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勞倫斯深受非理性主義思潮影響,他吸收了尼采、弗洛伊德等的理論,并對其有著自己獨特的歸納。勞倫斯將非理性看作推動兩性關系的動力,將其作為改變文明狀態和社會秩序的重要力量。勞倫斯作品中的非理性心理活動屬于潛意識領域,細察其內在構成,可以分為“性本能”和“死亡本能”兩大內容。通過對這些非理性心理因素的挖掘,可明顯看出勞倫斯其作品表現出的人類渴望擺脫文明的束縛和重獲新生的理想。
關鍵詞:勞倫斯;非理性;性本能;死亡本能
中圖分類號:I5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09-0000-01
非理性主義思潮形成于19世紀上半葉,到20世紀中期達到高峰。非理性一般是指“不受人的意識支配的一切精神現象和活動,包括本能、無意識等,具有自發性和非邏輯性的特點” [1]。非理性主義重視人精神世界中非理性成分的作用,認為這些因素是世界的本原,人類的實踐活動與行為方式都是由其決定的。尼采、弗洛伊德等非理性主義思潮的代表人物將非理性與理性對立,將本能與現代文明對立,通過挖掘人內在生命力,揭露理性和文明的缺憾與破綻。
勞倫斯的創作受非理性主義思潮影響很深,他吸收了尼采、弗洛伊德等理論,并對其有著自己獨特的歸納。勞倫斯將非理性看作推動兩性關系的動力,將其作為改變文明狀態和社會秩序的重要力量,因為他相信,如果人能夠在非理性心理的驅動下生活,那么,人類就能夠戰勝工業文明的災難,并使自己獲得新生。勞倫斯作品中的非理性心理活動屬于潛意識領域,可以分為性本能和死亡本能兩方面內容。通過對這些非理性因素的挖掘和探索,勞倫斯作品表現出了人類渴望擺脫文明束縛和重獲新生的理想。
弗洛伊德將本能分為兩種,一種是生本能,一種是死本能。他認為,生本能即是性本能,其目的在于保護生命,又稱為生存本能。性本能代表生命中建設性、進取性的力量,目的在于維持生命的存在、延續和發展。性本能是勞倫斯小說中人物非理性心理的重要構成因素。
在勞倫斯筆下,性本能主要表現為兩性間不由自主相互吸引的本能,要求性滿足的愿望。勞倫斯小說中人物的性本能基本上是“通過同他者的融合來擴大自己人格的追求,實現存在的最大化”[2]。性本能是人物的本質屬性,是人物兩性關系發展的根本動力。在《戀愛中的女人》中,杰拉爾德和古德倫的融合便是在性本能的驅動下完成的。古德倫第一次在煤礦主克里奇女兒的婚禮上見到其長子杰拉爾德時,就感到了一種異樣的沖動。初次見面時,性本能就開始萌動,古德倫感受到了來自杰拉爾德的吸引,她想要更深地去了解他,盡管她并不明白這是為了什么。隨后,古德倫在湖畔寫生,正巧杰拉爾德劃船從此經過。杰拉爾德要求看古德倫的寫生簿,古德倫就遞給他。兩個人在畫冊交接之際,都產生了異樣的激動。杰拉爾德感到“他們兩個人之間的情感交流是很強的”[3]。而古德倫“感到他的身體伸展過來,就像從地下涌出的沼澤之火一樣向她伸展過來……使得她血管中血流凝滯了,頭腦也失去了知覺,變得模糊起來。” [3]。隨著兩人的進一步接觸,對彼此的渴望更加強烈,性本能的驅動變得更強。古德倫和杰拉爾德彼此都產生了要求放縱的欲望。這種情欲涌上古德倫的心頭,使她“倍感精神,覺得雙手充滿力量,似乎能把世界撕得粉碎”[3]。到小說的第二十四章,杰拉爾德與古德倫第一次有了肉體關系,情欲得到了滿足,他們的關系也得到了發展。
從杰拉爾德和古德倫的交往過程可以發現,人物身上的性本能屬于生理本能,不受其自身意識的控制,也沒用善惡好壞之分。它是兩性關系的凝固劑,與人物的道德選擇無關,與生命的浮沉無關,也不是道德考量的依據。不論兩性關系是否和諧,性本能都發揮著重要作用,特別在兩性結合之初。隨著兩性關系的逐步深入,死亡本能也展現出其作用。
根據弗洛伊德對本能的理解,人身上除了性本能外,還存在著死亡本能,它代表生命中攻擊性、自毀性、破壞性的力量,“這種本能的任務就是把機體的生命帶回到無生命的狀態”[4],其目的在于分解生命,消滅生命。當這種本能向外表現時,它是破壞、攻擊的動力;當向外侵犯受挫時,它往往退回到自我內部,表現為自虐、自殺的傾向。
勞倫斯承認人的死亡本能,他說人只有兩個欲望,生的欲望和死的欲望。死亡本能也是勞倫斯筆下人物非理性心理活動的重要內容。在古德倫身上,死亡本能的力量十分強大,暴力總是令她著迷,施虐和血腥的場面總是能夠激起她的快感。小說第十四章中,古德倫突然對出現在附近的一群公牛產生了興趣,她抑制不住自己,在這群公牛面前跳起舞來。這種挑釁行為可能會招來公牛的攻擊,古德倫卻毫不畏懼。在與公牛的對峙中,古德倫產生了“一種可怕的恐懼和快樂的顫栗互相交織在一起的感覺”[3]。古德倫的這種怪異行為,并不是要達到什么現實目標,獲取什么物質利益,她的行為體現出侵犯性和攻擊性,正是她死亡本能的反映。隨后古德倫和杰拉爾德的對話進一步揭示了這一點。杰拉爾德好心勸告她,但古德倫卻毫不領情,還嘲諷他,態度極其傲慢和狂暴。最后,她竟然“有一種難以抑制的暴力報復的沖動” [3],給了杰拉爾德一巴掌。在這種兇狠、充滿敵意的行為中,古德倫身上的死亡本能得到赤裸裸的宣泄。
除了對破壞性本能的展現外,勞倫斯還強調另一種死亡本能,它是創造性的,富于生機與活力,是獲得新生的必由之路。在小說的第十五章中,勞倫斯書寫了厄秀拉對死亡神秘玄妙的體驗:“她呆呆地坐著,湮沒在死亡邊緣般的黑暗之中。她隱隱覺得,自己出生以來是怎樣一步一步地朝這個邊緣走近……她必須走完自己的人生道路,直至終結,必須走到這場冒險經歷的盡頭。繼續向前一步,那就是超越生死的邊界,跨入死亡。”[3]死亡之后就是新生,因為“死亡是一種了不起的完善,是偉大的享受,又是生命的延續” [3]。在伯金和她一起到阿爾卑斯山去度蜜月時,厄秀拉感到新生即將來臨。小說寫道:“臨行前的數周內,厄秀拉一直陷于茫然若失的狀態之中……她的那個新的自我將接踵而至,馬上就要來臨。”[3]他們乘坐的船行進在漆黑的夜里,他們倆宛如生命的種子,隨著一陣輕緩的晃動,落入了那無底的黑色空間。正如死亡可以體驗一樣,新生也可以體驗。“在厄秀拉心中,對前方那個未知世界的感覺,戰勝了其他的一切……她體驗到一種在未知世界里離群索居的甜蜜和快樂。”[3]這是新生,是新的生命躍入了天堂。在這里,雖然死亡本能的目的在于消解生命,但隨著死亡體驗的發生,新的生命也孕育出來。
綜上所述,勞倫斯為我們展現了一個豐富多彩的非理性心理世界。兩性間的互相吸引源自性本能,而死亡本能既具破壞性,又含創造性,使得兩性走向死亡或和諧。勞倫斯借由兩性關系中展現出的非理性因素,表現了其對于工業文明的批判。勞倫斯始終相信,如果人能夠在非理性心理的驅動下生活,那么,人類就能夠戰勝工業文明的災難,并使自己獲得新生。
參考文獻:
[1]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選》[M],林塵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2] 劉洪濤:《荒原與拯救——現代主義語境中的勞倫斯小說》[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3] 勞倫斯:《戀愛中的女人》[M],沈國清譯,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
[4] 尼采:《查拉斯圖拉如是說》[M],尹溟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