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區別詞的數量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增加。本文將“正性”和“負性”作為新生區別詞的代表簡要地進行分析、歸類和解釋。
關鍵詞:區別詞 正性 負性
中圖分類號:B8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09-0000-01
區別詞表示事物的屬性,有分類的作用。張斌先生在《新編現代漢語中》將區別詞分為附加式和復合式兩類。其中附加式區別詞常見類型有:帶“式”、帶“型”、帶“性”、帶“等”、帶“級”、帶“色”、加“有”、加“無”、加“非”、加“超”、加“雙”、加“多”、加“單”等。
區別詞相對于其他詞類來說,不是十分的穩固,隨著社會的發展經常不斷地生詞新的區別詞。在區別詞的發展衍變中,附加式的區別詞數量尤其之多,已經長久使用和新生的區別詞中,大多附加式的區別詞都是以反義詞的形式成對生成的。
例如:
男式——女式 上等——下等 真性——假性
大型——小型 有形——無形 雙邊——單邊
急性——慢性 輕型——重型 舊式——新式
上述諸多例子中,“男”和“女”,“上”和“下”,“真”和“假”,“大”和“小,”“有”和“無”,“雙”和“單”,“急”和“慢”,“輕”和“重”,“舊”和“新”都是成對的反義詞。而與這些反義詞語素結合生成區別詞的“式”、“型”等語素也有著獨特的區別詞描寫事物性狀的特點。從這一點看,附加式區別詞的生成有一定可循的規律:附加式區別詞大多由成對的反義詞作為的語素和表示事物性狀的語素組合而成。
如果上述的規律成立的話,附加式的區別詞就可以根據使用的需要不斷生成新的區別詞。這里重點列舉“正性——負性”這一組詞語。
“正性”和“負性”作為一組區別性定語在《實驗臨床心理學》中出現,作者說:“許又新用蘇聯普羅多波波夫涉及的方法對病人進行實驗,每次交給病人一對繪有圖形的卡片,讓病人從中選一張。如果病人選的是‘生物’,則給予正性言語強化;如果病人選的是‘非生物’,則給予負性言語強化。”
通常我們使用的都是“正面”和“負面”,意思也大都能理解,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的解釋,“正面”有五個義項:①人體前部那一面;建筑物臨廣場、臨街、裝飾比較講究的一面;前進的方向(區別于“側面”)。②片狀物主要使用的一面或跟外界接觸的一面。③屬性詞。好的、積極的一面(跟“反面相對”)。④事情、問題等直接顯示的一面。⑤屬性詞。直接。“負面”有一個義項:屬性詞。壞的、消極的一面;反面。
我們這里所說的區別詞應該是取“正面”的第三個義項才能與“負面”相對。那么“正性”和“負性”該怎樣理解呢?《現代漢語詞典》中還沒有收錄“正性”和“負性”這兩個詞語。從網絡搜索結果來看,很多文章已經開始使用“正性”、“負性”這兩個詞語進行修飾表述。“正性——負性”、“正面——負面”這兩組詞語,它們之間有什么差別和聯系呢?
詞類劃分的依據是詞的語法功能、形態和意義,主要是詞的語法功能。我們首先來看一些語言事實:
1、“正性思維就是總能從積極的、有利的一面去看待問題,負性思維總是從消極的、不利的一面看問題較多。正性思維和負性思維是人們不同的心理能力。”
2、“從本質看 ,情緒可包含正性情緒和負性情緒。正性情緒和負性情緒影響健康和行為的機制已經被許多的研究證實。減少負性情緒已作為處理健康和行為問題的常用策略,同樣加強正性情緒也成為促進健康的重要手段。”
3、“(1)貧困生預測顯著正性人格特征15項:獨立性強、相信他人、有耐受力、對人誠信、有自信心、情緒穩定、有安全感、不易干擾、待人坦然、獨處自在、不易動怒、自我統一、熱情積極、思想集中和富于朝氣等(p<0.05);(2)貧困生預測顯著負性人格特征10項:自我否認、有自卑感、過于拘泥、易被誤解、擔憂未來、過分擔憂、過于操心、羞澀感、性敏感和心情憂郁等(p<0.05)。”
4、“正性肌力作用(positive inotropic action) 直接作用于心臟(在體、離體、體外培養細胞) 收縮加強、敏捷;負性肌力作用減慢心率大劑量的ACh可使心率減慢,此作用亦稱負性頻率作用( negative chronotropic action)。”
從搜集的大量語言事實來看,“正性”、“負性”多出現于醫學、心理學文章刊物中。從語法特征來看,“正性”、“負性”能直接修飾名詞且只能充當定語,與“的”組合后形成的“的”字短語可以作主語、賓語。從意義上來看,“正性”、“負性”表示事物的屬性,具有分類的作用。因此,“正性”、“負性”與“正面”、“負面”一樣,都屬于區別詞。
不過,從構詞形式來看,“正性”、“負性”和“正面”、“負面”之間又有一定的差別。“正性”、“負性”是在詞根“正”、“負”后面帶上類詞綴“性”,因此它們屬于附加式的區別詞。但是“正面”、“負面”卻不是由詞根帶上類詞綴構成的,而是分別由兩個詞根組合而成的。所以,“正面”、“負面”雖然與“正性”、“負性”同是區別詞,但是“正面”、“負面”屬于復合式的區別詞。
從意義方面來看,“正性”、“負性”和“正面”、“負面”之間看似意思差不多。把這四個詞拆分開,從單個詞根或詞綴來解釋,就會發現它們之間有很大的差別。這兩組詞語中,詞根“正”和“負”的意思一樣,差別來自于類詞綴“性”和詞根“面”。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類詞綴“性”在這里取第三個義項:后綴,加在名詞、動詞或形容詞之后構成抽象名詞或屬性詞,表示事物的某種性質或性能;詞根“面”取第七個義項:部位或方面。與“正”、“負”組合后,“正性”、“負性”描寫事物的性質,而“正面”、“負面”則用來表述事物的方面。正確的理解這兩組詞語對于我們合理使用有很大的幫助。
詞匯是語言的各種要素中發展最快的。“正性”、“負性”是社會的發展的產物。隨著科技、醫學等領域的發展,也將會產生更多的區別詞。現在,我們應當仔細慎重地將這些已經被大家接受并使用的區別詞進行分類釋義,使大家能夠正確使用規范合理的語言,也不會為詞不達意而感到煩惱。
參考文獻:
[1] 張斌 .新編現代漢語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8
[2] 黃伯榮 廖序東 .現代漢語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 .2005
[4] 陳仲庚 .實驗臨床心理學 .北大出版社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