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1860年中英《北京條約》簽訂天津開戶以來,西方列強勢力便一直存在,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則直接攻占了天津城,而后清廷通過多番交涉,終于在1902年由袁世凱將天津收回,期間袁世凱為收回天津做了一系列的準備工作,最終袁世凱順利的將天津收回,這在近代歷史上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其中尤以建立巡警制度具有重大歷史意義。
關鍵詞:袁世凱;天津;巡警;近代化
中圖分類號::K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09-0000-01
一、天津的被迫開戶
天津地處華北大平原的東部,東臨渤海,北依燕山,處在海河流域的下游。由于地勢地下,華北平原上眾多的河流匯集到這里如海,“千淀歸墟,百川赴壑”,也就是俗稱的“九河下梢”?。這樣一種得天獨厚的的地理優勢決定了天津的海港運輸優勢。但是從天津建衛至1860年開埠,由于明清兩代的重農抑商國策,具有先天地理優勢的天津并未得到很好的發展。
1840年鴉片戰爭的爆發,清政府戰敗被迫打開了國門,中國從此步入了近代社會,而本以為打開了中國大門就可以大肆傾銷商品的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卻發現其產品在中國并不暢銷,故而又借口換約意圖進一步打開中國的大門,1856年發起第二次鴉片戰爭再次以清王朝的失敗而告終,借此,英法等國提出了各種無理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項便是開放更多的通商口岸,1860年10月24日中英北京條約簽訂,其中規定清朝增開天津為商埠。自此天津亦被迫開放成為對外通商口岸,列強勢力開始進入天津。
二、天津城的淪陷
19世紀末資本主義列強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中國也未能幸免于難,列強爭相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義和團運動便是在此背景下興起的,但是由于義和團的階級局限性,其盲目排外的激烈反洋行為不僅沒能拯救晚清政府,相反卻引來了八國聯軍侵華。
1900年夏季,八國聯軍發動了侵華戰爭,他們進攻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天津城,1900年6月17日,大沽口失陷,各國聯軍沿海河上溯進攻天津。列強一路勢如破竹,并于1900年7月14日,八國聯軍攻占了由4萬名義和團民守衛的天津城。天津城徹底落入了列強之手,由此直到1902年8月15日,袁世凱代表清政府接管天津政權為止,天津被聯軍占領達兩年之久。
三、天津城的收回及其意義
天津作為首都北京的門戶及北方最大的對外貿易商埠,長期被外國人占領必然會威脅到清政府的安全。《辛丑條約》簽訂后,清廷即開始考慮收回天津的相關事宜,并派政府要員著手處理此事。在光緒二十七年八月十八日就諭令奕劻和李鴻章,“……所稱各國在天津所設暫理地方之都統衙門不肯遽撤,并有俟奉天牛莊交還時一體交還之說。現在合議業經畫押,各國在津所設都統衙門自應一律撤回,及早交還,著奕劻、李鴻章速行設法竭力磋商,務期早日收回,以免窒礙……”而實際負責操辦此事的則是時任山東巡撫,而后署理直隸北洋大臣的袁世凱。
為收回天津,清廷與列強進行了長期的交涉。1902年7月18日,各國公使發來交還天津照會,為最后交還天津進行了磋商,“查本大臣與在天津都統衙門所派官員之各國大臣意見相同,經奉本國國家特予權柄,應允將都統衙門裁撤,惟中國國家先應特聲明允照以下所擬各節辦理始可”各國一直憂慮的便是雙方在1901年爭論的炮臺和駐兵問題,因而特意在照會中聲明:“光緒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議定條款第八條訂明,大清國國家應允將大沽炮臺及有礙京師至海通道之各炮臺,一律削平,現已設法照辦。……經聯國全權大臣已托天津都統衙門承辦此項工程,迄今尚未完竣……庶保第八款內所載各節全行照辦。”該約第九款內載,“中國國家應允由諸國分應主辦,會同酌定數處,留兵駐守,以保京師至海通道無斷絕之虞”⑤。
清政府自然希望早日收回天津,當即清政府外交部就交還天津一事作出了回復,在照會文書中明確的表示“本爵大臣詳閱來照,……本爵亦無異議,業于本月十三日具奏奉旨照準。”⑥其中關于留兵駐守問題中,各國提出在都統衙門裁撤后,聯軍仍應接續照舊在現今所屯各處駐扎各國軍隊仍有操練,打靶及野外大操之權,無需提前知照,但是在遇到發子彈時,“應先通知且又竭力設法,以免各國之兵與華兵相撞滋事為妥,故擬由中國國家禁止華兵距駐扎天津之軍隊二十華里內前進或屯扎。”為避免因上述情況造成的不便,雙方在天津督署還津條款的第四、第五條中協商了一條可行之策:“第四條,距聯軍占領之天津市三十基羅邁當以內,中國不得置守衛兵。”為了避免因此帶來的不便,第五條商定:“天津街市及都署所占境內,中國可設立警兵,但不得過二千三百之數。”與此同時袁世凱也在著手準備接收事宜。
1901年11月28日,袁世凱正式接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在籌備接收天津事宜期間,袁世凱首先考慮的接收之后的治安問題,清末地方治安問題多依靠地方兵勇維持,但是在接收天津條款中雙方已議定天津城20華里內不得駐扎中國軍隊,于是袁世凱在1902年5月便在保定創設了巡警總局和警務學堂,開始訓練巡警,為接管天津做好了充分的準備。“臣于四月間,查照西法,擬訂章程,在保定省城創設警務總局一所,分局五所。遴委干員籌辦,挑選巡兵五百人,分布城廂內外,似已頗有成效。”表明繼續擴大辦警的必要性。清政府也從中看到了巡警對于維護統治的重要作用,便命袁著即認真舉辦,而后逐漸推行。袁遂于接收天津城之前在直隸省會保定建立了巡警。
袁世凱接收天津之后,立即把從天津帶來的2000名巡警隊和原接收都統衙門千余名華捕合并成立天津巡警總局,負責維持天津城治安,“現既議定接收。所有各股各段。均經臣預先遴員前往接替。并將臣前在保定募練之巡警隊兩千人。預調來津按段接辦。其各國原設之華捕一千余人。亦暫行酌留。免其流落滋事。復在附近津城二十里內。”接收進行得十分順利“與各國駐津都統及各執事司員接洽晤面。各都統等均接見甚歡。任聽華官在津地方部署一切。并準各委員至該都統署考查各司員所辦之事。”自此袁世凱正式順利的從聯軍手中接管了天津。
天津的收回無疑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首先結束了列強的殖民統治;與此同時袁世凱在接收天津期間所創辦了近代警察制度,改變了原有依靠社會民間團體控制社會治安的機制,改而由政府通過警察來維持社會治安,是中國警察制度的近代化的開始,同時是中國社會管理走向近代化的重要舉措。最后,由于袁世凱創辦警政頗有成效,清廷隨后令各地紛紛效仿,一時之間全國興起了辦警的熱潮。
注釋:
① 羅澍偉主編:《近代天津城市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24
② 汪壽松,劉海巖,王培利編:《八國聯軍占領實錄》,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導言第1頁
③ 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義和團檔案史料》,中華書局,1959:1362
④ 王鐵崖:《中外舊約章匯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9:59
⑤ 前引王鐵崖:《中外舊約章匯編》,第59頁。
⑥ 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中華書局,1958:4904
參考文獻:
[1] 羅澍偉.近代天津城市史[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 汪壽松,劉海巖,王培利.八國聯軍占領實錄[M].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
[3] 王鐵崖.中外舊約章匯編[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