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中醫學院科技學院 江西 南昌 330025)
摘 要:我國的現代語言文學,伴隨著社會制度的更迭,生產力水平的不斷發展與提高來到了今天。在此本文僅是來概括地談談在當今科學發展觀與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哲學倫理下的現代語言文學的概述。
關鍵詞:現代語言文學 文字 文化
中圖分類號:G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09-0000-01
我國的現代語言文學,伴隨著社會制度的更迭,生產力水平的不斷發展與提高來到了今天。眾所周知,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中國漢語言文學的內蘊也就更為之博大精深了,大到《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等一大批古典文學巨著,小到中、高考學生的一篇應試作文,無一不屬于語言文學的范疇。要是想把其全部理論內涵一一闡述明白,并以歷史發展的觀點將它完全透視給讀者,這個難度可以說是巨大的。所以,在此我僅是來概括地談談在當今科學發展觀與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哲學倫理下的現代語言文學的概述。
一、 現代語言文學概述
文字的起源,從遠古的壁畫、巖畫發展到甲骨文象形文字階段,是漢語言文字的誕生過程。古人發明了文字以后的最初時期,文字的最初功能是表達、傳播人類智力發展后所產生的思想,這種思想遠遠超乎肢體語言、表情和聲音所能表達的思想。不僅以數字替代記事的結繩,還把各種親歷的所見所聞,用文字記述下來,可以使讀者再現記述者的所見所聞。這個時期,文字的功能主要是記錄、傳播思想的工具,它開拓了人類思想交流的廣闊天地。但是,這個階段里文學創造的美并不顯現。
文學之起源,應該在于文字的發明之后的漫長的時間里產生。漢語言文學的創作最明顯的標志,應該是《詩經》的出現,才是正真意義是文學的發展。文學是通過文字,把人類的復雜的思想感情表述、升華、再創造的過程。它極大的開發了人類的思想空間,為啟迪人類智慧起到了巨大的促進與推動作用。
從中我們看到了,在我們分析文字出現后的發展過程的時候,我們同時看到了它緊密相關聯又有所區別的兩個方面:文字的基本功能和文字的文學功能。
二、現代語言文學的獨特文學形式
任何一種文學,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必然會伴隨文學的出現。文學是文字升華,是文字的最高形式。
漢語言文學的發展到目前為止,和世界上各種語言文字相比,漢語言文字不僅有文字所共有的文學形式。漢語言文學所特有的格律詩、詞、賦、曲等文學形式,成就了漢語言文字特有的文學優勢,為漢語言文學增添了比世界任何語言都絢麗多彩的內含。
在這里,可以看出一個現象:獨特的文字產生獨特的文學樣式,文字的特性決定了文學的形式。文字,是文學的土壤,只有在肥沃的土壤里才能開出絢麗的花朵。是漢語言文學的一字一義,一字一音的特性,才孕育了聲調優美、意含復雜豐富的格律詩和詞為代表的獨特的漢語言文學形式。使韻律美和文學的思想美達到了和諧的統一。
三、現代語言文學的文字潛力
任何一種文字,都有它的獨特的長處,漢語不例處有它獨有的文學潛力,它一字一義,一字一音這種特質,使詩、詞、賦、曲這些文學奇葩的產生和發展,有了它必須的土壤。但漢字把韻律美和文學美有機統一的詩和詞,它總有一個到達日臻完善的巔峰的度。從哲學上說,任何事物,總在于它內在規律所限定的范圍內產生、發展與消亡。唐代人,在《詩經》的基礎上,把詩這一文學形式推向極致。窮絕中華五千年歷史,唐詩對于詩這一漢語言文學所特有的文學形式創造和完善,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漢語言文學所特有的詩的美,已經揭示完成,除非改革文字,否則再無可能出其右。唐詩綺麗美妙,各種風格、各種流派精彩紛呈,李白、王維、杜甫、白居易、李賀、李商隱、杜牧等大師級人物如同群星爭燦。詩歌形式并非唐人首創,但這種典雅的文學藝術形式被他們推上了泰山之巔后。頗令后繼的宋朝人苦惱,他們雖然也熱情地寫詩,甚至寫出了不少經典性作品,但光芒總為唐人掩遮。他們欲要展示自己的才華,只能另辟蹊徑了。
及至宋代,宋朝人潛心投入了詞的創作,其輝煌由晏殊、柳永、蘇軾、張先、辛棄疾、李清照等人支撐,后世人只有仰視的份兒。當然,詞只是宋朝藝術園林中最美麗的花朵之一,該朝代的散文、繪畫、書法等藝術創作同樣惹人注目。
同樣,到了朝元,詞的創作終不能超越宋朝人。元朝人另辟溪徑,把戲劇、散曲這種新詩歌藝術形式推到了極致。
及至明清,詩詞的創作,明清兩代的文人學士除了抄襲、模擬外,注定不可能有大的作為。清末黃遵憲等人為了走出前人的陰影,發起詩界革命,試圖拓出條新路,沒有成功,詩歌時代結束了。在此同時,士人們的才華在小說創作領域施展了出來。羅貫中、施耐庵、吳承恩、蘭陵笑笑生、曹雪芹等一大批優秀的作家橫空出世,他們作品的魅力,即便在今天,各國的百科全書也不得不給予最崇高的評價。
從漢語言文學發展的這一有趣現象中我們可以發現,某一種文字的文學發展,依賴于文字的文學潛質,而任何一種文字的文學潛質在某一個文學領域是有一定內在的規律性的發展限度的。也就是說,文學的發展依賴于文字的文學發展潛質的空間。清代學者紀曉嵐曾嘆息說:“自我負責整理皇家圖書館內的圖書以來,得以見識古人浩如煙海的著作,才明白古人已經把幾乎所有思想學術領域的問題都探討遍了,我們這些后來人不管怎樣竭盡心智地努力,都不會超出古人設定的圈子。”如果從思想發掘方面來說,人類的思維成就是無止境的,但從文學形式的探索角度說,紀曉嵐的感嘆不無道理。
四、現代語言的發展和傳承
漢語言文學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完善、成熟的階段,先人已經為我們創造了極其豐富多彩的漢語言文學寶庫。在信息科學飛速發展的二十一世紀,漢語言文學將成為中華民族進一步文明發展的基石。在進入信息化時代的現在,人們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科學領導域的探索,文字在某種程度上更多的回歸了它的基本功能,在網絡的出現后,在思想、信息交流的工具性功能上日益便利,也為繼承、發展漢語言文學成果,提供了更多有利條件。但是文學的發展,在不同程度上為社會的快節奏所制抑。文學邊緣化,尤其在我國崛起的起步階段,已經成為可見的社會現象。比起西歐發達國家,國民的閱讀時間、文學欣賞熱情等方面有著較大的落差。這既是社會發展至某一階段將會出現的必然現象,也是值得以漢語為母語的國民深思的問題。人類的文明,首先是科技的文明、物質的文明,同時也應該有精神的文明。文學、藝術的文化內含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愿我們在珍惜我中華優秀燦爛的文學寶庫的同時,保持并提高自已對文學的熱情,日益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為中華文明的延續和進步,接好這時代的一捧。
現代語言文學是東方人類文明的傳播者之一,是當今中國科學發展觀的直接踐行者之一,是喚起全民意志品質與道德觀念的要素之一。現代語言文學以其多種形式集中探討了城市現代化建設,城鄉良性規劃,拉近不同區域間的貧富差距,加速中國經濟社會進步,調節人口、資源、環境等一系列人與自然之間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性課題。在提高全民素質的同時,它也警示著社會的陰暗角落,在鞏固政權基礎的同時,它也透視著行政執政中的種種弊端。總之,他讓生活在今天的人們更加讀懂今天的自己的同時,更讓發展中的中國進一步的看清了明天的世界。
參考文獻:
[1] 陳燕萍;社會文化因素影響下的語言[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1期.
[2] 呂晴.2007年現代文學研究綜述.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