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任雅雅(1987—),女,陜西商洛人,曲阜師范大學世界史研究生
(曲阜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山東 曲阜 273165)
摘 要:德國作為世界上最早建立社會保障體制的國家,在農村社會保障方面做的十分杰出、全面。本文主要通過對德國農村社會保障措施的介紹及研究,從而對我國建設新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以有利于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快速發展。德國的經驗對我國社會保障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德國;社會保障制度;新農保
中圖分類號:C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09-0000-01
在世界各國中,德國實行農村社會保障政策歷史最為悠久,內容也最為全面。如今德國已建成了包括農業事故保險、農村養老保險、農村醫療保險等一整套完整和獨立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為農業工作者提供了一個周密的安全網。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相比,德國的農村社會保障政策獨具特色,他的探索歷程與豐富實踐可為中國新型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的構建提供借鑒。
一、德國完善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特點
德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國家。德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經過多年的改革與完善,在維護德國社會的穩定、經濟的繁榮、農民切身利益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德國采用的是投保資助模式,也稱為“傳統型社會保障模式”或“德國模式”。德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主要有以下特點。
(1)覆蓋面廣,內容具有完整性。德國農民養老保障的覆蓋范圍為所有農業和林業的企業主;農民的配偶,即對企業有同等經營權的丈夫或妻子;共同勞作的家屬或者他們的配偶,其中共同勞作的家屬是指在企業中專職從業的三代以內的血親,兩代以內的姻親和一個農場主或者其配偶的養子女。以上均屬于法定投保人。
(2)社會保障法規完善,管理嚴格。德國十分重視社會保障法規建設,先后頒布了一系列法規,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法規體系。在德國每一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項目都是通過立法而建立,并按相應的法律規定進行管理和運營,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完善的法規保障,成為德國農村社會保障發展的基本支持力量。所頒布的法規既有社會保障法這一社會保障的權威保障法,又有各項社會保障的專門法。
(3)兼顧社會功能和經濟功能。德國的農村養老保障制度具有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生產率等經濟功能。為配合產業結構的調整,德國將農場主的退休年齡從65歲降到55歲,以便將農場交給富有創新精神的年青一代。同時德國養老保障法規定,養老金的給付是以移交農業企業為先決條件的,因此德國的農業企業就能夠及早地移交給年輕人,這有利于促進農業的技術化、知識化和效率化,使農業經濟的發展更適應現代科學與技術的變革。
二、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現狀及問題
中國的農村社會保障工作于1986年開始探索,1991年進行試點,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之所以被稱為新農保[1],是相對于以前各地開展的農村養老保險而言。新農保自2009年開始試點以來,參保人數激增,2009 年達到8 691 萬人[2]盡管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試點實施的過程中仍存在著很多問題和不足。
(一)入保的人數少,覆蓋面低,呈現地域發展的不均衡性
根據最新的統計資料,新農保普及的力度不夠,農民參加社會保障的支出所占的份額比較低。這主要在于政府責任不到位、投入不足,公共財政支持不穩定、補助機制不健全等,導致資金匱乏,使覆蓋范圍一直未能達到理想階段。由于我國經濟在地域上呈現不均衡的趨勢,因此,各地參保的人數在地域分布上也呈現差異性,據統計,到2000年底,全國農保基金積累總額195億元,其中江蘇、山東、上海市、浙江,占全國農保基金總額的56.5%[3]110-116,其他所有省份的份額,占全部基金總額的比例還不到50%。可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投保參與的群體,主要是集中在經濟比較發達的東部沿海的省市,而中、西部參與的卻很少,有很大的不均衡性。
(二)新農保缺乏自主性
由于國家和集體財力有限,大多數集體無力或不愿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給予補助,導致了個人責任的加重。在這種資金籌集方式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實際上是一種強制性儲蓄或鼓勵性儲蓄,由于過于強調個人責任,對于廣大的農民來說,更愿意選擇傳統的家庭養老。但是為了使新農保能有效地推行下去,政府又要采取強制性的措施,要求農民必須參加養老保險,這就違背了自愿性的原則,而且農民繳納的保險費都計入個人賬戶,缺乏互助共濟性,進而缺乏應有的社會性和福利性。
(三)宣傳力度不夠,新農保受傳統觀念阻礙
我國老齡化問題嚴重,呈現人口基數大、增長速度快、高齡化趨勢明顯等特點。鑒于目前的發展趨勢中國農村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占農村人口的比重不斷上升,隨著人口年齡結構的不斷老化,致使社會養老保險基金潛伏著支付危機。家庭養老的方式依然是我國傳統的養老形式,這一傳統觀念的存在使得新農保措施在實行的過程中遭遇了巨大的沖擊。
三、德國農村養老保障制度對我國的借鑒與啟示
我國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還很不完善,存在許多弊端,同新農村建設和構建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已經很不協調。德國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給我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樣本,我們可以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進而加快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全面建立和完善。
(一) 加強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法制化
德國實施農村社會保障的依據是法律,德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成功離不開完善的法律體系的支撐,德國的經驗啟發我們,只有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農村社會保障才能規范化。而我國農村社會保障目前尚未形成法律體系,這就使得目前的農村社會保障工作處于無法可依的境地,實際操作中缺乏法律制度作為根據,缺乏監督和管理的機制,隨意性大,這不利于我國新農保的實施。因此,我國在實現依法治國的過程中,農村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不可忽視的。
(二)擴大覆蓋面,盡快建立起覆蓋廣大農村地區的社會保障體系。
德國的農村社會保障措施覆蓋面很廣,包括所有農業和林業的企業主、農民的配偶、共同勞作的家屬等,都屬于法定投保人。我國尤其是在貧富差距、城鄉不公不斷加劇的狀況下,這個問題更加迫切。我國特定的二元經濟結構,由于種種歷史原因,導致現在城鄉之間諸多方面的巨大不平等是有目共睹的,并且日益受到全世界關注。而社會保障從某種意義上說作為一種再分配機制,給緩解上述問題提供了一個良好契機。
(三)加大政府對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扶持
德國農村社會保障中政府發揮了巨大的調節作用,政府對保險基金提供了選擇性的補助,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給保險基金提供補貼,目的是為了減少農場主所付的保險稅額,減輕其經濟負擔;二是為農民養老保障中收入低于一定限度的農民提供保險費津貼[4]95。這點十分值得借鑒,由于農業生產依附于土地的特殊性,對農民的收入進行計量是可行的,因此,我國可以在農村統一社會保障標準的基礎上對無力繳納保險費的農民按其種植量給予補貼,這樣既維持了社會保障的公平性,又可以發揮社會保障的調節作用,同時也能發揮政府的支持力度。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
[2] 國家統計局:《2009 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
[3] 武深樹.構建非均衡的農村養老保障制度改革[J].2003.
[4] 和春雷.當代德國社會保障制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