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李拓 山東省章丘市 遼寧大學歷史學院2010級專門史研究生
(遼寧大學歷史學院 遼寧 沈陽 110036)
中圖分類號:K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09-0000-01
武舉是模仿進士科而設立的一種對武官進行選拔的考試制度。它始創于唐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年),廢于清光緒二十七年。前后延續了近一千二百年,在這一千二百年間,統治者通過武舉選拔了一大批優秀的武藝人才,進而更好的鞏固了自己的統治。武舉可謂存在存在時間之長久,影響之深遠。可以說唐代武舉的設立不僅完善和發展了科舉制度,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我國乃至世界政治制度史和軍事制度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
一 唐代武舉的產生歷史背景
唐代武舉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由國家組織的、在全國范圍內通過公開科試進行選拔武藝人才的制度。對于武舉設立的時間,史書上有明確的記載。《新唐書.選舉志上》卷四四說:“又有武舉,蓋起于武后之時,長安二年,始置武舉。”①司馬光也同意這個說法,他在《資治通鑒》中這樣寫道:“長安二年春正月乙酉日初設武舉。”②《唐會要》卷五九《兵部侍郎》條記載:“長安二年正月十七日敕:天下諸州,宜教武藝。每年準明經、進士貢舉例送。” 從史書上可以清晰的看出武舉創立于武則天開元二年,而武舉的之所以創立于武則天統治時期,這與當時特定的社會背景是分不開的。
首先,武舉的設立是武則天鞏固統治的需要。當時武則天為了鞏固統治地位,一方面采取強硬手段剪除政敵,另一方面以爵位籠絡四方豪杰培植并擴大其親信勢力。“而把經武舉選拔的將官充實到軍隊中去 ,對于武則天掌控軍權鞏固武周天下是十分關鍵的”③。
其次,當時嚴峻的軍事形勢迫切需要大量的武藝人才,而武舉正是解決這一難題的靈丹妙藥。在武舉創設以前,跟隨高祖、太宗打天下的武臣宿將相繼過世。特別是在唐太宗貞觀末年朝廷已有將帥乏人之憂。 高宗、武后時吐蕃、突厥相繼為患 ,朝廷曾多次詔令五品以上官員及諸州牧守薦舉武臣。 同時唐王朝經過幾十年的和平生活,以文入仕受到重視,尚武之風逐漸喪失。出現了“人之忘戰”的現象,府兵戰斗力大為減弱。為了充實軍隊,開拓兵源,保證國家的安全,武舉制度便應運而生。
最后,一方面,進士科的逐漸完善以及所取得有益成果,為武則天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唐太宗時期,科舉制度得到了完善。尤其是進士科的完善,使大量的庶族人才躋身統治階層。這就極大地擴大了官吏選拔的來源,而且提高了行政的效率,更重要的是為鞏固中央集權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武則天登基稱帝的艱難歷程中,武則天深刻地認識到通過科舉取士所得人才力量的強大。因此武則天就非常希望把這種選拔文官的的方法運用到武藝人才的選拔上,從而提升軍事力量,進而更好地鞏固中央集權。另一方面在武舉產生以前,前朝已經有了相對成型的選拔武士武官的方法。如察舉制、舉薦,這就給給武則天對前朝的做法進行揚棄提供了有益的借鑒。這些都為武舉的創立奠定了基礎。
二 唐代武舉的影響
武舉的存在時間之長,影響之深遠。唐代武舉的設立不僅完善了當時的科舉制度。而且還對當時的社會風氣,軍事制度乃至后世都產生了極大地影響。
首先,軍事人才的選拔不斷走向制度化和規范化,而且深刻的影響了當時的社會風氣。武舉參照文舉的做法,在考試內容、程序、除官等方面逐步有章制度可循。它使習武之人有了進身之階,它使武者在意識中對科舉做官產生了一種武—士—祿的直線聯想,形成了一條人生目標線路。這就擴大了軍事人才的來源,為國家選拔了一定數量的軍事人才。不僅如此,武舉的創設還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當時重文輕武的社會風氣。特別是“武舉制度的指導下,文人學子也開始喜好武藝,從事擊劍、騎射等活動,甚至還出現了“棄文從武”的現象。”唐朝文人崇尚武藝,文武兼備,一改魏晉六朝以來的陰柔文弱之風,重樹文武雙全、文武兼備的人才標準,體現了唐代朝氣蓬破、積極進取的時代精神和盛世氣象。“行武舉制度以后,打破了門閥蔭襲世官的傳統,開拓了廣收天下奇才異士的新局面。”④武舉成為習武之人獲取功名,改變地位的重要途徑,而要實現這一目的,就必須演習武藝,參加武舉考試。這無疑會激發更多的人的習武熱情,促進武藝在民間的發展,對中華武術的逐步形成也奠定了社會基礎。
其次,唐代武舉制度的設立進一步完善了科舉制度,完善了考試體系,對我國的考試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武舉創立以前,科舉制呈單軌運行狀態,常常使那些雖通武藝卻不善詩書的武士被拒之門外。唐代武舉的增設,籠絡和安置了一大批優秀的武藝人才。這改進了科舉制度,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封建統治的加強,這就為后世提供了范例。例如宋代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完備的武學。從而使武舉制度和學校教育結合起來。明清兩代武舉考試體系更加成熟,成為科舉考試的主要科目之一。在科舉史上,武科延續時間僅次于進士科,是與唐朝設立的武舉制度的這一創舉分不開的。”⑤
再次,唐代武舉的設立,培養了一定數量的軍事人才,促進當時軍事的發展與完善。武舉制度的設立擴大了當使軍事人才的來源,并為國家選拔了一定數量的軍事人才。武舉的設立不僅為國家遴選優秀的武藝人才提供了便利,而且對提高軍隊將帥素質也具有積極地意義。因為科舉考試項目比較多,而內容也以實戰為主,而且標準規范統一,難度較大。所以能夠順利通過考試并達到高等并非易事,這就需要習武之人刻苦訓練方可及第。
另外,唐代武舉的創立,不僅在我國古代史上有重要的意義,而且在世界史上也留下了自己的印記。唐代武舉制度也被傳到國外,被朝鮮、越南等國學習借鑒。給其他國家提供了經驗和參考。
綜上所述,唐代武舉創立是與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所分不開的。它有固定的考試時間,它有嚴格的考試程序和應試資格,它有明確的考試內容,它有清晰地除官原則。可以說武舉在唐代得到了極高的完善與發展。但是武舉在唐代也曾有兩次停廢,這與當時唐代嚴峻的軍事形勢和政治統治的需要所分不開的。唐代武舉的設立影響深遠,它不僅沖破了我國“賤武右文”的陳腐觀念,而且對我國政治制度和軍事制度的完善起到了很大的積極作用。因此,唐代武舉的設立,為我國乃至世界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注解:
① [宋]歐陽修:《新唐書》卷四四《選舉志上》,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170頁。
②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二0七《唐紀二三》,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第6558頁。
② 王圣洪:《唐朝武舉制度的創立》,《閩江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
④ 李勝恒:《論武術制度對我國武術發展的影響》,《搏擊.武術科學》2007年第2期。
⑤ 許有根:《古代武舉對體育發展的影響》,《體育文史》1991年第1期。
參考文獻:
[1] 歐陽修.新唐書[M].北京: 中華書局,1975.
[2] 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
[3] 李昉.冊府元龜[M].北京:中華書局,1960.
[4] 李林甫.唐六典[M].北京:中華書局,1992.
[5] 王圣洪.唐朝武舉制度的創立[J].閩江學院學報,2004,(3).
[6] 許有根.古代武舉對體育發展的影響[J].體育文史,1991(1).
[7] 劉琴麗.從出土墓志看唐代的武貢舉[J].中國史研究,2003,(3).
[8] 陳志學.唐代武舉述論[J].四川大學學報,1988,(4).
[9] 高明士.隋唐貢舉制度[M].臺北:臺灣文津出版社,1999.
[10] 許有根.武舉制度史略[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