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潁上縣文化館 安微 潁上 236200)
摘 要: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吹響了社會主義文化前進的方向,為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特別是對促進農村文化發展,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和經濟發展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鄉鎮綜合文化站作為農村傳播先進文化橋頭堡,面對著群眾對精神文化需求的多元化、時代化,文化站工作面臨著新的挑戰,廣大基層文化工作者應與時俱進,創新文化站的建設思路和模式。
關鍵詞:文化站;基層;文化建設;農村
中圖分類號:G24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09-0000-01
農村文化建設直接關系到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與進步,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組成部分。鄉鎮綜合文化站作為農村傳播先進文化橋頭堡,是縣鄉村三級文化網絡中承上啟下的中心環節,是農村中最基層的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它肩負著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的示范和導向作用。它建設的好壞,對當前的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和經濟發展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為此,筆者近期對潁上縣綜合文化站建設現狀進行了調研,并提出相應對策。
一.潁上縣鄉鎮綜合文化站基本情況
潁上縣面積1859平方公里,160萬人口,下轄30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全部建好并投入使用。新建的綜合文化站規格大、規格高,環境一流,設施一流。書報閱覽室、文化科技培訓室、文化資源共享服務室、辦公室、多功能活動廳四室一廳,功能結構完備。書報閱覽設備及培訓室桌椅,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設備,基本樂器以及開展文體活動必需的燈光,攝影器材,體育器材等內部設施配置已齊全。每個鄉鎮3.7萬辦公經費也全部撥付到位。
硬件設施齊全了,經費解決了,使我縣的文化繁榮豐富起來,但鄉鎮綜合文化站在運行中仍然面臨著諸多突出問題。作為一名基層文化工作者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來淺談幾點看法。
二.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 管理體制不順,編制不科學,職能缺位
目前我縣鄉鎮綜合文化站均實行“行政隸屬鄉鎮政府領導,業務上接受主管部門的指導”的管理模式,“人、財、物”屬所在鄉鎮政府管理。目前各站只有站長一人,鄉鎮推薦,編辦并沒給綜合文化站編制,也不是法人單位。導致鄉鎮想讓誰去誰去,想讓他們干什么他們就得干什么。專項辦公經費花一分,也得鄉鎮領導層層簽批,以至于文化站難以高效開展工作,或不愿意開展工作。
(二) 基層文化隊伍不穩定,缺乏專業技術人員
首先,在人員配置上,不夠不合理。目前我縣綜合文化站都只有一人,而且都承擔有鄉鎮中心工作,甚至出現“計劃生育一檢查,鄉鎮無人搞文化”的局面。其次,缺乏專業技術人才。鄉鎮體制改革后,原業務能力較強的文化干部被分流或改任它職,現任的文化站長都不是科班出身,無一有群眾文化職稱;大多數鄉鎮的文化主力軍也都是“文化大革命”時代搞宣傳的‘土八路’,他們缺乏系統理論知識,只能搞一些簡單的戲曲、原生態花鼓燈之類,缺乏創辦力量,跟不上時代步伐。 (三) 投資主體單一,效益不高
目前,全縣鄉鎮綜合文化站,全部都是財政買單,社會資金沒有參與,不利于文化站快速發展。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導致開展的業務內容單調貧乏,文化影響力小,社會效益不高;相當部分鄉鎮綜合文化站只是在逢廟會過節時組織一兩次文藝演出,且形式單一,規模偏小,影響不大,難以產生經濟效益。 --!>
三 對當前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工作的建議
(一) 提高認識,加強領導,搞好協作
農村文化建設有利于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與進步,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項重要任務鄉鎮文化站是縣、鄉、村三級文化網絡中承上啟下的中心環節,是農村中唯一的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它肩負著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的示范和導向作用。各級領導要把文化站體制關系理順,要把文化工作列入黨委政府的議事日程。各有關部門密切協作,各盡其職,形成合力,使工作落實到實處,取得輝煌的實績。
(二) 調整理順管理體制,解決人員編制問題
建議縣級以上政府對鄉鎮綜合文化站實行垂直管理,將文化站的人、財、物、業務指導等關系交縣文廣新局管理,定編、定崗、定員,實行法人制。招聘一批對口專業人員充實到鄉鎮,每個應有2-4人的編制。
(三) 穩定隊伍,加大培訓力度,提高整體水平
1.穩定基層文化隊伍
基層文化隊伍不夠穩定,這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鄉鎮文化干部不固定。目前,我縣綜合文化站并沒有單獨給編,這些業務都是隨著宣傳委員變化而變化。二是參加各項活動的人員也不固定。各個民間藝術團體或文化愛好者,他們的變化也非常大。這兩方面對文化活動的開展都非常不利。要解決以上兩方面問題;一是對鄉鎮綜合文化站管理人員,實行定編定崗,要讓文化干部干文化。實行考核激勵機制度,讓干好的不一樣。二是對各民間藝術團體主要演職人員,實行以獎代補制度,以留住人員。
2.培養基層文化骨干
一是對現有文化干部進行培訓,提高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術,提升領導能力和協調能力,成為一名合格的文化管理干部。二是努力培養農民文化骨干,特別是年輕人,充分發揮民間藝人,文化能人主體功能作用,縣級以上各業務部門應該多對各鄉鎮農民文化骨干進行培訓,特別是對農村嚴重缺乏的文藝創作人才、舞蹈設計人才等專業人才加強業務指導,提升他們的專業水平,為農村文化創作提供創新的力量。
3.加強交流與合作
堅持城鄉互動送文化,探索市縣文化業務精英下基層和選派業務骨干對各鄉鎮包片指導。選調基層文化人員進城實踐學習。探索鄉鎮之間流動機制,鼓勵各民間團體合作,做大做強,多出精品。探索和民營培訓機構合作交流。
(四) 加大公共財政扶持力度,拓寬社會資本引人,堅持多渠道辦文化
目前,我縣各鄉鎮文化站文化建設,政府資金是唯一渠道。雖說鄉鎮綜合文化站是公益性的,非營利性文化單位,但也應鼓勵和扶持社會力量文化產業。通過招商引資、合資合作等方式,拓寬辦文化的渠道。這樣有利于提高文化人才的水平,有利于做大文化產業,有利于文化產業的繁榮。
(五) 探索創新建設模式
1.建立農村區域文化中心
鄉鎮文化建設模式的仍需創新。首先,探索建立農村區域文化中心,整合較為分散、弱小的鄉鎮綜合文化站資源和服務,探索跨鄉鎮行政建制的區域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模式。這樣可以解決人員、力量薄弱、資源少的問題,抱團出擊,在現有資源下達到優化作用。其次,整合區域文化發展戰略整合。每個農村區域文化中心依托該區域內鄉(鎮)文化站的力量,整合、共享各種文化資源,指導、管理、協調本區域內的文化活動,推出具有本區域特色的文化產品,壯大農村文化活動規模和影響力。第三,跨區域文化聯動。開展各種文化活動,形成各農村區域文化中心之間的溝通、交流、合作和資源共享。
2.創新村級文化組織模式
各村建立農民文化活動組織,開展系列文化創建活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利用各種文化設施、資源和活動,進行農民培訓,提高村民素質,倡導文明風尚,促進和諧鄉村建設。創立農村文化產業合作組織,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提高農民收益,實現文化富民。制定適合一定地域的村級文化建設標準,形成相應的體制機制保障。
綜上所述,鄉鎮綜合文化站作為農村最基層的文化事業單位,是黨和政府聯系農村,活躍群眾生活的重要陣地和紐帶,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光榮事業,是一項與時俱進,不斷發展的公益性事業。面對著群眾對精神文化需求的多元化、時代化,綜合文化站工作面臨著新的挑戰,廣大基層文化工作者應與時俱進,創新文化站的建設思路和模式,為構建和諧新文化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