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大學文學院 湖北 荊州 434023)
摘 要:自從上個世紀美國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計劃以來,短短幾十年的發展,世界上的廣大國家和地區在息傳播方式多樣化、傳播技術先進化、傳播理念人性化等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人與人的溝通交流更加地便捷,組織與公眾間的互動更為頻繁,國家與國家間的信息傳遞更為迅速。因此,在新形勢下,我們面對紛繁蕪雜的國內外局勢,如何做到信息傳播的社會控制功能,如何做到正確處理公眾與組織之間的關系,如何正確形成和引導社會輿論?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思考。
關鍵詞:傳播;信息;社會穩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09-0000-01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國的經濟與社會均獲得快速發展,尤其是經歷金融危機后的中國經濟,目前正以驕傲的姿態超日趕美;但作為一個后起的發展中國家,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始終受到資源、環境、時間的嚴重制約,這就需要我們正確認識我們的傳播。
一
從傳播學的角度看,根據拉斯維爾的社會功能說,傳播有社會控制的功能。而社會控制是指社會組織體系通過社會規范指導和約束社會成員的價值觀念和社會行為,調節和制約各種社會關系的過程。[1]信息傳播方式的多樣化和信息傳播的高度發展一方面拓展了人們了解社會的空間,把整個世界變成了地球村;但也使負面信息和惡意信息獲得了泛濫的土壤和載體,進一步加劇人們對是非曲直的認知難度,信息充裕像一個暴發戶,極大地沖擊著人們的視聽,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們的價值理念,進而影響人們的處事行為。更為重要的是,信息傳播的多樣化和信息的泛濫使國家對社會控制的難度加大。社會不穩定因素將會此起彼伏。馬恩的“精神交往論”就是人類信息傳播的一部分,當然他的論述也被日益發達的信息傳播產業所證實。如何進行信息傳播已成為繼物質、能源之后制約社會發展的又一因素,同時有效的信息傳播也是一種資源,更是遏制謠言,整肅信息環境的一大利器。顯而易見,任何個人、組織、國家要想正確地做出計劃和國策,都不可能離開信息傳播,而且還要利用信息傳播的途徑深入解釋信息的實用性。
二
隨著“新媒體”的不斷出現和“全媒體”時代的日益臨近,信息傳播時代已是人類無法回避的話題。當然信息傳播有其積極影響,也有其負面作用。若出現信息曲解現象,將會對社會的政治秩序、經濟秩序、工作秩序、生活秩序等造成不利影響……因此,信息傳播也要成為一種穩定的狀態,信息傳播的穩定是維系社會秩序的重要因素。[2] 如何使信息傳播成為社會穩定的利器?首先,信息要有有用性,信息的有用性就是信息傳播過程中內容真實且有價值。虛假信息的傳播容易引起社會的恐慌,從而造成社會秩序的失范。在2010年玉樹地震中,央視一報道《一只救了32條人命的搜救犬犧牲了》講述一只搜救犬幾天來搜救出了32名被壓的群眾,最后在搶險救災中不幸死亡。但是經四川媒體查證,玉樹地震搶險中并無搜救犬犧牲,新聞報道中犧牲的搜救犬及其“動人事跡”,其實是發生在2008年汶川地震映秀災區的舊聞。當然,也有人為之辯解,稱之為“善意的錯誤”。但錯誤就是錯誤,謊言終究是謊言。在第一時間,人們需要的是事實的真相,進而了解事件的進展,從而增強自己的關注,為事件貢獻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動。
信息也需要價值,譬如2006年上半年發端于網絡的“女子虐貓事件”和“銅須門事件”,都是因為網絡信息的不穩定,最終升級以致影響到現實的社會秩序。因此,一些缺乏價值的網絡信息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網民關注,甚至演變為社會熱點事件,影響到現實的社會秩序。
美國傳播學者拉斯維爾提出過“5W”模式即傳播過程由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渠道、受傳者、傳播效果5個要素組成。然而,受到傳播者個人主觀因素以及傳播渠道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傳播內容往往會發生變化,這一現象可以稱之為“變通”。既然要做到信息傳播的有始有終,前后一致,就要使傳播者、訊息、受眾、傳播媒介、信息反饋各個環節的從業人員都要樹立起必備的職業操守和責任意識,傳播者要保證信息發布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同時還要保證訊息內容的一致性和連貫性,避免因主客觀因素而出現“變通”情況,這樣才對穩定社會秩序有益。
還有就是信息傳播中信息量的功能與作用,信息量的多少要與處于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社會信息在傳播過程中其數量和速度必須與整個社會發展需要相協調。信息的供給過量或供求嚴重不足都會影響社會秩序。信息量多少雖然不是社會秩序穩定的決定性因素,但它與社會政治穩定有著直接的關系。例如非典期間,由于媒介信息量的不足,權威信息缺失,人們傾向于接受自己身邊人的信息,而這種密切的人際關系連接起社會上具有相同特征和共同利益需求的人群,這部分人群往來頻繁、接觸較多,交流和互動的信息很多,但都是小群體的封閉傳播且傳播的內容大都未經權威核實的信息。一旦在自己所處的群體中出現任何異?,F象,就會滋生謠言,引發恐慌。
信息量少使社會出現不穩定,同樣,信息量過多也會使社會出現不穩定。網絡在中國的發展不僅僅是一場革命,更是劃時代的意義,它或許將中國由后工業化社會向信息化社會過渡的步伐大大加快,但信息社會出現信息過量是常有的現象,雖然它為社會成員間的溝通和表達對社會的看法等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同時也會削弱社會的控制力,特別是網絡的交互性、共時性、開放性和跨地域性等特點,信息過量也會導致信息污染和信息侵略,這將給社會政治秩序穩定帶來嚴重威脅。尤其是處于轉型時期的當代中國,網絡巨大的信息流動也對中國政治穩定產生了極大的沖擊,抵御信息對中國政治穩定的沖擊,關鍵是控制信息適量流動。
三
信息傳播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新時期信息傳播的重要使命,也是維護社會穩定的精神支柱和核心價值體系,要確保信息傳播正確的導向,就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否則就會迷失方向、誤入歧途。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社會生活中對全體社會成員發揮著積極地引導和凝聚作用,它滲透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是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3]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傳播宣傳,有利于思想上的統一﹑社會穩定的和諧以及抵制西方國家的文化信息侵略。
傳播與社會穩定兩者相輔相成、互為聯系、互為作用,正確認識傳播在社會穩定中的作用與功能,利于我們的大眾傳播活動,有利于我們的社會穩定,為傳播科技文化知識等有用信息創造和平安定的社會氛圍與環境,提高人們在紛繁復雜時代里是非曲直的辨別能力,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貢獻傳媒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 專著—[1] 郭慶光 《傳播學教程》1999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 專著二[2] 郭強 李宏毅《大學社會學教程》2001中國社會出版社
[3] 期刊論文[3]蘇倩陽 《新聞要傳播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群眾》2010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