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950年蕭也牧在《人民文學》上發表了《我們夫婦之間》,一時好評迭起,然而一年半后蕭也牧因為丁玲等人的批判成為1949年后第一個受大規模批判的作家。一部優秀的作品,一個優秀的作家命運從此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甚至給文壇造成的不可磨滅心理創傷。丁玲等人對他批判的升級則表現了當時權威意識形態對文藝批評政治功能的彰顯。
關鍵詞:丁玲;蕭也牧;《我們夫婦之間》;文藝批評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09-0000-01
蕭也牧的《我們夫婦之間》用第一人稱的寫法描述了一對進城不久的干部夫婦間的感情波瀾。男主人公李克在艱難的戰爭年代結識了“勞動英雄”張英同志,由自由戀愛到伉儷之情,感情一直融洽,成為“知識分子與工農結合的典型”。但是進城后,由于出身不同,對城市生活的認識與適應程度不同,夫妻雙方對對方的認識與態度悄然發生變化,思想分歧產生,兩人經常爭吵以至于關系難以為繼,幾近破裂。但是關系的惡化沒有演變成一場婚姻的悲劇,反而促使雙方各自反省自身的弱點,實事求是的承認對方的長處,并深感互助的必要。在小說最后,兩人內心的扭結解開并重歸于好。這篇小說通過一對夫婦在特殊情境中的結合和他們在革命勝利進入城市后各自的感情經歷,提出了知識分子如何以正確的態度對待工農干部,而工農干部又如何使自己適應現代都市生活,適應新的工作環境的問題,這一新的生活課題的表現,顯示了作者對生活的獨立思考,在當時的創作中是頗為難得的。
可就在小說發表一年半以后,對它的批判突然開始,先是批判家陳涌,在《人民日報》上發表《蕭也牧創作中的一些傾向》,接著化名為李定中的馮雪峰在《文藝報》上發表《反對玩弄人民的態度,反對新的低級趣味》。然而,這些批判僅僅只是皮毛上的批判,并未對蕭也牧起到致命的打擊。真正將蕭也牧和他的《我們夫婦之間》打入地獄的是時任《文藝報》主編的丁玲1951年發表在《文藝報》上的《作為一種傾向來看——給蕭也牧的一封信》,徹底從政治上給蕭也牧判了死刑。當時的《文藝報》是中國文壇的重鎮,是中國文藝批評的最高殿堂,因而作為《文藝報》主編的丁玲的評論對一篇作品的“成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蕭也牧筆下的張同志一出場便滿口令人不忍卒聽的罵人臟話。同時蕭也牧通過一系列小事件的描寫,將其刻畫成一個對城市的一切看不慣,狹隘,固執,工作作風簡單,沒有教養的人。小說中突出表現了她對城市的一種抵觸心理,例如她在生活習慣上,節儉得近乎吝嗇;不看場合的教訓人,丁玲看到蕭也牧這樣描寫一個工農兵女性,內心極其惱火,她認為蕭也牧將女性過于貶低。這種創作態度反映了小資產階級對女性的侮慢。
如今,撇開時代的形態意識的局囿,我們不難發現,丁玲對蕭也牧的批評,思想傾向問題是一方面,但主要是其站在女性主義者立場上的批評,她痛恨蕭也牧把一個貧農出身的革命女干部描寫成一個粗惡丑陋的潑婦形象。我們就從丁玲自己所說的“針對作品本身”的看法來進行分析,丁玲以他的女性主義角度來看這部作品,她看到的都是李克對妻子的不滿,以及蕭也牧對妻子張同志形象的丑化,她認為蕭也牧“凡是形容張同志的時候都是很具體的,形象生動,一寫到張同志“好”的時候,作者也好,李克也好,總要在旁插科打諢地嚷道:‘嘿,看啊,她居然會這樣說,他進步了呀,她呱呱叫呀!’”丁玲認為“《我們夫婦之間》表面上好像是說李克不好,需要反省,他的妻子-老干部,是堅定的,好的,但實際上作者蕭也牧是肯定了李克,而反省的是被李克改造過的工農兵出身的女干部”,所以她覺得這篇小說很虛偽。
針對蕭也牧的女性刻畫,丁玲還特別介紹了一個她身邊的工農兵出身的女性李鳳蓮同志。“城市給李鳳蓮的印象,一點也不是對于一些細小生活上的反感,而是強烈的主人翁的感覺,這使她興奮。她學習了黨的城市政策,她的責任感促使她如饑似渴的去學習許多新鮮而復雜的事件。因此,她在同志之間是彬彬有禮,誠懇謙虛。在工作方面,卻不退卻。”根本不是蕭也牧小說中的雌老虎似的潑婦樣子。丁玲想通過她對李鳳蓮甚至可以說是對廣大工農兵女性的認識了解來推翻蕭也牧在《我們夫婦之間》中對工農兵女性張同志的刻畫。同時丁玲質問道:“就算你見過一些無修養的工農分子,你并不愛她,并不喜歡這種極不典型的個別分子,那么你為什要要寫她呢,為什么又要把她裝扮起來呢,給她插上正確的革命干部的旗子,出她的洋相呢”?
但凡文藝的批評,一是要從藝術的角度出發,解構作品的情節、內容,從而把握文章的脈絡與主旨。二是要出于理性的評判,不能情感用事,亦不可無緣由地做出定論,亂扣帽子。而對于蕭也牧《我們夫婦之間》的批判文章,竟大多如此。從藝術的角度看,蕭也牧的《我們夫婦之間》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象,他寫出了一個時代的真實。在那個革命剛剛勝利,天下甫定的時代,由于領導干部們的地位提升,對妻子的各方面也不再滿意,紛紛把自己出身于工農的革命妻子換成出身于大戶的知識分子太太,制造了建國以來第一次離婚潮。夫妻之間在思想意識上的斷層和不對等,導致在日常生活中產生矛盾的情形時有發生。而這些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夫妻關系甚至導致婚姻破裂也是不容漠視的事實。作為作家,蕭也牧敏感地捕捉到矛盾、以及矛盾產生的關鍵,創作了這篇小說。這樣一篇立足于時代現實,具有原型人物創作的小說,無疑點破了建國初期知識分子與普通勞動者,以及代表普通勞動者的人民干部之間的思想意識矛盾,卻點到了領導階層的痛處。從理性的角度來看,丁玲身為《文藝報》的主編,代表了國家,黨的政治立場。但是僅從政治立場出發的盲目的非藝術批判以及其單純的從女性主義的角度來賞析一篇小說并對其進行公開的政治批判,便無理性可言。丁玲將蕭也牧的作品提到了一個嚇人的高度: “你的作品,已經被一部分人當作旗幟,來抑制一些東西,反對一些東西了”。反對什么?就是貶斥“解放區文藝太過枯燥,沒有感情,沒有趣味,沒有技術”,也就是反對毛澤東提倡的文藝的工農兵方向。擁護什么?就是“留在小市民,小資產階級中不好的趣味”。因此“這就不能只是說是你個人的創作問題,而是使人在文藝界嗅出一種壞味道,應當看成一種文藝傾向的問題了”。甚至在文章最后還不忘嚴厲說道:“希望你老老實實地站在黨的立場站在人民的立場思索你創作上的缺點,到底在哪里”。這幾句話,給蕭也牧在政治上徹底判了死刑。
丁玲的批判給蕭也牧戴上了一頂帶有荊棘的“桂冠”,這個“桂冠”壓得蕭也牧抬不起頭,限制了他的創作,甚至被錯劃為“右派”。在文革中受到了無盡的屈辱和折磨。從1951年至1970年,十九年的指責,迫害,直至慘死,所有這一切,只因為一篇不到15000字的小說。一部優秀的作品,一個優秀的作家命運從此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甚至給文壇造成的不可磨滅心理創傷。
項目名稱:浙江師范大學教改項目“《〈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的話語立場與育化品格》”(編號:2012/21)研究實踐成果。指導老師:首作帝。
參考文獻:
[1] 丁玲.作為一種傾向來看——給蕭也牧同志的一封信[A].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1949-1976(第五卷)[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2] 石灣.蕭也牧悲劇實錄[J].江南,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