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01)
摘 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突破口首先就是加強農村公共事業的建設。因為農村公共事業的落后目前已成為農村發展中最薄弱的環節,也是農民反映最強烈的問題,農業、農村發展滯后已成為統籌城鄉關系的難點所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其中將統籌城鄉發展放在第一位,這說明在我國整個經濟社會發展中城鄉關系的重要性。只有發展農村公共事業.才能增強農村的自我造血功能,城鄉差距才有望逐步得到縮小,農村的面貌才會迎束新一輪的歷史巨變。
關鍵詞:農村建設,公共政策,公共事業,社會資本,管理
中圖分類號:G6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09-0000-01
一、 農村公共事業建設存在的諸多問題
新農村的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最根本的問題就是要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給農民提供平等的發展機會和國民待遇。為此,我們認為加強農村公共事業的建設與管理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中之重。農村公共事業,是指關系到農民基本生活質量和共同利益的特定社會公共事務。其范圍包括:農村的教育、文化、衛生、體育、資源與環境保護等社會事業,以及通訊、郵電、鐵路和公共交通、水、電、煤氣等公用事業。目前我國農村公共事業是新農村建設最薄弱的環節,存在的突出問題是供給不足和管理落后,主要表現在:
1.農村公用事業等基礎設施嚴重不足,農業基本生產生活條件非常落后。(1)農業水利設施老化失修,抗災能力大大下降。(2)大型灌溉沒施及大型農用固定資產短缺,農業機械化程度低。(3)農村交通不便。農村目前存在很多典型的“晴通雨阻”路。(4)農村電網老舊.電價昂貴,制約了農民對家用電器產品的需求。(5)農民飲水安全問題突出,有一半的農村沒有自來水。
2.農村的科技、衛生、文化、環境等公共事業的發展嚴重落后,致使農村社會生產的發展缺乏后勁。首先是農業科技,農業相關信息與服務的提供遠滿足不了農民的需求。“科技興農”是我國發展農業的基本國策,但目前我國農業科技開發領域存在諸多問題:如農業科技開發資金投入不足、農業科技人員短缺、等。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普遍偏低。其次,從教育事業看,目前城市已在普及高中教育,但是中西部農村,還有很多的鄉鎮連九年義務教育還不能普及,這是因為現行的教育資源、教育投入在城鄉間的分配極不合理。農村環境污染問題也日趨嚴重。隨著農村人口的增長,鄉鎮企業的發展以及大量化學農藥的使用等原因,我國農村的生態環境迅速惡化。
3.中國農村的落后,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不僅表現為缺乏起碼的公共基礎設施,更表現在農村公共事業的管理落后,如廣大農村社區沒有統一的規劃,“臟、亂、差”的問題十分突出。大部分地區的民宅像是臨時建筑,有的社區有一定的規劃,但社區容貌像是軍隊的營房。
二、當前城鄉經濟建設的失衡問題
20 世紀90 年代以來,我國在體制轉換和經濟結構變動過程中,城市和鄉村之間的發展出現并積累了諸多矛盾,這些矛盾已導致城鄉差距越來越大,經濟社會發展嚴重失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城鄉公共品供給失衡,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嚴重不足,城鄉居民的生存和發展環境差距越來越大。水、電、路、通訊、醫療、衛生、教育等基礎施建設水平是衡量城鄉居民生存和發展環境的基本條件。在傳統體制中,城市的公共基礎設施是由國家來提供的,而農業、農村的同類公共基礎設施要由農民自主承擔,國家只給予適當補助。基于這種公共品供給政策,多年來城市在國家財政強大投入支持下變得越來越好,而農村在農民無力投入下變得越來越不盡人意。
二是資源要素流動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失衡,農民就業環境改善緩慢,城鄉就業差距擴大。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鄉村資源也加速向城市流動,大量土地資源用低廉的價格,以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的形式被強制征用于工業和城市建設,數以千億計的資金也通過金融系統只存不貸或多存少貸的形式從農村流向城市。當土地、資金等要素向城市快速流動時,如果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快于或者能與這些要素流出保持同等速度,則農村人口與資源、財富的占有關系要么得到改善,要么保持不變。實際情況卻相反,在土地、資金大量流出的同時,農業、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受到了結構和制度兩方面的限制,一方面是工業結構升級,用資本和技術大量替代勞動力,使非農產業產值增長遠遠快于勞動就業的增長,由此造成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入非農產業領域就業難;另一方面是受城鄉二元結構體制約束,城市是關住城門搞城市化和現代化,把大量的土地、資本吸進城池,卻將大量的農民排斥在城市化之外。
三是城鄉經濟體制改革失衡,農村制度供給滯后,各種相關制度不能很好地適應農村經濟的發展要求。事關“三農”問題方方面面的改革滯后于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導致農村新產生和積壓了一些矛盾和問題,這些矛盾和問題既侵害了農民的權益,又使城鄉關系進一步復雜化。比如,土地征用制度落后,農民的土地權益得不到充分體現,集體所有的土地不能進入市場,造成大量農民失地、失業又失利;糧食流通體制市場化改革滯后,造成財政補貼資金大量增加,農民的種糧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等等。
三、 加強農村公共事業建設的措施
農村公共事業落后的源頭在于投入的短缺,所以發展農村公共事業,首先,必須加大國家對農村公共事業的投入,將國家基礎設施建設重點轉向農村,讓公共財政的陽光真正照耀到農村。首先應向“三農”傾斜;新增的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經費應主要用于農村,并強化中央財政支持農村基礎教育和農村公共衛生的職責;進一步增加財政扶貧投入。其次,加快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社會事業管理制度。合理劃分政府與市場的責任,形成以政府為主導.政府、社會和市場多主體參與、協同提供農村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局面。一方面,各級政府要轉變職能,把農村公共事業建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作為政府的重要工作,發揮政府在農村公共品供給中的主導性作用,使農村公共事業的建設由農民為主變為以國家財政為主。另一方面,政府要積極引導和服務,調動廣大農民群眾興辦公共事業的積極性,讓廣大農民依法行使管理本村“公共事務”的民主權利,形成“政府引導、部門幫扶、農民自愿、社會捐贈、民主管理”的農村公共事業運作方式。第三發展小城鎮,促進農村公共事業的建設與管理。小城鎮具有與農村聯系緊密的區位優勢,可以直接發揮輻射和帶動功能,促進農村水利、道路、環保、電力和通訊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锝文,等.我國農村公共財政制度研究[Ⅱ]宏觀經濟研究.2005.(5)
[2] 中國農村貧困監測報告[m]國家統計局,2003
[3] 憔巍.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分析與模式選擇[J]中國農.村經濟,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