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淮安,這個運河沿岸城市曾經作為漕運重鎮而興盛,但在清代后期運河衰落,淮安伴隨著運河的衰落而衰落。河漕、鹽業以及稅關曾經支撐淮安城市經濟繁榮發展,大運河衰落直接導致河漕的衰落,鹽業中心的轉移以及稅關的收入驟減,最終導致了淮安的衰落。
關鍵詞:運河,淮安,衰落
中圖分類號:K2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09-0000-01
歷史上的淮安素為南北必經之孔道, “九省通衢,漕運要津”。淮安位于大運河的中心位置,是漕運中的重要一環,到明清時期,漕運總督駐節淮安,為漕運中樞,淮安因扼其咽喉,成為重要的商埠,淮安因而又有“南船北馬”之稱。此外,淮安也是淮北鹽集散中心,著名稅關淮關所在。清中葉后,因為自然條件和社會環境的變化,運河漕運體制難以維系,海運逐漸取代河運成為漕運的主要途徑。淮安地理條件的變遷既是當時社會歷史條件的產物,又反過來對當時的社會發展產生影響。
一、近代大運河交通地理的變遷
對于封建政府來說,大運河最大的作用便是漕運。漕運的推行,直接關系到封建國家機器的運轉,向來受到清政府的重視。康、雍、乾時期,政府每年投入巨資治理運河,以保障漕運。咸豐年間,漕糧改為海運,加之津浦鐵路通車,大運河不再是清政府的一條至關重要的糧食補給通道,原先的特殊地位不復存在。一些官員宣稱,既然漕糧己經海道北上,政府也就不必再去費心整治河道。他們認為,單為數萬石蘇北漕糧河運,而修理沿途河道,所費甚巨,尤為不值。1902年漕運制度完全解體,結果是加速了大運河的淤廢。“河漕大官相繼裁撤,職無專司,運河淤塞,水小易涸,水大易溢”。運河最終失去了其原有的經濟政治地位。
近代以前,運河交通運輸的繁榮是與當時的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近代以后,輪船的傳入和海上運輸航線的開辟改善了中國海運的條件, 19世紀末20世紀初鐵路和公路運輸興起,成為遠程商品貿易流通的重要途徑。近代水上交通運輸工具的演進和海上輪運航線的開始為河漕廢止、海漕興起提供了可靠的前提保障;現代陸路交通運輸的興起進一步削弱了大運河的交通運輸作用,結束了大運河作為中國南北交通運輸大動脈的歷史。
二、大運河的衰落對淮安的影響
(一)漕運衰敗對淮安的影響
漕運是大運河最為重要的功能之一,運河的衰敗直接影響到了漕運。近代以前,運河漕運的繁榮為淮安帶來了行政地位的提升,大量的生產力、消費人口以及商品跟隨著漕船涌入淮安,可以說,淮安因漕而興。在清代后期,大運河上的漕運逐漸被海運和陸路運輸取代,淮安因此失去了有利的交通地理條件,導致了城市的衰落。
首先,運河漕運的衰落使淮安喪失了原有的政治地位。在明清這段漕運發展的全盛時期,淮安確立了其“運河之都”地位,一躍成為江淮地區名副其實的政治中心。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淮安漕運總督部院因無漕糧可運而撤銷,這標志著淮安不再具有南北漕運樞紐的地位。較高的行政地位能為城市的發展聚集更多的資源,而行政地位的下降會使城市聚集資源的能力大為減弱,城市經濟功能弱化,城市逐漸走向衰落。
其次,運河漕運的衰落刺激了淮安城市經濟的迅速衰敗。江浙漕糧改由海運后,以及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漕糧改折后,長江以南六省區就沒有漕船經過淮安了。這種情況變化給淮安帶來兩個問題:一是市場商品出現嚴重短缺,二是以數萬計的消費者消失了。這給昔日商品充足,人流如織的淮安帶來了巨大的打擊。漕船不通,給沿岸運河城市及居民帶來的嚴重影響。如雍正九年,江西巡撫謝明奏稱:“南北貨物多于糧船帶運,京師藉以利用,關稅藉以充足,而沿途居民藉此以為生理者亦復不少,若一停運,則雖有行商販賣貿遷,未必能多,貨物必致阻滯,關稅亦恐不無缺少”。
清代淮安是一個消費型城市,缺少農業、手工業的有力支撐,淮安城市經濟無基可依,經濟發展完全依賴于城市經濟的發展,城市經濟的發展也只是依賴著那條漕河,這樣的繁榮只能是單一的、脆弱的。淮安市場上流通的商品主要是糧船夾帶“土宜”,本身貨物品種很少,消費者絕大多數也是外來人口。當消費人群發生變化時,使商品銷售不出去,市場變得疲軟。因此,當漕運發生變革時,海運代替河運后,沿運河城市受到巨大沖擊。河漕不通,使得商品來源受阻,流動人群消失,最終造成許多缺乏“自我發展”能力的沿岸城市陷入經濟衰退泥潭,而不能自拔,淮安當然也不例外,時人稱自“艘停運,江海通輪,舟車罕至,遂日即凋敝”。雖然在咸豐、同治兩朝中央政府屢次下令各省督撫,促令規復河運舊制,但總以地方官吏反對而告終。
(二)鹽場改點對淮安的影響
在淮鹽產銷中,淮安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一,淮安沿海地帶分布著不少鹽場,另一點就是因為淮安是淮鹽轉運的一大交通樞紐。明中葉后原淮鹽掣驗所因黃河奪淮入海而毀,政府遂將淮北鹽運分司署、淮北批驗鹽引所、淮北巡檢遷均移到淮安河下,河下遂為淮鹽必經之地。這為淮安帶來了商業的興盛,全國各地的生產者、商品、消費者云集淮安。
清光緒年間由于運河的阻塞,政府將淮安河下鹽業批檢所移至淮陰鹽河西壩,鹽船一般由各鹽場運到西壩報關納稅,淮安境內的十大中轉鹽場也就失去了作用,河下和板閘兩個鹽業批檢所被撤銷,大批理鹽官兵也隨之遷到西壩,鹽場的搬遷,使淮安原來依靠鹽業而派生出來的其他行業慢慢衰落,淮安碼頭交易量銳減,西壩逐漸取代淮安成為淮北鹽運集散中心。喪失優勢地位的淮安,也隨之失去了眾多往來的商品、生產力和消費者,社會經濟變得蕭條。
(三)稅關
淮安稅關因運河而建,清代淮安關稅征收額非常巨大,在運河沿線中僅次于蘇州滸墅關,在全國其他地區也僅有粵海關、九江關稅收高于淮安。淮安設關之后又常受運道不暢的影響,乾隆、嘉慶年間曾經兩度黃、淮漫溢,淹沒淮安大關,其間所征稅銀無幾,每年對運河的挑挖也對商賈轉販的影響也不小。咸豐以后,黃河改道,運河水涸,農民起義的浪潮屢次沖擊兩淮,從此淮關課銀或減成征收,或減半征收,或盡收盡解。此外,稅吏役胥多方苛索,以致商賈望而卻步,及厘金的征收,也是淮關歲額減少的因素。因漕糧海運,淮安的地理位置不再突出,淮關的收入也就銳減。直至清亡,淮關始終不景氣。淮安稅關的衰落使大量的商品、消費人口不再進入淮安,不利于淮安經濟的發展。
三、結語
淮安城市經濟的發展過分依賴大運河,尤其是漕運,離開了漕運,淮安就失去了消費市場、生產力和往來的大量商品,無法進行正常的生產活動。而漕運、淮鹽轉運和稅關的設置都屬于政治活動,受政府政策導向的影響很大,由于技術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以及運河的阻塞,淮安漕運、鹽業和稅關逐漸衰落,淮安就失去了過去支撐其聚集資源的政治地位,失去了作為南北交通運輸大動脈這一區位優勢帶來的經濟發展,衰落就成不可足阻擋之勢。
淮安因運河衰而衰,說明城市的發展不能僅依靠一項優勢,需要走多元化道路,依據自身優勢不斷開發各種發展渠道,要農業、工業、服務業協調發展,各種產業相互促進,才不會重蹈淮安的覆轍。
參考文獻:
[1] 何一民.《近代中國衰落城市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2007.
[2] 顧希佳.《中國民俗通志·生產民俗志上》[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
[3] 《民國續纂山陽縣志》[M],卷1,《疆域·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