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柯文在《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一書中提出的“內部取向”理論與余英時在《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一書中推崇的“內在理路”研究方法有很多相似之處,作為研究中國近代史的重要理論,值得學者關注與研究。本文便以這兩種理論為基礎,運用比較研究方法來解析這兩種之間的相同與區別。
關鍵詞:柯文;余英時;“內部取向”;“內在理路”;比較研究
中圖分類號:TV21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09-0000-01
一、柯文的“內部取向”
柯文在《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中提出了“中國中心觀”(即以中國為出發點,深入探索中國社會內部的變化動力與形態結構,并力主進行多學科性協作研究。)從中國社會的內部按照社會自身的觀點探索其歷史進展,推崇“內部取向”。
柯文的“內部取向”被賦予了三層含義:第一,內部取向主要是指在研究中國近代史時把注意力集中在中國社會內部因素,而不是放在外因上。第二,內部取向是指認為產生歷史變化的根源來自內因的。第三,內部取向是指從有別于“局外人”的“局內人”的角度來觀察歷史,從其自身的情況出發,通過自身的觀點,加以認識。[1](P.10)
“內部取向”理論的提出,打破了費正清等人對中國史研究的壟斷,批判了“沖擊——回應”理論模式??挛膶⒀芯恐袊贩譃槿齻€層帶,即外層帶、中間層帶和內層帶。其中內層帶是指注重晚清的文化與社會的側面,強調內因的作用,這個層帶在柯文看來“不僅不是西方入侵的產物,而且在最漫長的時間內最少受到西方入侵的影響。”[2](P.138)
二、余英時的“內在理路”
余英時在《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提出的“內在理路”理論對于研究清代學術思想以及中國學術思想的變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內在理路”是說思想史本身是一個具有相對獨立性的領域,存在自身的問題,我們可從它的發展過程,尋找出從上一階段發展到下一階段的線索,就是所謂的“理路”。它是從學術思想變遷的自主性來回答清代考證學對宋朝道德形而上學的取代,包涵了兩層含義:第一,從學術思想的自身邏輯來理解與解釋學術思想史的變化,不是完全將學術思想視為特定社會歷史過程的產物,從而簡單化地處理。第二,為了真切把握學術思想所要針對的問題,固然有必要理解學術思想所處的歷史環境,但學術思想的最終理解仍須回到它自身的語境中。
“內在理路”的提出,有人說是新儒學時代的到來,以內在的理路作為研究核心,強調內因的作用,以中國學術思想史自身的發展來研究學術思想的變遷,展現其自主性,打破了以往以“外緣影響”說為主線的研究,但并不是與“外緣影響”理論的一種獨立,而是對這種趨向的一種反撥與補充。
三、“內部取向”與“內在理路”之比較
(一)“內部取向”與“內在理路”之相同
1、內在因素的重要性
柯文的“內部取向”和余英時的“內在理路”都強調比起外因,內因更為重要。柯文寫道:敘述中國近代史,不僅要說明外國帝國主義怎樣侵略和擴張其勢力,更主要的是要說明中國社會內部,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方面、政治文化思想方面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從而最后戰勝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3](P.11)同時總結他的論證“外力入侵倘若不導致未被征服民族為征服者所吞并,則其內部發展的自然歷程必不致中斷,其基本方向,亦不致變更?!盵4](P.12)
余英時也強調“這個生命、這個傳統的成長并不是完全仰賴于外在刺激的,因此單純地用外緣來解釋思想史是不完備的。同樣的外在條件、同樣的政治壓迫、同樣的經濟背景,在不同的思想史傳統中可以產生不同的后果,得到不同的反應。所以在外緣之外,我們還特別要講到思想史的內在發展。”[5](P.57)
2、反對“沖擊——回應”模式
柯文和余英時都反對西方研究中國近代史所采用的“沖擊——回應”模式。在柯文看來,“中國本土社會并不是一個惰性十足的物體,只接受轉變乾坤的西方沖擊,而是自身不斷變化的實體,具有自己的運動能力和強有力的內在方向感?!盵6](P.76)對于“沖擊——回應”模式,柯文在書中用一章的篇幅進行了批判,他說這種模式“它從幾方面歪曲了歷史:它阻礙人們去真正研究這一時期中國與西方入侵沒有關聯的歷史側面;它容易使人把19世紀中國與西方有關聯的一些側面單純地解釋為對西方挑戰的回應;最后,由于它把重點放在人們有意識的‘回應’上,就自然會引導人們采用思想、文化和心理的解釋方法,而削弱了采用社會、政治和經濟的解釋方法?!盵7](P.42)
余英時也反對“西潮挑戰——中國回應”的研究模式。余先生說:“我不能完全接受‘挑戰’與‘回應’的假定,因為這個假定最多只能適用于外交軍事領域,不能充分解釋社會思想方面的變動。中國傳統在明清時期發生了新的轉向。所以在中國現代化的過程中,傳統也曾發揮了主動的力量,并不僅 僅是被動地回應西方的挑戰而已?!盵8](P.9)“如果史學家不能從內部觀察近代中國的發展,則中國為什么以這樣或那樣的特殊方式回應西方的沖擊也無法得到比較完整而深刻的說明?!盵9](PP.45-46)
(二)“內部取向”與“內在理路”之不同
1、研究領域不同
雖說“內部取向”和“內在理路”都是研究中國近代史的理論方法,但兩者所專注的領域有所不同。“內部取向”主要是針對“沖擊——回應”模式提出的,關注的是中國近代的發展是否完全受西方的影響。這個關注的是世界觀中的近代中國,是在世界史的范圍內來研究中國近代的變化發展。而余英時的“內在理路”是針對研究清代學術思想史提出的,以這種理論方法來闡明理學轉入考證學的過程,并展示中國近代學術思想的變遷以及變遷中自主性所起的作用。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余英時的“內在理路”的研究領域是近代中國的思想史。
2、對以往研究理論的態度不同
柯文所持的態度是堅決地批判以往研究中國近代史的理論,其實是將“內部取向”和“沖擊——回應”模式兩種理論對立起來。而余英時認為,他提出的“內在理路”理論只是對以往研究理論的一種補充,并不否認“外緣影響說”理論在研究學術思想變遷上的一些積極作用,只是提醒史學家們在研究學術思想時應更加注重思想內在的自主性的研究。余先生在他的書中曾指出“我在本書中雖然支持了‘內在理路’的觀點,但我并未將它和‘外緣影響’對立起來。相反地,我仍然承認清末以來的政治影響說是有根據的?!盵10](P.3)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余英時并不認為“內在理路”與“外緣影響說”是相互矛盾的,“內在理路”不過是為研究學術思想的變遷增加了一個理解層面而已,這也就說明了為什么余英時一直不承認“新儒學”這個說法。
參考文獻:
[1] [3][4][6][7] [美]柯文.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M].北京:中華書局,1989.
[2] 王海燕,陸偉.柯文的“中國中心觀”及其影響[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2007(04).
[5]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M].臺北:臺灣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8]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M].北京:三聯書店,2004.
[9] 余英時.中國現代的文化危機與民族認同[M].北京:三聯書店,2005.
[10]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M].北京:三聯書店,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