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農業工程職業學院 江西 樟樹 331200)
摘 要:文學教育的價值在于通過文學作品的閱讀體現人的精神所向,這種精神具有強烈的生命力,可以激發出人類的各種心理因子。在高職語文課程的教學中,注重對文本內容整合性的選擇,強調學生的第一體驗、注重交流對話,追求與語文學習的傳統經驗、與學生的文學接受心理和文學閱讀行為全面對接,從而實現在學生的人文素質、人格塑造及創新能力等方面的多重貢獻。
關鍵詞:文學教育 精神 價值 人文素質 創新意識
中圖分類號:H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09-0000-01
在中國古代文學教育傳統中,一直以儒學思想為統領,并成為中國文論的主要范式,也就是說注重文學教育的實用性和政教性成為文論體系中的一個重要部分。雖然,在這過程中出現了影響深遠的道家自適理論以及儒道兼容的審美功用論,但與儒家的政教功用論文論思想相比,始終處于次要地位。正如有論者指出:“中國古代文學理論自從其產生之日起,便具有強調文學必須為政治教化服務的品格。”這一品格在其后的發展中,不斷地得以強化,從而形成了古代文論中十分顯著的政教功能論傳統。……將文學的教育作用始終同政治和道德教化膠合在一起,政教和德教是最為明顯的價值觀念。
一、文學的生命價值
文學是從人類文化中提煉出來的情感與理想的結晶,它可以激活人類精神方面的高層次的東西,可以帶給我們感動,可以引導我們不斷進取,也會讓我們同情心與憐憫心泛濫,甚至勇氣、希望、犧牲,然而不管是哪一種狀態,人的內心世界開始變得充實,并煥發出鮮艷的光芒,引領人去追求真善美,在實踐中體現一種活躍的生命價值。人類的體驗著文學帶來的生命價值時,不一定會在意那個終極追求的答案,而更多看中的是在追求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勁頭本身,那彌漫在作品字里行間的沉甸甸的情感,讓人從作品中感受到的靈魂的感憾與審美愉悅,這種心靈的共鳴就是人類一直以來孜孜以求的精神基因。
所以,文學評論家孫武臣寄語青少年朋友:不一定選擇文學職業,但請愛文學吧,你一生都不會后悔。文學將愛的種子植根于你的心田,結出真善美的人性果實;文學賦予你多彩的夢,而有了夢,人生旅途才不顯得那么漫長。
二、文學教育可以提升人文素質
在大學里提倡母語教育具有特定的意義,在特定的歷史時期,也就是今天,更有特別重大的使命。這種母語文學所帶來的知識修養無不體現在人類學生、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對一個民族文化精神起著根本性的作用。大學語文無疑承擔了這一職責。對于高職學生而言,文學修養是指在一定的文學閱讀量的基礎上,具備一定的文學鑒賞能力,并通過這種能力去不斷認識社會、陶冶情操、升華思想境界。也就是我們常說到的具備“聽說讀寫”能力下展現出的某種思想境界。所以高職生的文學修養與他的綜合素質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人們的精神世界越是豐富,人的素質越高,越是離不開文學的滋養,而文學日積月累的潤澤滋養也必然不斷提升人的綜合素質。因此說,文學修養是促使高職生提升素質、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
任何人的職責、使命、任務,都是發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尤其是語言能力。 “在這個文字密集的社會里,我們比以往更需要具備基本的讀寫技巧”(美國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語),這是當代社會應該記住的最重要的大事之一。作為高職生,只有既具備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又擁有較高的專業技術和技能水平,才能適合當今時代對人才的需要。專家認為,語言能力的提高必須通過兩條途徑:一是大量的美文閱讀,二是大量的自由寫作。通過這兩條途徑、在長期的實踐中才能得到提高。因此說,較高的文學修養,對于高職生而言,可以使自己清晰、準確地傳情達意,在富含情感力和滲透力的表達中與人和諧地交往。
三、文學教育可以健全人格
既然文學是觸及人類靈魂的藝術,文學教育的終極目的就應該定位于發展學生個性,幫助其形成健全人格,即讓學生通過自我反省活動及情感體驗,在融洽的心理氛圍中自由地表現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最后達到改變自我、實現自我、提升自我的目的。為此,
第一,文學教育應扎根于動態、開放、多元的文學體系,鼓勵學生對文學作品進行結現實主義的閱讀與體驗,對文本及作者的時代進行對比式的批判與反思,使學生的個體意識得以表現出來,并通過與同學之間的互相交流與合作,形成對文本的自主認知,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獨特理解,進而培養學生多無化的意識形態及對多元文化的不同理解,真正實現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從而真正體現自身的獨立人格和形成清晰的自我意識。
第三,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從封閉僵化的、斷裂的文本過渡到多維開放、整合的教學文本。同一時期的不同作品,不同時期的同類作品,均鼓勵學生用多角度的目光去審視,去探討,實現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使其見賢思齊,形成健康的人格。如在向學生講授“和而不同”的道理時,除了《論語》中關于“群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內容外,還另外結合孔子之前的西周末年至春秋戰國時期史伯提出的“和實生物,同則不濟”的思想,以及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晏嬰,進一步擴展和深化了““和同之辨”的內容。這樣將看似不同的內容整合起來,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性的思維,從古至今,結合自身,來理解并實踐真正意義上的“和同”。
四、文學教育可以培養創新能力
文學作品是培養、激發高職生創新意識的有效載體。文貴新、奇、特,古人云:“千古文章無定格”,創新成為古今中外文學家們的永恒追求。因此,在大量的文學閱讀實踐中,在情不能已的審美陶醉中,高職生們的創新欲望也會受到不可遏止的激發和牽引。創新能力往往和聯想、想象等形象思維能力緊密相連。閱讀文學作品,可以有效地拓展高職生的思維廣度和深度。任何一部文學作品都是作者借助聯想、想象等形象思維進行創新性實踐的結晶。高職生在閱讀過程中,也將通過對形象的具體感知,在獨立或合作的環境下結合自身的聯想與想象,去進行有意識的思維反應,去感覺語言藝術的魅力,去體驗作品中人物的形象與情感,以此產用共鳴,獲得審美快感,進行反觀他人及現實生活進行反思,校正自我,使自己的情感思維和理性思維不斷走向廣闊、深刻和久遠。
正是基于文學修養對大學生的價值的深刻認識,山東省作協主席張煒才在《大學課堂與文學教育》一文中強調:“最好的文學課就是把它辦成一堂文學盛宴,即搞成一堂集體欣賞課。盡可能地誘發每一個體驗者,讓其個人經驗復活,活生生地、一個一個地,從群體中分離出來。”文學它有自身的生命,并且這種生命的價值是可以無限延伸的,當我們通過對文本單純的閱讀感知到作者的萬千情感時,同樣也可能把自身的各種情感調動起來,從而形成極其跳躍的畫面,讓生命中最敏感的因素飛揚起來:回憶,感動,憤懣,痛苦,惆悵,無奈……整個人類生活中的情感都全部激發起來,這才是一堂真正的文學課。
如果文學課離開了這種狀態,文學也就真的不可以教學了。”
參考文獻:
[1] 李瑞山.語文素養高級讀本·前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