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師范大學歷史與旅游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68)
摘 要: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人們的生活得到了政府和社會的廣泛關注,而對于殘疾人的教育生活現狀更是引人注意。筆者通過實地考察,對震后都江堰殘疾人生活教育現狀進行探究,從而為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和對策。
關鍵詞:震后,殘疾人,教育生活,對策
中圖分類號:G7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09-0000-01
一,教育現狀
殘疾人本身的生理缺陷使他們在生存競爭中無法與健康人相比。如果他們能夠接受比較好的教育,可以對他們的生理缺陷形成一定的補償。因此,教育對于殘疾人有著更重要的意義。經過調查遺憾的是,殘疾人受教育狀況卻遠遠低于正常人。
接受調查的殘疾人的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尤其是地震前先天殘疾的人。據調查,未上過學的占被調查總數的10.64%;小學文化程度的占被調查總數的29.79%;初中文化程度的占被調查總數的42.86%;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14.89%。一些殘疾學生因家庭貧困而不能入學。還有一些是因為殘疾學生入學面對不公平對待,這在智力殘疾的人身上反映的更加明顯。在市場經濟的主導下,教育公平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重點校、重點班的建設引發了爭奪優質教育資源的激烈競爭。而最為弱勢的殘疾人是沒有能力在競爭中獲取優質教育資源的。由于智力殘疾的人的接受能力差,社會普遍對他們的教育存在著比較輕視的態度。而入學的殘疾學生,尤其是家庭貧困的的學生,政府每月100——200元的生活補貼暑期的作用是很有限的。面對高昂的學雜費,一些學生面臨失學。面對此情況,一些學校根據自己的力量適度減免了這些殘疾學生的學雜費。汶川大地震后,又增加了不少殘疾人。同樣的,他們有的無法再去學校接受教育,有的參加特殊教育學校學習。總的來說,接受教育狀況還有待提高.
二,生活現狀
雖然近年來尤其是大地震后政府和社會對殘疾人的生活比較重視,殘疾人的生活狀況逐年提升,但是政府和社會的資助只能解一時之急,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殘疾人家庭的生活問題。仍然有一些殘疾人家庭尤其是鄉鎮農村殘疾人家庭處于貧困和特別貧困的狀況。其中據我們的調查,這些殘疾人家庭為地保護及正在申請低保的家庭占56%。
通過調查知道,殘疾人收入低的原因,一是受自身條件所限,有的有部分勞動能力,有的基本沒有勞動能力,勞動收入較少。二是重度殘疾人需要專人照顧,家庭中能創造勞動收入的人減少。三是治病。多數殘疾人治病是家庭的主要開支。有的原來比較富裕的家庭,一個后天殘疾,就使整個家庭陷入貧困。尤其是需要震后康復和第二次手術的由于地震致殘的殘疾人。這些人約占此次調查的20%。其中,有一個典型事例。盧果鳳,女,80歲。因為地震導致肢體殘疾。盧果鳳婆婆無社保,無醫保。而和她相依為命的女兒,石阿姨是離異單身并有一個17歲的兒子在讀書。不過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剛剛領到了一套70平方米的住房。據被調查者反映,在地震中失去房屋的家庭是按每人16平方米分配住房,這里說的每人是指戶口在都江堰市的人。但是三口及三口以上的家庭一律是70平方米。由于本次調查活動基本上是在板房區進行,被調查者大都住在援建的板房里。但也有幾人居無定所,四處流浪。
另外,當前一個很嚴重的情況就是目前部分殘疾人因為當時的條件可能手術做得不是很好,比如那些截肢的,現在他們的傷口隱隱作痛,需要面臨二次手術,而這二次手術的費用及術后進一步的康復治療等對殘疾人家庭來說都是很大的問題。
三,對策
1, 改善殘疾人的外部社會條件
“沒有殘疾的人,只有殘疾的社會。”經有關國際組織分析總結:殘疾并不是阻礙殘疾人社會化的根本原因,而是外界環境的障礙。因此,改善殘疾人的外部社會條件,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并使殘疾人享受與健全人同等的權利,達到全面平等地參與社會生活的目的,這就需要社會對其提供盡可能的幫助,幫助消除外界障礙。在我們調查的94名殘疾人家庭中,擁有電視的為90戶占被調查總數的95.74%;擁有冰箱的為73戶占被調查總數的77.66%;擁有洗衣機的為47戶占被調查總數的50%;擁有空調的為10戶占被調查者的10.64%;擁有電腦的為3戶占被調查總數的3.19%。這些被調查的殘疾人基本上都受過各種扶持援助。可以看到,雖然政府與社會都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筆者認為,可以加大扶持力度。
政府還應保護殘疾人就業,不僅要給予法律、政策支持和物質援助,還要運用各種途徑,給殘疾人以輿論和道德的支持。樹立現代文明社會的新殘疾人觀,樹立殘疾人自強形象和助殘典型,在全社會形成理解、關心、幫助殘疾人就業的良好社會風尚。
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采取措施,為殘疾人康復創造條件,建立和完善康復服務體系,并分階段實施重點康復項目,幫助殘疾人恢復或者補償功能,增強其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
2,教育改變生活:
筆者認為對殘疾人的扶助不能單靠政府和社會的“輸血”,更要靠殘疾人自己“造血”。也就是大家常說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提高殘疾人的受教育水平來促進殘疾人就業,政府和社會要對殘疾人接受教育高度重視,對現行教育制度如招生體檢進行改革。同時學校要適度降低殘疾人的入學門檻。進行技能培訓也是促進殘疾人勞動就業的重要途徑。如進行中醫推拿按摩、刺繡、電腦培訓、手工藝品加工培訓。另外可以開展的殘疾人生活技能培訓和辦一些愛心亭、福利廠等工作基地來幫助他們就業。
3, 合理使用“殘疾人就業保障金”
首先,依法對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城鄉集體經濟組織收取“保障金”,做到收取范圍全面和收取金額準確。其次,合理有效使用。最后,可以適當增加對“保障金”的征收額度,使用一種更具彈性又方便征收的殘疾人就業保障金的方法,對抵制聘用殘疾人的企業采取高征收率,促使企業為殘疾人提供更多就業崗位,緩解殘疾人失業的危機。
4, 不斷完善已有政策
根據08年都江堰殘聯公布的消息,目前已有的扶持殘疾人創新工作:舉辦扶殘濟困募捐活動;設立“殘疾人就業招聘日”; 建成殘疾人“愛心超市”等等,對于這些政策,在未來的時間,要根據殘疾人的具體情況不斷完善,認真實施政策,讓殘疾人真正的從中獲得實際利益。
總的來說,汶川大地震帶給殘疾人身體和心靈上帶來雙重打擊,加強對殘疾人的關心與支持,是維系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同時關注殘疾人問題,尤其是地震災區殘疾人問題,也是我國重視、保障人權的基本體現。希望政府、社會、公眾和我們每一位公民都拿出行動尊重殘疾人,維護殘疾人的合法權益,促進我國殘障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