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大學文學院 遼寧 沈陽 110036)
摘 要:語言的發展變化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從古代漢語到現代漢語,其變化讓大家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語言的發展。其中變化最快的是詞匯,其次,語音,最后是語法。變化的原因多種多樣。本文就漢語詞匯,語音和語法的發展演變的表現做了分析;并對其產生原因做了歸納。其中,對語音和語法中互相作用做了分析。
關鍵詞:詞匯,語音,語法,原因,表現
中圖分類號:H31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09 -0000-01
詞匯
語言中的詞匯和人們的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直接密切聯系著。 每當社會進行了重大的變革,語言中詞匯總是最先反應出變化來。
從古代漢語發展到現代漢語,漢語詞匯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下面從詞匯發展的幾個階段分別加以敘述詞匯變化。
一:從先秦到建國前的漢語變化主要有以下方面:
詞匯由單音詞向雙音詞發展變化。這是漢語詞匯變化的重要表現。
古:履 奕 硎
今:鞋子 下棋 磨刀石
古代漢語多由單個詞表示,所以表意會發生一詞多義;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認識的提高,一詞多義現象逐步擴大,會影響到言語交際。這也是漢語由單音詞向雙音詞發展的重要原因。這樣大大減少了一詞多義的現象,增強了語言的嚴密性,提高表達的準確性。
二:五六十年代的書面語,都在不同程度上注意了用詞造句的規范。文革”時期,在“詞匯有階級性”的錯誤理論影響下,致使相當數量的普通詞語處于禁用狀態?!拔母铩苯Y束后,漢語規范化工作逐漸得到恢復。
三:“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漢語詞匯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反映新的體制,新的思想等新詞語的大量產生。十年動亂中詞語逐漸銷聲匿跡。同時,隨之改革開放,新詞語,外來詞大量涌入。適用范圍逐步擴大,并最后進入基本詞匯。
其中新詞語有以下幾個特點:
1 反映新時期社會改革的基本特征: 例如:這個時期最重要的社會訊號和廣泛使用的詞就是“開放”,據《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解釋:解除封鎖,禁令,限制等。這個詞在鴉片戰爭時帶有貶義色彩的,而現在帶有褒義的政治色彩。 --!>
2 反映新時期社會改革中的新的體制,新事物,新思想。
① 反映有關經濟發展變化的詞語,部分是新產生的詞語,部分是從原有詞語衍生出來的。 例如:“市場”《周易·系辭》就其起源寫道:“神農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爆F在在其基礎上作為根詞衍生出了“金融市場”“期貨市場”等等。 --!>
② 反映政治體制和人文精神面貌的變化。
“法治”“透明度”“安居工程”“信息化”等。
③ 不同國家和民族間的交往引起語言相互接觸,促使外來詞產生。
“克隆”“席夢思”“迷你裙”。
3 從語用心理角度,對現實社會中存在的各種不正之風,腐敗現象以及改革中的一些事物和弊端的批評和對文明委婉用詞的追求。
“臭老九”這樣的詞語已經退出語言交際舞臺。代之是文明形象的“豆腐渣工程”“關系學”。
二:新詞語的產生出現的方式:
1 利用原有的構詞成分按照漢語原有的構詞方式構造而成的。“詞根加詞根”或“詞根加詞綴”組成或由幾個詞壓縮而成。 例如:“斷檔”“ 攀比” “ 軟件” 。 --!>
2 原有詞義的擴大。
“失誤” “信息”等。
3 舊詞被賦予新意。 例如: “先生”一詞,除了“老師”、“醫生”這兩種意義,在其他場合往往作為貶義來使用。.但是今天已廣泛地用來對知識分子的尊稱。 --!>
4 外來詞語的引進。
語音 漢語的上古音到中古音,再到近代音,觀察聲、韻、調三方面發展的趨向,應當得到 --!>
“古音繁,今音簡”的結論。具體的事實,可以總括為下列的七個方面來說明:
一、起首輔音的失落和復輔音聲母的單化。中古音初期和晚期相比較,晚期的“零聲母”字,比初期的要多。
二、濁音聲母的清化和鼻音聲母的簡化。
如全濁聲母的“仄聲”字,變為“全清”,即不送氣的清塞音、清塞擦音。
三、鼻音韻尾的簡化和閉口韻的消失。
如鼻音韻尾,由上古音〔一m〕、〔一n〕、〔一?〕三類變成近代的〔一n〕、〔一m〕兩類了。
四、韻母中元音的混同化和呼等的簡化。
五、音節里元音逐漸占優勢和音節結構的單純化。
六、入聲的消失和聲調種類的減少。在地方方言中,有很多聲調,是古代漢語聲調的遺留。這也是個有力的佐證。
七、聲調上平仄長短關系的消失和輕重音的趨于重要的地位。
語法
現代漢語及其語法構造,是古代漢語的繼承和發展。這是因為語言有極大的穩固性,是由它的語法構造和基本詞匯的穩固性決定的。語言的語法構造,是千百年來逐漸形成的,跟語言中其它要素相比,根深蒂固,具有更大的穩固性。這種穩固性決定了古今漢語的繼承性和一致性。三千年前甲骨文中的語法構造,有許多跟現代漢語完全相同。 如郭沫若《卜辭通纂》:
七百八十四頁中有“王漁”的句子,是“王捕魚”的意思,這種“主一謂”順序跟現代漢語完全一樣。
語言有它的穩固性,但語言又是發展變化的。語言的穩固性,并不排斥它的變異性。語言的變易性,決定了古今漢語及其語法構造的差異性。 --!>
從古倒今,漢語語法演變發展的趨勢,大體說來,有以下幾個:
1、 由繁到簡的趨勢。
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詩經-秦風-無衣》)此句的詞頭到現代已經消失了。
2 由粗疏到精密的趨勢。
第一、由古代漢語的代詞不分單復到現在分得很詳細。
第二、古代漢語中代詞表領屬時很少用結構助詞,到現代漢語中常加結構助詞“的”表示。
第三、古代漢語盡管有主動、被動的區別,但除用“見”、“于”、“為”、“被”、“受”、“為所”、“見一于”、“受一于”、“為一所”等表示的以外,許多時候還沒有被動標志?,F代漢語中主動與被動的區分極嚴格,而且形式單一。
第四、古代漢語中省略現象十分普遍?,F代漢語則是除主語承上蒙下省略之外,謂語、賓語、介詞結構中的介詞很少有省略的情況。
第六、古代漢語句讀單一,新式標點的確定,提高了語言的表達效果。
3、由隱到顯的趨勢。
(1)古代漢語中復句之間的關系多用意合法顯示,很少用關聯詞,現代漢語里則主要靠關聯詞語顯示。
三 綜上論述了語言變化的各個方面,語法變化有其重要原因,我認為有幾個方面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首先就是經濟原則在語法發展史上變現著重要作用。
例如:漢語史上人稱代詞系統的簡化。
王力認為上古漢語人稱代詞只有“吾,我,卬,余,予,臺,朕”“汝,女,爾,若,乃,而,戎”“其,之,厥”。每一種都有自己的特殊用法,且他們用法都不是完全重合的。到了現代漢語,人稱代詞大量簡化,其中的語法作用也不像古漢語那樣復雜。
其次,語音單位對句法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語音單位對句法的影響不僅表現在句法的共時功能上,而且還表現在歷時句法上。中古漢語的多動共賓結構可以說明。 “盡斬殺降下之。(史記·匈奴列傳)”
大約在十二世紀左右漢語的動補結構牢固建立之后,中古漢語的這種多動共賓結構就消失了。兩個事件之間是有內在的因果關系。 --!>
綜上所述:從歷時語言發展看,漢語在語音、詞匯、語法上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體現著漢語逐漸精密、完善的過程。對我們語言交際和表達思想的縝密性也起了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詞匯的發展變化與社會變革的關系——試論新時期漢語詞匯中產生的新詞語》 郭德蔭 陰山學刊
[2] 《當代漢語詞匯發展變化原因探析》 郭伏良 河北大學學報1999年
[3] 《漢語語法的發展趨勢》 康錦屏 1987年2月
[4] 《漢語發展史上的雙音化趨勢和動補結構的誕生——語音變化對語法發展的影響》 石毓智 語言研究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