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國當前濫用行政權力限制競爭普遍存在的情況下,行政壟斷對其他經營者、消費者及公平競爭的市場經濟秩序造成的損害比市場壟斷造成的損害更為嚴重,反行政壟斷應成為我國反壟斷法的主要任務之一。由于我國當前關于行政壟斷的立法存在較多的缺陷和不足,有必要通過立法予以完善相關法律制度,以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經濟秩序。
關鍵詞:行政壟斷 現狀 缺陷 立法完善
中圖分類號:DF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09-0000-01
一、 問題的提出
傳統反壟斷法的任務是預防私人壟斷,規范和維護市場經濟競爭秩序,保護廣大消費者和經營者的利益。然而,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大量的事實表明,限制、排除競爭的力量并不僅僅是來源于企業,更多的是來源于政府及其所屬職能部門,而且其限制、排除競爭的后果更為嚴重、對其他經營者、消費者的利益損害更大。行政壟斷是行政主體濫用行政權力實施的限制、排除和妨礙市場競爭,破壞市場經濟秩序的行為。我國當前行政壟斷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情況較為復雜,加上反行政壟斷的法律規制存在諸多缺陷,如反行政壟斷的執法問題、行政壟斷的訴訟問題等,難以當此重任,為此,有必要對我國的反行政壟斷立法進行完善,以建立統一開放、公平有序的市場經濟秩序。
二、 我國行政壟斷的表現形式及法律規制現狀
(一) 行政壟斷的表現形式
對于行政壟斷表現形式,學者一般將行政壟斷分為兩大類,即地區封鎖(地區壟斷)和部門壟斷(行業壟斷)。地區封鎖又稱“地區壟斷”、“地方保護主義”,是指政府或其職能部門利用行政權力設置壁壘,限制、排除競爭的行為;行業壟斷又稱部門壟斷、行業壁壘,是指政府及其所屬行業主管部門、行業協會等為保護特定行業企業及其經濟利益而實施的排除、限制或妨礙其他行業、企業參與競爭的行為。它主要通過利用本部門、行業的行政職權和特定優勢,剝奪了其他市場主體平等競爭的機會。
(二) 我國對行政壟斷規制的立法現狀
1.2008年實施的《反壟斷法》。《反壟斷法》第8條規定:“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不得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第32條規定:“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公共事務管理職能的組織不得濫用行政權力,限定或變相限定單位或個人經營、購買、使用其指定的經營者提供的商品。”第33條關于地區壟斷的規定,第34、35、36、37、51條關于行政壟斷及其責任的規定,等等。
2.2004年實施的《行政許可法》。《行政許可法》第15條第2款規定:“地方性法規、規章不得設定應當由國家統一確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資格、資質的行政許可;不得設定企業或者其他組織的設立登記及前置性行政許可。其設定的行政許可,不得限制其他地區的個人或企業到本地區從事生產經營和提供服務,不得限制其他地區的商品進入本地市場。”
三、 我國行政壟斷法律制度存在的缺陷
從前文中我國行政壟斷的表現形式多樣和現階段的立法上看,我國行政壟斷法律制度存在著明顯的不足。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1.行政壟斷的法律責任形式單一,懲處力度與危害大小不相適應。行政壟斷行為具有三重違法性,即民事違法性、行政違法性、刑事違法性,因此,讓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自是情理之中。我國現行的反行政壟斷的法律法規,禁止性規范多于制裁性規范,一般只規定了由反壟斷執法機構提出建議,上級行政機關責令改正,對直接負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給予行政處分等,僅此而已,未規定行政壟斷的受害人可以請求賠償,亦未規定可以追究相關人員的刑事責任,這種懲罰力度與行政壟斷帶來巨大的危害是不相稱的且亦起不到應有的效果,導致有法不依,違法行為大量出現。
2.法律救濟途徑不足。我國規制行政壟斷的相關法律均排除了反壟斷執法機構對行政壟斷的管轄,亦未規定行政壟斷的受害人可以提起行政訴訟。唯一的救濟途徑是通過上級機關責令其改正,此種救濟手段蒼白無力,讓上級機關來監督下級機關的違法行為,難以打破我國頑固的行政壟斷,這種監督檢查體制功能的發揮受體制內部因素制約較大,上級機關在處理問題中很難保持中立態度,執法的公正性受到懷疑。對于行政壟斷,反壟斷執法機構不能直接責令其撤銷、改正或給予相應的處罰,這在很大程度上會導致執法的疲軟,容易導致執法空白,降低執法效率。行政壟斷的受害人不能提起行政訴訟,使行政壟斷無法面對司法審查,有違司法權對行政權監督審查的最終性。
3.沒有統一的反壟斷執法機構。按《反壟斷法》規定,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負責組織、協調、指導反壟斷執法工作,但其不是具體的執法機構,具體的反壟斷執法由商務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及他們的授權機構來負責具體的反壟斷執法工作。我國反壟斷法并沒有設立獨立的反壟斷執法機構,這使得行政壟斷執法的中立性和權威性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很難監管政府的行政壟斷行為,難以肩負反行政壟斷的重任,因此有人批評我國反壟斷法在制止行政壟斷方面是虛多實少。
四、 我國行政壟斷法律規制的完善
法律是控制和反行政壟斷的主要手段,由于我國目前的行政壟斷立法存在諸多缺陷,而具體的行政壟斷行為又異常復雜,因此,應通過完善反行政壟斷的法律體系、規定多種行政壟斷的法律責任形式、設立具有獨立執法權的反壟斷執法機構和規定多種救濟途徑等方式來予以完善。
第一,以反壟斷法為核心,構建完整的反行政壟斷法律體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反壟斷法是“經濟憲法”、“市場經濟的基石”,我國應以反壟斷法為核心,整合其他的相關法律、法規及國務院的通知、決定等,提高反行政壟斷的立法位階,形成合理的結構體系,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填補行政壟斷的法律漏洞。
第二,規定多種行政壟斷的法律救濟途徑和法律責任形式。行政壟斷之所以屢禁不止,主要原因之一是責任不明確、不嚴厲,威懾力不夠,行政壟斷違法成本太低,必須對行政壟斷規定嚴格的民事責任、行政責任,甚至是刑事責任,區分行政壟斷的個人責任和單位責任,加大懲罰力度。另一方面,應完善行政救濟法律制度,規定多種行政壟斷的法律救濟,讓行政壟斷的受害人可以提起行政訴訟,將行政行為包括特定的抽象的行為行為納入到行政訴訟范圍中,使上級行政機關、司法機關能對行政壟斷進行有效地監督,司法機關行使對行政壟斷的最終審查權。
第三,設立專門的反壟斷執法機構。我國目前多頭國家機關分別執法的局面,存在著分工不明確導致執法效率不高、出現交叉執法協調難度大等問題。專門的反壟斷執法機構與一般的政府部門相比,其反壟斷意識更強,他們自然會關注各種壟斷案件,從而能夠及時處理和糾正各種行政壟斷行為。建立反壟斷執法機構的垂直領導的體制,獨立、專門的反壟斷執法機構有利于提高反行政壟斷的效率和執法權威,保障執法的公正性,避免受地方政府及其所屬部門的不當干涉。專門反壟斷執法機構應獨立對地享有對壟斷案件進行調查、取證、處罰等權力,以便更有力地進行反行政壟斷執法。〖=D(〗學術探討〖=〗〖=S(〗學術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