織畫手法、南音、高甲戲唱腔等。
二、根脈意識與文化向心力:閩南文化與臺灣文化歷史淵源
“一個好的共同體、一個鮮活的文化不僅會營造空間,而且也會積極鼓勵所有人乃至所有個體,去協助推進公眾所普遍需要的意識的發展。”[6]文化為什么具有如此大的向心力?它的魅力何在?要解開“文化”的神秘面紗,文化認同理論無疑是我們可以援用的重要理論資源。要理解文化認同,首先應該先了解何為認同,從本源上看,“認同”首先意味著“同一性”。而文化認同,即是人類對文化傾向性的認可與共識,是對一個民族基本價值的認同,是凝聚這個民族共同體的精神紐帶,是這個民族共同體生命延續的精神基礎。因而,文化認同是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重要基礎,而且是最深層的基礎。美國學者塔爾科特·帕森斯曾形象地把文化所具有的共同信仰、規范和價值觀,比喻為“維持社會緊密結合的‘膠水’”[7]。文化價值系統對社會的這種整合、規范功能,體現了文化特有的凝聚力。文化對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對文化的認同感,是一個民族團結統一的心理基礎和精神支柱。
閩南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上承中原吳越,下續臺灣海外。長期以來,閩南文化以其豐富的積淀、深厚的根基、獨特的魅力,聯系和吸引著廣大臺灣同胞,鮮明地向世人昭示著海峽兩岸人民同根同源、血脈相連、手足情深的歷史淵源。這既體現了閩南人強烈的根脈意識,更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所具有的強大吸引力和向心力。閩南文化對臺灣地區有著較大的吸引作用和輻射作用,海峽兩岸閩南人對閩南文化有著強烈的認同感,閩南文化對海峽兩岸關系發展有著強大推動作用。研究閩南文化與臺灣文化之間的關系,厘清淵源脈絡,可以進一步加快閩臺兩岸文化交流和兩岸和平統一的進程。閩南文化與臺灣文化之間的關系可以表述為:
(一)閩南文化與臺灣文化的同源性
閩南文化與臺灣文化的同源性,主要指它們最重要的淵源都是中華傳統文化。臺灣居民多數是從閩南及大陸其他省份移入,特別是閩南地區的移民是臺灣族群的主體。根據《臺灣在籍漢民族鄉縣別調查》(1928年)記載:當時全省福建系人口計312萬,占總人口的73.5%;其中,以來自泉州府者為最多,占福建系總人口的54%;漳州府次之,占42%”。而如今,臺灣2300萬居民中,閩南泉州、漳州人后裔占80%,臺灣的方言就是閩南話,臺灣生活習俗與閩南人沒有什么差異,臺灣的傳統民居明顯傳承于閩南的傳統民居,臺灣的民間信仰也都是從福建傳承過去的。
(二)閩南文化與臺灣文化的同質性[8]
閩南文化與臺灣文化都是以中華文化為基礎,閩南背山臨海,臺灣本身就是一個海島,所以兩地文化還都具有海洋文化的特質。閩南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傳承了相當完整的中原古典文化文脈,積淀了豐厚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髓,彰顯著中華民族的共同特征。在現代閩南人文環境與社會生產及生活中隨地可見,閩南社會中的家居生活、風俗習慣,語言文字、宗教信仰、衣著服飾、建筑民居、生產活動等展現了其濃厚的“漢唐遺風”, 它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弘揚光大,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著名文化研究學者斯圖亞特·霍爾認為:“認同是通過差異構建的——只有借助與他者的關系,表明某個術語不是什么,明確缺少什么,是什么組成了它的外部這樣一些‘積極’的層面——只有這樣,認同才能被建立起來。”[9]要深入探究閩南文化與臺灣文化之間的關系,其之間的差異性與區別是不可忽略的一個方面。
一是兩岸長期分裂、兩岸制度不同以及對外開放方面的差異,嚴重影響了兩岸人民的文化認同感。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把臺灣文化和閩南文化等同起來。在看到共性、親緣關系的同時,尤其要關注文化的差異,承認這種差異可能導致的不同心態和感受,減少不必要的隔閡和誤會。
二是大陸閩南文化的生存困境。閩南方言是閩南文化的重要載體,但由于現今閩南方言遭受前所未有的“語言生態”,閩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面臨危機。隨著閩南三角洲的經濟飛速發展,閩南地區成立“移民地區”,大量的外來人員到這里打工、定居,為了方便交流,普通話成為了首選的“交流工具”。年輕一代的閩南人會聽、講閩南話的比例在逐漸減少,而對以閩南語為載體的閩南文化更逐漸被淡漠,甚至可能從此消失。另外,閩南地區的現代城市化進程也使凝固著豐富歷史文化的古民居、建筑等面臨著岌岌可危的境地。
三是與大陸閩南文化生態環境相比,臺灣更為重視閩南文化。閩南文化在臺灣保留得比較完整,特別是在臺灣中南部地區的中下層民眾中,民俗活動、民間信仰、民間藝術仍有廣闊的生存和發展空間。這與臺灣當局把閩南文化作為本土文化,在資金和政策上極力加以扶植有關。如果福建的閩南文化沒有發展,很容易導致臺灣的閩南文化與其大陸的根源分離,這對我們反“文化臺獨”十分不利。
三、發揮閩南文化優勢,促進閩臺文化交流
深入研究和探討閩南文化,既是深入研究閩南地區傳統文化的需要,也是研究海峽兩岸傳統文化,進而追溯其淵源中華文化的需要。研究閩南文化,對于促進海峽兩岸民眾的中華民族認同感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10]通過對閩南文化的研究,能夠進一步了解閩南文化的歷史形成、發展變化及其傳播過程,探討和研究閩南文化與臺灣文化的相互聯系,增進海峽兩岸的文化認同和經貿合作,增強實現祖國統一的決心和信心。
(一)重視閩南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加快建設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2007年6月,文化部批準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正式成立,標志著閩南文化遺產的保護開始進入新階段。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建立的目的在于通過對文化生態環境的優化,來實現對閩南文化的開發、保護與利用。領導重視、經費支持是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快速發展的有力保障。各級財政設立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納入財政預算,并不斷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經費投入,可劃出一定量的資金落實到具體的項目和具體的傳承人,同時鼓勵個人、企業和社會組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行資助,多渠道、多方式吸納社會資金,為閩南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更多的財力支持,進一步促進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和發展。
(二)加強閩南文化研究。閩南文化研究是一個廣泛的領域,主要包括五個方面:閩南文化生成和發展的歷史追索;閩南文化物質的和非物質的文化景觀;閩南人(族群) 深層的文化心理和行為特征;閩南文化的流播及其在新土所產生的某些新質;閩南文化與其他文化的關系。只有不斷加強閩南文化多維度的學術研究,才能夠在更高層次上提升閩南與臺灣文化的交流水平。這可以從官方和民間兩方面雙管齊下。一方面,國家相關部門設立專項資金和項目,組織專門從事閩南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深入挖掘并利用閩南文化的寶貴資源,建立閩南文化研究的系統資料庫和博物館、展覽館。另一方面,加強民間學術交流。兩岸學者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交流活動并定期舉辦閩臺文化研討會,側重對閩南方言、民俗、宗教信仰、建筑藝術、歷史等方面進行研討,以彰顯閩南文化與臺灣文化之間的密切傳承關系,從而增強兩岸學術界對閩臺歷史文化關系的認同。
(三)充分發揮民間力量在兩岸交流中的作用,密切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閩南文化的戲曲藝術、民間信仰等歷來是兩岸文化交流的重點內容,歌仔戲、南音、木偶戲、高甲戲等已成為閩臺交流的“文化使者”,頻頻穿梭海峽兩岸,增進兩岸鄉情,特別是對金、馬和澎湖的文化交流呈現常態化。要進一步鼓勵民間開展有利于兩岸人民往來,借助宗親會、進香祭祖、青少年夏令營、冬令營、臺交會、藝術節、保生慈濟文化節等各種活動,利用學校、商會、聯誼會、民間信仰等各種渠道,加強兩岸人員往來,消除顧慮,增進感情,提高他們對閩臺一家親的認識,達到爭取民心的目的;要千方百計擴大閩臺民間文化交流的渠道。
(四)構建閩臺文化交流新平臺。伴隨兩岸民間往來的日趨緊密,“姓氏源流”已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與紐帶。文化旅游節也成為閩臺交流新的品牌。要積極利用兩岸電臺、電視臺以及報刊等現代傳媒工具,弘揚閩南文化,推動兩岸文化交流。閩南文化作為對臺工作的重要載體,政府應對其保護和發展給予特殊的政策和資金支持,避免出現閩南文化在閩臺此消彼長的狀況。中央對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應給予更多的支持,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是一個比較成功的例子,因此還可以在閩南各地建立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博物館、族譜館、方志館等,防止文物流失,加強對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利用。此外,還要加強涉臺文化遺產保護和建設,推動民間信仰交流和閩臺族譜對接等,保護祖地文化,打造海峽兩岸文化交流重要基地。
(五) 大力發展具有閩南特色的文化產業。文化產業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閩南具有發展文化產業的先天條件和豐富資源。臺灣文化產業結構比較完善,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且注重鄉土文化的發掘和利用;福建文化產業起步較晚,發展相對滯后,產業基礎相對薄弱。在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閩臺文化產業無論是產業結構、文化生態還是產業基礎條件、地方文化產業等方面都存在許多可以互補、對接的地方。臺灣文化產業對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文化產業不僅提供了良好的借鑒,而且因其文化背景相近,使兩岸文化產業對接具有更多便利與可行之處。加快閩臺兩地文化產業對接,最大程度地實現兩地優勢互補,這不僅是推進閩臺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契機,也是促進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途徑。對當前閩南文化資源的開發,應該注意以下兩點:一要穩妥推進文化事業單位的管理體制改革和運行機制創新,二是大力營造有利于閩南地區與臺灣文化產業對接的政策環境和制度環境。
參考文獻:
[1] [英]雷蒙·威廉斯.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匯[M].劉建基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
[2] 劉登翰.閩南文化與閩南文化生態保護.福建藝術[J].2008(3):14.
[3] 劉登翰.論閩南文化——關于類型、形態、特征的幾點辨識.福建論壇·人文社科版[J].2003(5):80.
[4] 劉登翰.論閩南文化——關于類型、形態、特征的幾點辨識.福建論壇·人文社科版[J].2003(5):80.
[6] [英]雷蒙·威廉斯.文化與社會[M].高曉玲譯.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1.
[7] 戴維·波普諾著.李強等譯.社會學(第十版) [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8] 汪威毅.閩南文化與臺灣文化——和而不同的融合.泉州師范學院學報[J].2010(5):17.
[9] Stuart Hall .“Who Needs Identity ?”.in Stuart Hall ed.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 [M].London : Sage ,1996 ,p.4.
[10] 胡滄澤.關于閩南文化研究的若干思考.漳州師范學院學報[J].2011(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