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大學 遼寧 沈陽 110000)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09-0000-01
張詠(公元946—1015年),字復之,號乖崖,是宋初一位有較大影響的大臣。一生政績卓著,尤以治蜀著。他早年時曾四處游歷,不拘小節,頗有俠氣。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張詠登進士乙科,大理評事,知鄂州崇陽縣。后歷任著作佐郎、秘書丞、虞部郎中御史中丞、刑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職。一生政績卓著,尤以治蜀著稱。北宋兩朝定策元勛韓琦評張詠曰:“張公以魁奇豪杰之材,逢時自奮,智略神出,勛業赫赫,震暴當世,誠一代之偉人也。”北宋仁宗時期,士大夫們甚至將他與趙普、寇準并列,認為他們是宋興以來功績最大的三位名臣。
后人多論及張詠傳奇的劍俠經歷和卓著的政績,對其文學上的成就卻關注甚少。宋人郭森卿《乖崖先生文集序》言:“天下誦其事業,而鮮有知其文者。”事實上,宋人對張詠詩文評價甚高,其在宋初文壇上有一定的地位和影響。宋祁說他“雅好著文,深切警邁”,“尤善詩筆,必覈情理”。王禹偁則說他“秉筆為文,落落有三代風”。
由于研究張詠的學者并不是很多,我也只好做一個文獻的分析,把我所能找到的每個學者寫過的論文進行閱讀,對其加以總結、分析。
從整體上進行分析的論文有三篇,《張詠詩歌研究》、《張詠研究》、《從<乖崖集>看張詠的政治思想》。
《張詠研究》,東北師范大學李燕作于2005年。從題目就可以看出這是一篇對張詠做全面分析的文章,作者主要分幾方面來研究張詠:生平、散文創作、詩歌創作。其重心放在詩歌創作的的研究上,占了大概三分之一的篇幅。而對文和賦的研究略顯無力,如果能力允許我認為可以在文和賦上做一下深入研究,做得好可以有很大的創新。在詩歌創作中,分析藝術特色時沒有清晰分條分目,這也是我在論文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張詠詩歌研究》,西安大學研究生何世平作于2010年。本文結合張詠所處的時代背景對他的詩歌內容、藝術特色及其詩風定位這一系列問題展開分析研究。相對全面而深入地探討張詠詩歌藝術風格和成就。他著重探討了張詠與與宋初“三體”的關系,探討張詠的詩學追求,探討“三體”分類說的局限,文章對張詠的詩歌內容進行了分類,憂國憂民之思,唱和交友之樂,羈旅行役、宦途滋味,凌云志向、君子人格四個方面。雖然歷來沒有學者來進行明確的分類,我認為在這方面還是可以有完善的可能性。作者又對張詠的詩歌藝術特色分為兩類進行研究:古體、七律。另外,我認為他的第六章——從張詠詩觀“三體”分類說的局限,還是比較有創新意義的,值得學習借鑒。
《從<乖崖集>看張詠的政治思想》,張六蓮發表在西南師范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四期。本文的創新之處在于把張詠的政治作為作為重點,突破了前人只關心詩文的弊病,把張詠作為一個真正的政治家來看待,給我很大的啟示。
對張詠的詩進行分析的有兩篇,《論北宋初年的七言古詩——以田錫、張詠、王禹偁為中心》、《張詠詩韻》、《論張詠對李白古體詩的繼承》。
《論北宋初年的七言古詩——以田錫、張詠、王禹偁為中心》,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成瑋發表在《名作欣賞》2007年第3期。文章試著對宋初七古的藝術特征作一剖析,以標顯這一體裁在宋初詩壇的突出位置。他通過例子指出張詠的七古中李白的神情隨處可見,還寫到了大家對白居易等人的學習模仿。
《張詠詩韻》,王奇賢發表在貴陽學報(社會科學版)(季刊),2011年第3期。作者把張詠所現存的的149首詩通過對其詩用韻的分析,與《廣韻》所代表的中古音進行比較,總結出張詠詩歌用韻的一些特點。由于我本人對音韻不是很懂,所以不太看得懂,在這里也就不多介紹了。
《論張詠對李白古體詩的繼承》,何世平2010年9月發表在《文教資料》。張詠現存詩149首,很有李白狂放的神情與自然的語言風格。張詠推舉李白的詩一方面是受時代精神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其與李白相似的性情與經歷。雖然張詠學李只得其狂放而未得其飄逸,不過對后世仍有一定影響。
把張詠與蜀地聯系起來的有三篇,《北宋文人張詠入蜀述略》、《簡論張詠在蜀中的詩歌創作》、《治蜀名臣張詠》。
《北宋文人張詠入蜀述略》,四川文理學院中文系伍聯群發表于南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2月第8卷第2期。張詠是在兵亂戰火之余入蜀,張詠的入蜀,對巴蜀地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本文從張詠的性格、張詠的入蜀、張詠對巴蜀的治理三方面來寫作文章,但不是對詩文本身進行文學分析,而是把詩文作為論據來為文章服務。
《簡論張詠在蜀中的詩歌創作》,伍聯群發表在菏澤學院學報第31卷第4期。張詠在蜀中創作了不少詩歌作品。本文主要有三大部分,張詠蜀中詩的內容(風俗、送別、思鄉念友),張詠蜀中詩的意象(自然景象、主觀意象、文人意象),張詠蜀中詩的風格(主要表現在流麗與質實相雜,流麗溫軟之中又雜有勁健雅正之風)。
《治蜀名臣張詠》,張其凡發表在西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3期。我認為本文主要是從政治方面來寫,類似于一篇傳記,沒有對張詠的文學作品進行細致分析,主要介紹了張詠的生平與治術,為人處世,地位與影響。把張詠的詩文來作為史料來為文章服務。
對《乖崖集》的版本進行分析的論文有一篇,《北宋張詠<乖崖集>版本源流及其價值》。《北宋張詠<乖崖集>版本源流及其價值》張其凡發表于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88年第02期。張其凡是一位對宋史研究極深的專家,發表過幾篇和張詠及《乖崖集》的文章。中華書局出版的《張乖崖集》就是由張其凡先生整理的,是現存比較完善的張詠集子。《源流及價值》一書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張詠的地位,讓我們更多的了解張詠及其《乖崖集》。
書籍類的有四本《南京圖書館藏張詠語錄考述》、《宋人文集編刻流傳叢考》、《宋人總集敘錄》、《宋代文學探討集》這幾本書其中也都對張詠進行過研究,對作論文有一定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張其凡.治蜀名臣張詠[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8(03)
[2] 伍聯群.北宋文人張詠入蜀述略[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02)
[3] 伍聯群.簡論張詠在蜀中的詩歌創作[J].菏澤學院學報.2009(04)
[4] 成瑋.論北宋初年的七言古詩——以田錫、張詠、王禹偁為中心[J].名作欣賞.2007
[5] (宋)張詠著,張其凡整理.張乖崖集[M].中華書局,2000
[6] 何世平.論張詠對李白古體詩的繼承[J].文教資料.2010
[7] 李艷.張詠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 2005
[8] 周蓉.南京圖書館藏張詠語錄考述[J].文獻.2002(02)
[9] 張六蓮.從《乖崖集》看張詠的政治思想[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1(04)
[10] 張其凡.北宋張詠《乖崖集》版本源流及其價值[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88(02)
[11] 何世平.張詠詩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 2011
[12] 祝尚書.宋代文學探討集[M].大象出版社,2007
[13] 祝尚書.宋人總集敘錄[M].中華書局,2004
[14] 王嵐.宋人文集編刻流傳叢考[M].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
[15] 王奇賢.張詠詩韻[J].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