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朱簫(1986.09—),男,漢族,安徽省宿州市,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11級專門史專業研究生。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65)
摘 要:1923—1949年間,包頭城市發展存在極為不利的條件。軍閥的混亂統治給包頭城市發展帶來巨大災難;外敵入侵,掠奪包頭資源,控制其金融和交通部門;接連不斷的災荒,造成農牧業產品極為匱乏,商品貿易中斷。
關鍵詞:包頭 城市發展 不利條件
中圖分類號:TV2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09-0000-01
包頭,從一個偏遠小村莊發展為口外商貿集散中心,再到建國初期的工業中心和如今的內蒙古第一大城市,整個過程伴隨著政權更迭、社會變遷、災荒不斷、外敵入侵等,其城鎮化的過程極其復雜曲折,而又自成系統。而如今學者對包頭的研究缺乏系統性,尤其是從包頭城鎮化進程這個角度所作的探索不足,因此,有必要對近代包頭的城鎮化進程進行研究,理清其脈絡,分析其成因。
本文主要研究1923—1949年間,包頭城市發展的不利條件,通過對包頭城鎮化進程中一個片段的探究,以期包頭整個城鎮化進程得以還原。
一、軍閥混戰
自1923年,包頭地區駐軍混亂、更換頻繁。起初,土匪竇飛龍率軍攻打包頭。1924年,馮玉祥赴張家口任西北督辦,后來正式駐軍包頭。統治包頭期間,馮玉祥采取了一系列積極發展措施。短暫的發展之后,1926年,張作霖、閻錫山聯合進軍包頭地區,國民軍戰敗,包頭被奉軍占領;1927年至1936年間,前后有傅汝鈞、田樹梅、田繡章、王靖國、傅作義等多人統治該地,其間亦有蒙古武裝部隊在包頭附近活躍和孫殿英在包頭的短暫駐扎。
軍閥的混亂統治給包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災難。每支軍隊來此,都要大肆征收軍餉,馮玉祥也不例外。“馮玉祥軍就以借的名義從包頭地方籌集現洋四百八十多萬元”1,由各私人商號承擔,后來僅部分歸還。更有甚者,1926年國民軍撤出包頭時,從當地搜刮的軍餉雜捐有二千萬元。2。這是對包頭地區工商業的巨大打擊,企業、工廠經營困難,紛紛倒閉,商戶減少近半。
二、外敵入侵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日軍全面侵華,10月,日軍迅速占領包頭。日軍覬覦其北方商貿中心的重要地位,采取各種方式加強了對其經濟掠奪,使包頭商業日趨凋敝。
為了便于收購物資原料,“物資調辦班”成立,“要將各皮毛店的庫存皮毛全部收購。不管貨主在與不在,愿賣不愿賣,都要收購,違者問罪”3,憑借強買強賣政策大肆收購皮毛等物資。日軍一方面不準中國商人私自買賣,強行規定其為軍用物資,只允許特定公司具備經營權;另一方面拼命壓低皮毛價格,限制流通,只許外地商人運進皮毛,禁止皮毛物資外運。日軍的強行收購,使當地商戶備受剝削,經營每況愈下,倒閉者眾多。
日軍又成立“皮毛業組合”、“土藥組合”、“電燈公司”、“石棉公司”等一系列機構,對各類物資進行掠奪,對包頭地區經濟控制的同時,補給其戰爭需求。
日軍侵占包頭后,直接控制了金融部門。接收了交通銀行、中國銀行、綏西銀行等,多數私人錢莊也被取締。同時,日軍設立了由自己完全控制、經營的蒙疆銀行以及同和實業銀行,壟斷了包頭的經濟命脈。為了進一步攫取經濟利益,“蒙疆、滿洲、大正形形色色的偽鈔大量發行,嚴禁法幣和銀元流通”4,還盡可能把偽鈔投入到國民黨統治區,“包頭日本陸軍特務機關內田勇四郎,曾三次潛入伊克昭盟各旗,……,曾指派特務分子李××密帶大量法幣贗品潛入寧夏”5,破壞周邊非淪陷區的經濟秩序,企圖進一步擴大侵略范圍。
日軍還對包頭地區交通實行嚴格的控制。重要站點和路段由日軍憲兵把守,交通相關經營權完全由日軍所設公司獨斷,徹底控制了該地區交通命脈,配合其侵略活動。包頭地區的原料和商品流通大受限制,青海、甘肅、新疆、山西等廣大地區商人無利可圖,便不再來包貿易,商業貿易日趨凋敝。同時,日軍在壓低原料物資價格的同時,提高工業品價格,日本企業大獲其利,對包頭工商業發展造成致命打擊。 日軍的入侵,對包頭地區帶來巨大災難。他們控制了該地區皮毛、藥材、糧食等原料貿易,對郵政、電力、礦產、機場等重要部門嚴加管制,壯大了三井、三菱、兼松等日本本國財閥。中國商戶無力抵抗其沖擊,紛紛棄商逃亡,包頭人口不斷下降,整個地區商業貿易日漸萎縮,諸多商戶、企業倒閉。 --!>
三、災荒不斷
民國以來,隨著包頭地區軍閥混戰、土匪群起,發展較快的農牧業、工商業被打斷。民國十四年(1925年)以后,災荒頻頻肆虐包頭,造成大量難民流離失所,諸多商戶經營困難。
民國十四年(1925年),包頭大旱,“千百萬人忍饑挨餓,成批成批的死人,掩埋都來不及,而且很難找到有氣力的人去挖坑”6,“成千上萬的兒童死于饑荒,那場饑荒最終奪去了五百多萬人的生命”7。此后的五年間,幾乎年年出現旱災。1928年,更是出現百年不遇的大旱,全年大多數時間里都未降雨,農田龜裂,幾乎顆粒無收。 次年夏季,暴雨多日不止,黃河泛濫,大量民房、農田被沖毀,死傷眾多;冬季,“溫度降到零下三十度,往年地凍三尺,這年地凍六尺”8,給該地區造成極大損失,農牧業幾乎荒蕪,工商業凋敝。
民國十七年(1928年),鼠災肆虐包頭地區。“三月初一薩拉齊街上死過二尺二長的大耗子,城墻壕里死下半壕”9,老鼠的大量涌現,破壞了該地區的農作物,造成本來極低的收成更加慘淡;同時,也導致鼠疫的蔓延,當時低下的醫療水平無法應對,死亡大增。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包頭地區瘟疫盛行,造成大量死亡。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到二十五年(1936年)黃河泛濫頻繁,流民無家可歸。
軍閥的混亂統治,外敵入侵,以及接連不斷的災荒,給包頭的農業、工業、商業帶來了巨大災難,造成從1923年到1949年,包頭的城鎮化進程極為曲折。
注解:
① 包頭市地方志史編修辦公室編:《包頭史料薈要》,第6輯,1982年,第107頁。
② 廖兆駿:《綏遠志略》,南京:正中書局,民國26年,第262頁。
③ 政協包頭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包頭文史資料選編》,第10輯,1988年,第132頁。
④ 政協包頭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包頭文史資料選編》,第10輯,1988年,第103頁。
⑤ 政協包頭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包頭文史資料選編》,第10輯,1988年,第103頁。
⑥ 劉力群等:《斯諾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6頁。
⑦ 劉力群等:《斯諾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77頁。
⑧ 政協包頭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包頭文史資料選編》,第8輯,1986年,第90頁。
⑨ 政協包頭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包頭文史資料選編》,第8輯,1986年,第90頁。
參考文獻:
[1] 包頭市地方志史編修辦公室.包頭史料薈要[M].第6輯,1982.
[2] 廖兆駿.綏遠志略[M].南京:正中書局,1937.
[3] 政協包頭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包頭文史資料選編[M].第8輯.1986.
[4] 政協包頭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包頭文史資料選編[M].第10輯.1988.
[5] 劉力群.斯諾在內蒙古[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