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富察貴嘏(1983.04—),男,滿族,四川省江油市,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11級中國儒學研究生。
(四川大學歷史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摘 要:宗教性的核心問題是宗教觀念,本文試通過從儒家經典引經據典,從靈魂觀念、神靈觀念、神性觀念三個方面一窺儒學的宗教屬性。
關鍵詞:宗教觀念 儒學 文獻 儒家經典
中圖分類號:B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09-0000-01
儒學是否是宗教這一問題,學術界尚無一致意見,但儒學具有宗教性是普遍的共識。宗教性的核心問題是宗教觀念,通過從儒家經典引經據典,我們可以從靈魂觀念、神靈觀念、神性觀念三個方面一窺儒學的宗教屬性。
① 靈魂觀念
儒學的靈魂觀念也就是“鬼神”信仰中對“鬼”的理解,儒學認為“鬼”就是“歸”。《說文解字》:“人所歸為鬼。”《禮記·祭儀》:“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p>
基于儒學的世界本源論和上古女媧造人的傳說,世間萬物都始于天、生于地,人也不能例外,人死后塵歸塵、土歸土,埋葬土中,視其為歸。儒學的鬼分為“魂”“魄”兩部分,形魄歸于土、魂氣歸于天,這就是儒學的“靈魂二元論”?!抖Y記·郊特牲》:“魂氣歸于天,形魄歸于地。”人的魂是來自天而歸于天;有了形態就是“魄”,死后歸于土?!洞呵镒髠鳌ふ压吣辍罚骸白赢a曰:‘人生始化曰魂,既生魄’?!笨追f達注:“魂魄,神靈之名,本從形氣而有;形氣既殊,魂魄各異。附形之靈為魄;附氣之神為魂也。附形之靈者,謂初生之時,耳目心識手足運動啼呼為聲,此則魄之靈也;附氣之神者,謂精神性識漸有所知,此則附氣之神也?!薄犊鬃蛹艺Z·問禮》中也提到這個問題:“形體則降,魂氣則上,是謂天望而地藏也?!?/p>
② 神靈觀念
儒學相信“萬物有靈”,除了至上神——“天(上帝)”外,還有“六宗”、“山川”、“群神”。
《說文解字》:“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痹谌鍖W中,神只指天神?!墩f文》的“引出萬物者”,也就是《周易》中的“萬物資始”;之所以不用“生”字的原因也在這里,“生”是“地”的職責。儒學中的地神叫做“祇”,如《論語·述而》:“禱爾于上下神祇”。
儒家對“神”的理解有如下幾種:
神,聰明正直而壹者也。——《左傳·莊公三十二年》
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吨芤住ふf卦》
山陵川谷丘陵能出云為風雨,皆曰神?!抖Y記·祭法》
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睹献印けM心下》
將儒學鬼神觀抽象化后用于教化的孔子對鬼神的看法是:“人生有氣有魂。氣者,神之盛也。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謂鬼。魂氣歸天,此謂神。合鬼與神而享之,教之至也。骨肉斃于下,化為野土;其氣發揚于上,此神之著也?!保ā犊鬃蛹艺Z·哀公問政》)“合鬼與神而享之”一句,王肅注為:“合神鬼而事之者,孝道之至。孝者,教之所由生也?!?/p>
儒家的天神經過了一個從人格形態逐步抽象化的過程。從對自然現象無知的敬畏逐步轉化到注重教化功能的“神”的作用?!对娊洝ば⊙拧ば∶鳌罚骸班禒柧?,無恒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荀子非常看重神的教化作用,《荀子·勸學篇》:“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長于無禍”。
除了自然神,儒學中另一類神就是“祖先神”。
祖先神信仰就是祖先崇拜,與對自然現象的人格化或神化相同,祖先崇拜就是對祖先亡靈的人格化或神化。 《禮記·祭法》:“法施于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災大則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薄胺沧嬲?,創業傳世之所自來也。宗者,德高而可尊,其廟不遷也?!ぁぁぁぁぁぷ嬲?,祖用功;宗者,宗有德,其廟世世不毀也。”這種對“祖德宗功”的崇拜是祖先神信仰的一大特征。
《禮記·祭法》:“有虞氏禘黃帝而郊嚳,祖顓頊而宗堯;夏侯氏亦禘黃帝而郊鯀,祖顓頊而宗禹;殷人禘嚳而郊嚳,祖顓頊而宗堯;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尚書·盤庚》:“肆上帝將復我高祖之德?!?--!>
③ 神性觀念
儒學的神性觀念主要是天命觀,而天命觀隨儒學由非倫理型宗教向倫理型宗教的轉化也相應發生了由人格化向抽象化的轉變。
最初的“天命”指的就是萬物皆始于天,天主宰世間萬事萬物,世間萬事萬物也必須順天而行,順承天命。
《尚書·盤庚上》:“先王有服,恪謹天命?!?/p>
《尚書·湯誥》:“天道福善禍淫”、“(天)降災于夏,以彰厥罪”、“天上孚佑下民,罪人黜服,天命弗僭,賁若草木”,等等。
《尚書·商書·大甲》:“故諟天之明命?!薄抖Y記·大學》引用此句,《四書章句集注·大學章句》注:“天之明命,即天之所以與我,而我之所以為得者也。常目在之,則無時不明矣。”
隨著儒學鬼神觀念的抽象化,儒學天命觀也一應變化。這主要是強化了“天”作為道德規范的制定者、監督者和裁判者的功用,利用了“天”的絕對權威,順天則昌、逆天則亡。由此,“天”也具備了政治和道德屬性,而其政治屬性也是基于其道德屬性的。①《論語·堯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笔欠衲艹蔀榫?,“知命”與否成為了一條判定標準,孔子對“天命”的重視程度也可由此略見一二。
儒家相信人與天是可以溝通的,正所謂“天人感應”。只有通過這種溝通和感應,人才能順天而動,最終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左傳·莊公十年》:“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孔子也說到:“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之以禍。”(《孔子家語·在厄》)。和孔子這句類似,《周易·坤卦·文言》:“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焙苊黠@,人的善惡因天之賞罰從而得到的禍福是可以相對應的。又如《孔子家語·六本》:“《詩》云:‘皇皇上天,其命不忒?!熘陨?,必報其德;禍亦如之?!?/p>
《尚書·虞書·大禹謨》:“惟德動天,無遠弗屆?!痹谶@里明確指出了只有道德的力量才能感動天神,無論多遠都能達到。②另外還有:“皇天眷佑有商,俾嗣王克終厥德,實萬世無疆之體”(《尚書·商書·太甲中》),“非天私我有商,惟天佑于一德”(《書·商書·咸有一德》),“惟天監下義,典厥義”(《尚書·商書·高宗肜日》),“民有不若德,不聽罪,天既孚命,正厥德”(《尚書·商書·高宗肜日》)等。
下面這段話典型地說明了天帝崇拜把統治秩序神圣化的作用:“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其克相上帝,寵綏四方,有罪無罪,予曷敢有越厥志?”(《尚書·周書·泰誓上》)。
不僅是天帝崇拜,就連一般的自然崇拜也可以演化出政治屬性?!犊鬃蛹艺Z·辨物》:“山川之靈,足以紀綱天下者,其守為神。社稷之守為公侯,山川之祀者為諸侯,皆屬于王。”
基于這種道德屬性,儒家“天命觀”的教化作用也被相應擴大。《禮記·中庸》開篇便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碧烀浇袒霓D化是通過“性”“道”作為媒介。人受命于天,始得其性之自然;循性而行,即為當行之道;然性道雖同,而氣稟或異,故圣人因人物所當行者而品節之,以為法于天下,則謂之教。③
不僅“天命觀”,儒家鬼神觀也被孔子賦予了教化導向。《禮記·中庸》:“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在朱熹看來,“鬼者,陰之靈也;神者,陽之靈也。……至而伸者為神,反而歸者為鬼,其實一物而已?!疄榈隆q言性情功效?!雹?/p>
綜上所述,儒學中的宗教觀念古已有之、代代相傳,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形成起到了巨大作用。通過宗教觀念的研究有助于我們對儒教問題有一個全面的、科學的判斷。
注解:
① 賴永海.宗教學概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99-100.
② 郭仁成.尚書今古文全璧[M].長沙:岳麓書社,2006:30.
③ 朱熹.中庸章句[M]// 四書章句集注.長沙:岳麓書社,2008:25-26.
④ 朱熹.中庸章句[M]// 四書章句集注.長沙:岳麓書社,200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