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強化法律監督是檢察機關的重要使命,新刑訴法在證據、辯護、強制措施、審判、執行、偵查及增設的四個特別程序等都有了諸多修改,這給檢察訴訟監督職能的履行帶來了挑戰和機遇。
關鍵詞:訴訟監督 善意司法 機制
中圖分類號:D9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09-0000-01
一、新刑事訴訟法關于強化訴訟監督的主要表現
新刑訴法強化了檢察機關依法對整個刑事訴訟活動過程進行法律監督,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從內容方面看。新刑訴法進一步強化了檢察機關的訴訟監督職能,擴展了訴訟監督的范圍,新增了訴訟監督的內容。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四十條第二款新增規定的最高檢對死刑復核的監督;第九十三條新增規定的羈押必要性進行審查;第二百八十九條增加對強制醫療機構的執行活動是否合法實行監督等等。
(二)從手段方面看。新刑訴法在繼承和發揚司法實踐經驗和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豐富了監督的途徑。一是增加了訴訟監督的手段,使訴訟監督的效力更加明確。如新刑訴法第五十五條明確規定了調查、糾正、追責等,強化檢察機關的知情權和調查權。?二是強化了同步監督,保障檢察機關的知情權,如新刑訴法第二百六十二條增加規定的檢察機關對減刑、假釋的同步監督。三是明確了監督效果,如第九十三條新增規定羈押的必要性進行審查。
(三)從程序方面看。新刑訴法強化了檢察機關履行訴訟監督職能方面的責任。如新刑訴法第四十七條規定“辯護人、訴訟代理人認為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員阻礙其依法履行職責的,有權向同級或者上一級人民檢察院申訴。人民檢察院對申訴應當及時進行審查,情況屬實的,通知有關機關進行糾正。”
二、新刑事訴訟法關于強化訴訟監督的的難點
(一)修改部分與檢察機關內部職能設置之間的矛盾。新刑訴法內容的調整、制度的改變、程序的增加,必然會改變檢察機關在內的政法機關工作模式,同時內部職能機構也隨之發生改變,原有的內部職能機構不能完全適應新的職能要求。如新刑訴法增加的第九十三條規定羈押的必要性進行審查,對于該條內容檢察機關應該由哪個或哪幾個部門來實施,又該如何來實施。如第七十三條關于監視居住的規定,既包括對公安機關也包括自偵案件的決定和執行也要進行監督。第二章新增的第八節關于技術偵查的規定,該內容涉及到技術、偵查、警務等部門,如何分工合作,這些都對檢察機關內部職能分配、設置提出新的挑戰。
(二)訴訟監督抽象與具體之間的矛盾。新刑訴法,修改內容100多處,其中部分條文還需進一步明確。如社會普遍關注的第七十三條中的“特別重大賄賂犯罪”該如何把握和界定。第八十三條中的“有礙偵查的情形以外”該如何把握。第九十三條中的“羈押的必要性進行審查”該如何掌控。第一百六十五條“人民檢察院對直接受理的案件中被拘留的人,認為需要逮捕的,應當在十四日以內作出決定。在特殊情況下,決定逮捕的時間可以延長一日至三日。”期限該如何分配等等。這些都呼喚相關司法解釋和實施細則的制定和修訂,細化程序,縝密制度,增強新刑訴法的操作性。
(三)訴訟監督完善與缺位之間的矛盾。徒法不足以自行,新刑訴法對訴訟監督的規定相當完善,但對違反相處程序,實施監督后產生的后果缺乏剛性的執行力。如何讓“小憲法”的諸多亮點得到真正貫徹落實,如果公檢法不按規定的做,會怎么樣,如違反會見、告知、閱卷等相關規定,會有什么樣的后果,該后果又如何執行。同時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發展不平衡,對于有些法律規定的原則,在具體執行的時候如何落實,還是需要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如涉罪未成年人盡可能取保候審,可能規定全國統一的模式很難通行。
三、貫徹新刑訴法加強訴訟監督的幾點思考
(一)轉變觀念,推進新刑訴法的貫徹實。一是轉變“重實體法,輕程序法”的觀念,長期以來,很多政法干警認為“只要案子沒辦錯,沒冤枉好人就行,至于是否符合程序,關系不大”,經常部門間內部協商,把程序放在一邊。殊不知程序的不公正雖然不必然導致實體的不公正,但卻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實體的公正與否,影響到人權是否得到保障。二是轉變“重懲罰犯罪,輕人權保護”的觀念,現實中的辦案人員往往抱著犯罪分子罪有應得的傳統觀點,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和訴訟權利等不予理會,甚至出現刑訊逼供現象。辦案人員要改變“重懲罰犯罪,輕人權保護”的思想觀念,把打擊與保護統一起來,從而保證刑事訴訟懲罰犯罪和保障人權雙重功能的實現。
(二)善意司法,貫徹尊重和保障人權
檢察機關承擔著打擊犯罪、保障人權的雙重職責。新刑事訴訟法進一步完善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內容,加強了對人權保障力度。比如在回避制度中、證據制度中、強制措施中、偵查制度中、公訴制度中以及增加的第五章特別程序,這些都加大了訴訟監督職能,同時也加強了對人權的保障。“在一個具體的司法解釋中必然存在因個案不同出現不同的解釋,所以這就需要執法人員依靠我們的執法能力進行善意司法。比如這次刑事訴訟法的修改,證人出庭作證制度,在沒修改之前,證人出庭作證已經有相關的規定,按照立法精神來講,證人不能出庭的原因應當是比較特殊的情況,但是我們在執法過程中,證人不出庭往往就歸納為其他原因不能出庭,這就要求我們司法人員善意的司法,保證刑事訴訟法修改的成果真正的落實。”執法辦案人員要樹立善意司法的理念,充分履行法律監督職責,尊重和保障人權,踐行正確應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障人權的雙重職責。
(三)完善機制,以程序保公正
改革和完善訴訟監督機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完善刑事立法,規范司法解釋,構建科學的訴訟監督機制。訴訟監督機制應該包含以下內容:一是明確訴訟監督范圍。刑事訴訟監督的范圍應當涵蓋刑事訴訟活動的全過程、各環節。應完善法律法規,規范司法解釋,確保訴訟監督能夠依法、全面、客觀。二是細化訴訟監督工作程序。刑事訴訟監督權力主要是一項程序性權力,因此對于刑事訴訟監督工作自身的程序必須明確具體。司法機關應對訴訟監督的程序作出明確規定,提高可操作性。三是健全刑事訴訟監督工作內部整體聯動機制。內部整體聯動機制指的主要是檢察系統內部上下級及各部門間在開展訴訟監督過程中的相互協調、配合與監督機制。要針對各個訴訟環節的不同任務和特點,明確檢察機關及其各部門的權力與義務,進一步加強聯動協作。四是拓展刑事訴訟監督方式。在繼承和發揚有限的訴訟監督手段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監督方式與監督手段,使刑事訴訟監督能夠真正實現同步監督、全程監督。五是提升訴訟監督強制力。同時,將刑事訴訟監督與檢察機關的職務犯罪偵查權結合起來,司法人員職務犯罪進行查處,確保訴訟監督實效,維護司法公正。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2] 林喜芬:《兩個證據規定與證據排除規則》,[M],北京:中國公安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302-306頁。
[3] 石少俠:《檢察權要論》,[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6年第203-20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