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慶工商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 重慶 400000 2.貴州大學法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25)
摘 要:馬克思人的本質觀的形成經歷了一個過程,它是在批判地繼承費爾巴哈思想成果的基礎上,經過艱苦的探索才最終闡發了關于人的本質的科學結論。這個理論是胡錦濤同志在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的“以人為本”發展理念的理論基礎,馬克思的人本觀啟示我們在踐行“以人為本”理念中要尊重人的自然屬性和精神屬性、重視人的社會屬性、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馬克思、人的本質、啟示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09-0000-01
馬克思“人的本質”思想的形成過程同他思想的發展過程是一致的,在對馬克思哲學與費爾巴哈哲學關系的傳統理解上,往往默認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理論來源。同時,在人的本質觀問題上,馬克思也是通過對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的批判和超越,逐漸形成自己的科學的人的本質觀。
一、 費爾巴哈人的本質觀
在人的本質這個問題上,費爾巴哈批判了宗教神學和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試圖用感性存在的人代替抽象的理性天國中虛幻的人,這是一種進步。但是,他把人只看作一種感性的存在而非活動;把人的交往看作自然肉體的性行為或只是感情上的彼此交流,沒有抓住人的社會性中最根本的特征。費爾巴哈雖然批判了黑格爾的抽象理性,卻忽視了黑格爾考察人的辯證方法,而是采取孤立、靜止地考察人的形而上學方法,離開人的活動去說明人的本質,就使他始終停留在唯物史觀的門檻之外。費爾巴哈的主要觀點為:
1、 人是自然的人。費爾巴哈認為,“直接從自然界產生的人,只是純粹自然的本質,而不是人。人是人的作品,是文化、歷史的產物”。人的本質“就是人的一切本能的需要和才質之總和”,人是自然的人。
2、 人是社會的人。費爾巴哈認為,“我之所以是依賴于世界的,就是因為我先就感到自己是依賴于別人的。我僅僅借助于別人,才使自己跟世界和解、和睦”。?!叭说谋举|只是包含在團體之中,包含在人與人的統一之中”。
3、 人是有意識的人。費爾巴哈認為,人和動物最本質的區別就在于人的意識。費爾巴哈認為: “人自己意識到人的本質究竟是什么呢?就是理性、意志、心。理性,愛,意志力,這就是完善性,這就是最高的力,這就是作為人的人的絕對本質,就是人生的目的”。
二、 馬克思的人的本質觀
在人類思想史上,馬克思第一次對人的本質做出科學界定。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思想主要有三個命題:勞動或實踐是人的本質、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質。
1、 勞動或實踐是人的本質。第一個論述來自于《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馬克思說:“勞動這種生命活動、這種生產生活本身對人說來不過是滿足他的需要即維持肉體生存的需要的手段,而生產生活本來就是類生活,這是產生生命的生活。一個種的全部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也就是說,人的本質就是勞動。實踐活動是人和動物的最本質的區別,也是產生和決定人的其他所有特性的根據。人將自然界和自身當作認識和改造的對象,并能夠利用自己的智慧創造工具,既改造自然界,也改造自身。
2、 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第二個論述來自《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一文,即“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類社會存在兩種關系,自然關系和社會關系,人的本質離不開同自然的關系,但更重要的是由社會關系決定的,一切現實的人都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在一切社會關系中,生產關系是主要的社會關系,是“決定其余一切關系的基本的原始的關系”。
3、 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質。這一論述來自于《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指出:“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人類發展史是一部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不斷改變和發展的歷史,離開了人的需要,人的一切實踐活動和一切社會關系將不復存在。由于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以及他們求得滿足的方式,把兩性關系、交換、分工聯系起來,所以他們必然要發生相互關系。這個論述,比前兩個論述在外延上要寬泛。
從以上的論述中,可以發現這三點體現著人與環境以及社會關系的辨證關系,說明人的本質是動態發展的,并具有一般的規律性,更體現了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理論的科學性。
三、 “以人文本”是馬克思人的本質觀的當代啟示
當代中國正處于社會深刻轉型期,“以人為本”是實現這種轉變的科學社會發展理念,這也啟示我們在踐行“以人為本”理念中要尊重人的自然屬性和精神屬性、重視人的社會屬性、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1、“以人為本”的時代內涵
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一個新要求:“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边@一論斷闡明了中國共產黨人新發展觀的本質特征;是對馬克思主義人全面發展理論的繼承、豐富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胡錦濤同志提出的以人為本,目的是以人的發展統領經濟、社會發展,使之發展與我黨性質和宗旨一致,與發展目標統一。堅持以人為本,要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2、在馬克思人的本質觀的指導下踐行“以人為本”
在和諧社會建設的今天,“以人為本”這種嶄新的價值觀成為當前整合協調不同人群、不同利益主體、不同經濟成分、不同區域之間的矛盾沖突的精神基礎。結合馬克思人的本質觀的思想,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踐行“以人為本”科學理念:
(1) 尊重人的自然屬性。貫徹“以人為本”, 就要尊重社會中每一個人的自然屬性,切實地解決人們吃、穿、住的基本生存問題。這表明,只有大力發展生產力,不斷生產出數量更多、質量更好的物質產品,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生存、生活需要,從而實現最低標準、最為基礎的“以人為本”。
(2) 尊重人的精神屬性。如今社會發展的重心使人在生產實踐中的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成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核心力量。所以,科學發展觀中的“以人為本”,使“人”在理念上是“現實的人”,而非無實踐活動、無社會關系、無歷史發展的“抽象的人”;在實踐上,是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關系之中,正在從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向現代化目標前進的中國人、中國人民。
(3) 重視人的社會屬性?!耙匀藶楸尽币笪覀冊谙硎苌鐣l展成果時要憑其能力創造社會發展成果。我們只有重視人的共性才能更好地整合社會各階層的合理要求,此外,也不能忽視個體間的差異性。尊重人,也是對人的個性尊重,能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發揮人的聰明才智,促進社會發展。 (4) 重視人的全面發展。發展必須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從經濟、政治和文化等方面保障人民群眾的權益?!耙匀藶楸尽本褪且磺幸匀藶槟康模饤墏鹘y的把人作為工具和手段的物本主義傾向,在社會發展中滿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素質、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
總之,堅持以人為本,不是抽象、空洞的口號,必須在馬克思人的本質觀的科學指導下,落實到發展的每一項措施中,貫徹到改革的每一次行動中。
參考文獻:
[1] 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 上卷) [M].北京: 商務印館,1984
[2] 糜海波,馬克思人的本質觀及其方法論啟示[J].理論探索,2010:(3)
[3] 鄭冬芳,論馬克思“人的本質”思想的形成過程和發展脈絡[J].教學與研究,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