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大學費縣分校 山東 臨沂 273400)
摘 要:目前,健康人格的培養已成為當今世界教育的主題之一。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幫助學習了解世界和中西文化的差異,拓展視野,形成健康的人生觀,為他們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英語課程的學習又是他們磨礪意志、陶冶情操、發展個性和提高人文素質的過程。如果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在文化上不能達到融合,在人格上差異甚遠,那么,就不可能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良好溝通和合作,也就不可能適應社會生活的信息化和經濟的全球化。因此發揮英語學科教學在學生人格形成過程中起著的作用,是新世紀的英語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下面就英語學科教學對人格形成的作用,以及如何在高中英語教學活動中自覺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作一嘗試性的探索。
關鍵詞:英語教學 文化價值 人格成長
中圖分類號:B844 文獻標識碼:A文 章編號:1006-026X(2012)09-0000-01
一、人格形成與學科教學的一般關系
在西方心理學上,人格就是性格,而性格則是指一個人一定不變的特有品質。這種特有品質內在表現為心理特征,外在表現為行為,心理特征支配、指導著行為,而行為表現著心理特征。奧地利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認為在人格形成中有三個因素在起作用:一個是遺傳機體因素;另一個是環境社會因素;還有一個則是個人的生活方式實踐因素。人格形成的時期為7歲―18歲,既是一個漫長而又復雜的過程,又是一個系統工程。這個時期,學生大多數的時間都在學校中度過,而在學校的大多數時間都在上課和學習。因而各門學科的教學對學生人格形成必然產生深遠的影響。而英語既是主課,又是基礎課,課文內容包涵很多人文因素,既有利于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中學英語學科教學對健康人格培養的作用
(一) 中學英語教學對健康人格的培養具有直接作用。
中學英語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課程特別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發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提高人文素質,增強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這意味著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時,還要通過英語教學的內容培養健康人格。在高中教學內容里,有歌頌祖國民族文化的文章、有熱愛人民、關心殘疾人的篇章,有人物傳記中的的探險精神,有MADAM CURIE 的吃苦耐勞精神和創新探究精神,有具有堅強意志的WILLIAM HARTLEY,有在失敗后成功的WALT DISNEY;有身殘志不殘的HELLEN KELLA;有是與非、對與錯、美與丑、善與惡的判斷標準,有做人的準則和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篇章等等。教師通過英語教學,可以直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審美意識,使審美人格得到充分發展;可以直接培養學生求善,形成完滿人格的道德特性;還可以直接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榮譽感、進取性、自覺性、自制性、獨立性、知識性等品質。同時,教師在英語教學中,運用語言的感召力,榜樣的示范力,文學的感染力等直接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
(二)中學英語教學對健康人格的培養具有間接作用
間接作用通過師生雙方教與學的活動,有意或無意地培養學生的某些能促進健康人格形成的因素。這些因素不是直接表現健康人格的內涵,而是健康人格因素形成的必備條件。比如,教師通過語言教學,有意或無意地培養學生的認識能力、認知方式、認知結構、語言文字能力,理解力、判斷力、自我教育能力,通過英語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自覺性。這些能力和屬性雖然不屬于健康人格所包含的因素,但正是這些因素直接影響著個體人格因素的形成,是個體健康人格形成的必備的內在條件。
(三)中學英語教學對健康人格的培養具有綜合系統作用。
健康人格的形成是一個系統工程。教師通過英語以及其他學科的教學活動,一方面,各自從自己的學科出發,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另一方面,由于學科的交叉、知識的交叉、教學方式的交叉,又必然導致學科教學活動在影響健康人格形成過程中,起著一種系統的綜合作用。中學英語的最終積極意義就在于通過西方文化的熏陶,培養學生具有與西方人相融的人格,從而提高提高交際和合作的成功率。
三、英語學科教學中健康人格的培養
英語課程的實施成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構建知識、提高技能、磨礪意志、活躍思維、展現個性、發展心智和拓展視野的過程。在具體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培養從整體來說是全方位、多角度、綜合而又系統的,但主要是兩方面:一是知識,二是能力。能力通過知識的積累而提高,知識通過能力的提高而積聚,最后達到知識與能力的統一。同樣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也應從知識和能力兩個方面入手。那么如何在英語教學中自覺地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呢?
一是教師自覺學習教學心理學的理論,并自覺地把這一理論運用到學科教學的實踐中,在學科教學實踐中形成培養健康人格的自覺意識。
二是英語教師要自覺地把課文中有利于培養健康人格的內容利用起來,要寓思想教育于學科教學之中。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通過多種教學手段,對學生潛移默化地進行教育。
三是英語教師還應該自覺培養學生的自我塑造能力。人有一個最完善的自我調節系統,一切外來的影響都要通過自我調節而發生作用。在英語教學中,教師首先要給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使之成為學生用以仿效和認識的榜樣;其次,教會學生了解自己、學會分析自己的方法,第三,幫助學生選擇認同對象。對于學生來講,課文中品德高尚,人格健康,功績卓著的科學家、政治家、藝術家及身殘志不殘者等應該是他們的認同對象。這種認同對象會對他們產生巨大的激勵作用,幫助他們克服成長道路上的困難,從而形成健康的人格。 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課文中的這些信息,對學生進行教育。如幫助學生擬定自我教育計劃,開展“我和某某相比,應該做些什么?”等活動;第四,在教學中幫助學生提高自我認識的水平,培養正確的自我態度和自我激勵能力,發展自我控制機制和自我調節能力。
四是正確處理學科知識教育與人格培養的關系。英語教師在培養學生健康人格時,要防止兩種傾向,一是把學科知識教學與人格培養對立起來,只教書不育人,只重視學科知識傳授,而忽視健康人格的培養,或者只注重人格培養,而不重視學科知識的傳授,把學科教學中的人格培養當作首要任務,本末倒置。二是拋棄英語課程標準理念,認為只要學科教學搞好了,知識傳授了,學生的英語成績提高了,就必然形成健康的人格,或者認為只要在學科中培養了健康的人格,學科教學自然就會搞好。無論是把二者等同起來還是對立起來的觀點都是錯誤的。正確的態度是擺正學科知識與健康人格培養的關系,把健康人格的形成溶于學科知識的培養之中,分清主次,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英語作為一門基礎學科,教師應自覺地在學科教學中,在知識的傳授中,在能力的培養中,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做到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健康人格形成三不誤,為塑造出人格健康的德才兼備的人才而努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