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摘 要:母系氏族社會到父系,經歷了很長的斗爭。這些斗爭在歷史上留下了種種線索,婚姻制度作為男女關系的重要準則,能反映一段時期內男女在社會地位方面的差異。通過研究先秦婚姻制度來探究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過渡的斗爭,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血族婚 亞血族婚 掠奪婚 媵妾制 收繼制
中圖分類號:G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09-0000-01
中國古代的婚姻制度一直以來都是文化史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恩格斯根據摩爾根所著的《古代社會》一書寫成了《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提出了人類歷史上出現過的四種婚姻家庭形式,即“血緣家庭、普那路亞家庭、對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與其相對應地是血緣婚、伙婚、對偶婚、單婚?!雹?/p>
歷來,研究中國古代婚姻制度的學者不在少數。本文將從血族婚、亞血族婚、對偶婚等婚配制度等方面,探究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時期婚姻制度的演化。
一、血族婚下的母權遺風
血族婚,即在氏族內排斥父子輩之間的通婚,只允許同輩男女的婚配關系周王朝時期,在比較偏遠的小國家,例如齊國、楚國等,血族婚的風俗大量存在?!洱R風》中的《南山》就是這一特殊婚制的反映:
南山崔崔,雄狐綏綏。魯道有蕩,齊子由歸。既日歸止,曷又懷止?
葛屨五兩,冠綏雙止。魯道有蕩,齊子庸止。既日庸止,曷又從止?
這首詩說的是齊襄公和他的同父異母的妹妹魯桓公的夫人文姜之間的愛情。當時的齊國,手工業發展迅速,成為了齊國的主要經濟來源。婦女由于自身的女性特質,主要在家從事紡織手工業,男人們則負責農業和漁獵等,婦女成為了經濟收入的主要勞動力。她們在經濟上取得了一定的獨立,于是就可以選擇不嫁人,甚至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婚配對象。
二、亞血族婚——斗爭之始
亞血族婚又叫“普那路亞婚”。本氏族的兄弟或姊妹在相互通婚的對方氏族的女子或者男子中尋找配偶,男子為一個集體,女子為一個集體,形成“共夫”或“共妻”。“對偶婚”即異性的同輩男女或長或短時間內,群居在一起,對偶同居。
這兩種婚姻制度下,父親無法知道自己的子女,子女只知道自己的母親。故世系只能由母親來確認。到了后期,父系斗爭開始,為了確保男子權利,子女的姓幾乎都是跟隨父親。此時,“感天而孕”的神話故事應運而生。
例如:《詩經·大雅·生民》篇:
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
以姜源履帝武敏歆這樣的故事來掩蓋當時的“共夫共妻”制下無法確認孩子親生父親的事實。即做到了“遮丑”,又對后稷的身世加以神化。從這類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父系斗爭取得勝利之后對母系氏族社會的風俗習慣的全盤否定和對父系權利的維護。
三、掠奪婚下的暴力斗爭
搶婚習俗的由來,一般認為是古老的掠奪婚的遺存或變異。掠奪婚產生于對偶婚向單偶制過渡的時期,正處于原始社會的末期,隨著男子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的地位的逐漸重要,一方面,男子無法忍受在對偶婚中的“從妻居”,他們要樹立男子的性別威嚴,要改變傳統的親緣認定風俗。另一方面,女子地位下降,使得女子數量減少,男女比例開始不平衡。于是形成了暴力卻快速的方式“掠奪婚”。
在這一時期,女性地位下降,女子成為了男子的附屬物,成為了部落之間的斗爭中的掠奪對象。
和搶婚相對應的,則是逃婚。女子為了反抗暴力的掠奪性婚姻,選擇反抗,逃婚則是女性對自由婚姻的向往的表達,是對自我權利的捍衛。
四、媵妾制和收繼制——父權社會確立
媵制的起源非常的早。周代,諸侯娶一國之女為夫人,女方須以侄(兄弟之女)娣(妹妹)隨嫁,同時還須從另兩個與女方同姓之國各請一位女子陪嫁,亦各以侄、娣相從,一共九人,只有夫人處于正妻地位,其余都屬于貴妾。諸侯和正妻如亡故或被休徑,不可再娶,應由眾妾中依次遞補,此種制度稱為媵妾或媵婚制度。從古老的傳說“堯嫁二女于舜”能推測這是有記載的最早的媵制的婚配制度。
收繼制是指婦死夫娶寡嫂、后母的風俗。它也是維護父權社會的一種體現。在古代各民族確立父權后,嫁入本氏族的女子不僅是夫家的成員,而且也是夫家家族的成員,不能使家族財產外流,這樣的婚姻制度能夠防止氏族部落的子嗣的凋零,能保全勞動力。
媵制和收繼制體現了男女關系方面,男性為主、女性作為男子的氏族的財產甚至是附屬的情況。從此以后,父權社會逐步確立起來。
五、結語
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的演化,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在后期的烝報婚和媵妾制婚中,女性作為一種財產,被男子及其家族所擁有,女性的社會地位進一步下降,男性的夫權威嚴進一步樹立。隨后,父權制一直都占有主導地位,“夫為妻綱”的思想在中國統治了幾千年。以男性為中心的婚配關系也歷朝歷代地沿革下來。
注解:
① 轉引自《漢字與中國先秦婚俗》,彭毅,廈門廣博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11月第4期
參考文獻:
[1] 張碧波,董國堯,《中國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 袁寶泉,陳智賢,《詩經探微》,花城出版社,1987年版
[3] 彭毅,《漢字與中國先秦婚俗》,廈門廣博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11月第4期
[4] 鄧春玲,《論<詩經>時代的婚姻制度》,茂名學院學報,2006年10月第16卷第5期
[5] 王自玲,《中國古代婚姻制度初探》,法制與社會,2011年2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