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言語行為理論的演變發展以及該理論在圣經解讀中的應用。第一部分介紹了言語行為的幾個方面理論以及它的演變歷程。言語行為理論可在多方面運用于圣經解讀,而有一種方法是學者們運用最多的,本文第二部分將從這一方面做出闡述。這一方法著重從細節上關注每一種言語行為。很顯然,運用言語行為研究圣經的翻譯還沒有引起新約全書學者們的足夠關注。
關鍵詞:言語行為理論 圣經解讀 語篇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09-0000-02
一. 引言
對圣經的文學解析是過去四十年里在圣經譯學領域的一個重要進展。隨著圣經學者們開始打破傳統的批評方法而采用新的理論來研究圣經,越來越多的方法理論與范例開始涌入我們的視線。而圣經也被視為普通的文學作品引起了越來越多的文學學者們的興趣,許多人開始運用現代的文學批評方法來解讀這部古典名作。這些方法論也與一種對圣經的共時性研究理論同時躍入了人們的視線。這種共時性研究理論一反傳統的歷時性研究,不再對圣經的歷史性意義及其中講述的歷史事件進行深入探討,轉而把研究重點轉向了圣經的語篇功能。最近幾年學術界出現了一股風潮,學者們試圖把對于新約全書的歷史與社會科學研究融入到各種文學批評方法中去[1]。
在這種重新把圣經作為一部單純的文學作品來整體研究其語篇與文字的熱潮中,言語行為理論也成為圣經譯作研究學者們感興趣的一種方法。
二. 以言行事:言語行為理論
言語行為理論是語言語用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理論。它最初由英國哲學家約翰.奧斯汀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奧斯汀的研究重點是施為句。施為句一般都含有許諾、道歉等動詞。施為句的主語是說話人,表達以上功能的言語行為動詞用一般現在時。為了使言語中的行為得到真正實施,奧斯汀認為必須滿足三個恰當條件:①必須存在允許某種人在一定環境下說某些話并且具有一定約束力的雙方都接受的既定模式,而且特定的人和環境必須適于這種既定模式;②所有參與言語行為者都必須正確而完全地遵照這種行為模式;③說話者必須言自內心而且言出必行[2]。
奧斯汀認為“言即行”,一個完整的言語行為由三種行為組成[3]。因此他將言語行為劃分為:①說話行為是一種以言指事的言內行為,主要強調言語的發出,用句子敘述、報告、描寫事物,句中有意思、有指稱,所敘述的事物可分真偽。這就是通常意義上的說些什么的行為。②施事行為是一種以言行事的言外行為,主要強調說者話中的用意。奧斯汀用公式“In saying x,I was doing Y”來表示這種行為。比如In saying “I will come tomorrow”,I was making a promise.③取效行為是一種以言成事的言后行為。行為本身是講話的結果,主要強調聽者受到的影響。美國的哲學語言學家約翰.舍爾對言語行為有了深入的探討,參考實施言外行為的恰當條件(準備條件、誠意條件、命題內容條件、根本條件)對言語行為間接指令進行分類。對實施間接指令的各種方式即“指令”這一行為所涉及的幾個因素出發考慮:說話人(發出指令者)、聽話人(指令對象)和說話人想要聽話人去做的動作。
三. 圣經的言語行為分析(約翰福音:4:16)
我們注意到,一種把對圣經中每一篇章甚至文字的言語行為分析與現代文學批評理論中的敘述詮釋理論結合在一起的批評方法正逐漸成為圣經研究者們熱衷使用的方法。這種方法通過字詞、語篇的言內行為來理解其言語表達效果。研究這一理論不僅需要逐字逐句理解圣經,還必須從作品的隱含作者與隱含讀者的層次入手。以下我們將以約翰福音4:16[5]為例來探討這一理論的運用。
圣經中的這部分是耶穌基督與撒瑪利亞婦女在井邊談話的一個部分。耶穌在井邊遇見了一位婦女,并且展開了一段論點明確的談話。但是在4:16中,耶穌卻突然生硬地轉換了話題,他讓撒瑪利亞婦女去把她的丈夫請來。
這一章中兩個層面的對話在圣經研究界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人物層面和隱含讀(作)者層面。首先,我們從人物層面來解讀這段對話。我們都知道Grice的合作原則。Grice認為,在人們交際過程中,對話雙方似乎在有意無意地遵循著某一原則,以求有效地配合從而完成交際任務。Grice曾在“Logic and Conversation” (1975)一文中提到,人們在談話中遵守的合作原則包括四個范疇,每個范疇又包括一條準則和一些次準則,即:量的準則,值的準則,關系準則,方式準則[6]。然而,人們出于需要有時人們會故意違反合作原則。Grice把這種通過表面上故意違反“合作原則”而產生的言外之意稱為“特殊會話含義”。[7]特殊會話含義解釋了聽話人如何透過說話人話語的表面含義而理解其言外之意,由此來表達另外一種意思,幽默也時常在這時產生。
在這一章中,耶穌與撒瑪利亞婦女的這段對話似乎就很符合這一原則。我們可以從之后二者的對話中看出,撒瑪利亞婦女顯然是誤解了耶穌的意思。因此,耶穌也就不想將這一有歧義的對話進行下去,為此,耶穌突然轉換了話題,說了件與二者之前一直談論的問題完全沒有關系的事情。這種不愿繼續進行上一話題的轉折并不是對已有對話的一種粗魯打斷,反而,它遵守了禮貌原則和合作原則。這一轉折恰恰使得耶穌能夠繼續進行與撒瑪利亞婦女的對話,并且引入了一個新的話題。通過刻意打破關系準則,說話人試圖表明一種言外之意,而這個意義,聽話人必須通過推敲該話語的會話含義才能得到。不僅如此,通過刻意轉換話題,耶穌也慢慢建立了自己在這段對話中的地位:他們的對話不再是兩個陌生人在井邊的對話,而是一種建立在耶穌作為權威一方來主導整個話題的對話。只有對話雙方處于這樣一種關系中,占主控地位的一方才可能發出這樣一種突然的,甚至有些唐突的指令,正如耶穌一樣。而顯然,處于被支配地位的一方也必須意識到這樣一種關系,才會是對話進行下去。正如撒瑪利亞婦女一樣,她在潛意識中已經默默認可了耶穌處于對話中的領導地位這一事實,因此,在耶穌突然對她發出指令的時候,她并沒有質疑耶穌是否有這樣的權利,而只是解釋她為什么無法完成耶穌要求她所做的那件事。因此,耶穌的話語就達到了這樣的效果。
如果我們從隱含讀(作)者這一層面來探討這一問題的話,那么,我們不難發現,有時語內表現行為與言外之意會有些微差別。隱含讀者傾向于認為,撒瑪利亞婦女的確誤解了耶穌的意思,因此,耶穌的突然轉換話題這一行為是必要的。他們通常會運用之后篇章的情節,即耶穌向撒瑪利亞婦女證明自己是無所不知的圣人,來解讀這段對話,而不是從這段對話本身及它所想要表達的言外之意來探討。在隱含讀(作)者這一層面上來分析這段對話,話語的表達效果僅僅是用來提醒讀者要通過理解會話含義來推導接下來將會發生什么樣的轉變。現代許多作家希望從這一方面來填補這一缺口,因此也涌現了許多這方面的專著。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古時候的讀者對于這段對話會話含義的推導是權威性的,因為他們十分了解在古代人們應遵守何種原則進行對話,并且也熟知在這段對話進行的語境下,人們如何交談。但是,我們也不能否認,隱含作者確實用文字來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他迫使隱含讀者通過理解會話含義來填補這一對話中產生的缺口。
三. 結語
在過去十多年里,言語行為理論的發展是顯而易見的。隨著評論家們越來越多地將言語行為理論運用于圣經的閱讀,該理論在圣經解讀領域所能發揮的潛力也漸漸突顯出來。本文中所舉的運用言語行為理論來解讀圣經的例子只是眾多實例中的一小部分。事實上,言語行為理論的各個方面還沒有被充分拓展運用于圣經解讀。關于言語行為理論在文學批評方面運用,還有許多有待探討與發掘的空間,正如Briggs曾說過的,“尤其是在圣經研究,它(言語行為理論)似乎還是一個未被充分利用的資源。”[8]
參考文獻:
[1] Austin,J.L.[1962]1975.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Oxford:Clarendon.
[2] Briggs,R.S.2001a.The uses of speech-act theory in biblical interpretation.CurBS 9:229-276.
[3] Briggs,R.S.2001b.Words in Action: Speech Act Analysis and Biblical Interpretation.Toward a Hermeneutic of Self-Involvement.Edinburgh: TT Clark.
[4] Grice,H.P.1975.Logic and conversation.Pages 41-58 in Cole,P. J.L.Morgan (eds.),Syntax and Semantics.
[5] Grice,H.P.1989.Studies in the Way of Words.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 Searle,J.R.1975.A taxonomy of illocutionary acts.Pages 344-369 in K.Gunderson (ed.),Language,Mind and Knowledge.
[7] Searle,J.R.1976.A classification of illocutionary acts.Language in Society 5:1-23.
[8] Tovey,D.1997.Narrative Art and Act in the Fourth Gospel.Sheffield: Sheffield Academic Press [JSNTSup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