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圖分類號:F8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09-0000-02
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促使大眾生活節奏驟然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與此同時,人們也越來越關注精神世界。心理健康對個體建立主觀幸福感、自我成就感以及對構建和諧社會有著深遠地影響,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的熱點。中國居民心理問題總體呈上升趨勢,在2020年全國疾病總負擔預測中,精神衛生問題排名第一。因此,加強精神疾患的防治,預防心理和行為問題的發生,已經成為當前我國一項重要且緊迫的任務。
當前我國心理健康服務中的治療體系較健全,但預防體系薄弱,科研力量雄厚,但應用人才相當匱乏。如何讓心理健康服務走到老百姓的身邊,就是本文所要探索的內容——社區心理健康服務。所謂社區心理健康服務,是指在社區服務工作中,運用心理科學的理論和原則來保持與促進人們的心理健康,即通過講究心理衛生,培養人們的健康心理,從而達到預防心身疾病的目的。
現階段我國社區心理健康服務尚處于初始階段,社區服務研究僅局限于社會工作方面,缺少對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的研究。社區作為社會的基層單元,是人們生活交往的重要場所,它既是心理問題產生的源頭,也是促進心理健康的平臺。只有開展好社區心理健康服務,努力促進全體市民的身心健康,才能有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了解成都市萬晟社區居民對心理健康服務現狀、必要性、資源配置、服務措施及實際效果的評價,以期對構建適合于成都市社區實情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有所幫助,本研究采用自編結構式調查問卷,在成都市萬晟社區居民中進行了調查,結果報告如下。
2 對象與方法
2.1 調查對象
本次問卷調查在成都市萬晟社區進行,采用隨機抽樣法,共回收問卷210份,有效問卷197份,問卷有效率93.8%。問卷調查基本情況見表1。
2.2 調查工具
在參照西南大學心理學院廖全明編制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現狀問卷》基礎上,自編《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調查問卷》。從“對心理健康服務的認識”、“主觀需求”、“內容需求”、“方式需求”四個層次對社區居民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情況進行調查。
2.3 數據處理
對所有的有效數據用 spss17.0 統計軟件包進行錄入,整理和統計分析。
3 調查結果
3.1 社區居民對心理健康及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的認識
3.1.1 社區居民的主觀心理健康狀況
對于自身目前的心理健康狀況,有25%的居民認為非常滿意,50%的居民認為比較滿意,23%的社區居民對自身目前的心理健康狀況感覺一般,只有2%的居民對目前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太滿意。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萬晟社區75%的居民對自身心理健康狀況表示滿意,比例較高。
3.1.2 社區居民對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的接納程度
在問及“心理健康服務是否對居民工作、生活有所幫助”時,一半以上的居民(63%)認為心理健康服務對工作生活具有積極促進作用,28%的居民認為作用不明顯,只有7%和2%居民分別認為沒有作用及有負面作用。調查結果說明,大多數居民對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都是認可的。
3.2 社區居民對心理健康知識的主觀需求狀況
有47位居民在調查中表示自己對心理健康知識有強烈的需求,有149位居民表示自己比較需要心理健康知識,有71位居民對心理健康知識需求與否表現出無所謂的態度,只有26位居民認為自己不需要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
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在對心理健康知識的需求程度上有不同。在成都萬晟社區,小學文化程度的居民對心理健康知識的需求程度最高,中學文化程度的居民對心理健康知識需求強烈,大學以上文化程度的居民對心理健康知識需求次之,大學文化程度的居民對心理健康知識需求最低。調查結果說明,文化程度越低的居民對心理健康知識的需求程度越高。隨著教育程度的提高,居民對心理健康的認識會更深入。文獻顯示,生活水平較高的居民心身疾病發生率比生活水平低的居民高,大學及以上學歷的居民具有較好經濟條件,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度更高。
3.3 社區居民對社區心理健康服務內容需求狀況
當問及“您最想了解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是什么”時,居民首選的是日常心理健康知識,其次為心理疾病預防知識,同時,居民還希望了解心理救助的途徑、精神疾病的相關知識。調查結果比較符合預期,對于社區居民來說,日常心理健康知識是最為常用也是最為有效的,而心理疾病的預防也倍受大家關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生活的壓力也在逐漸增大,了解掌握日常心理保健及預防心理疾病的知識能讓大眾更好的應對生活壓力和心理問題。
當問及“您最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務是什么”時,20%的居民選擇了緩解個人焦慮、抑郁等情緒問題,17%的居民選擇了對自身能力的評估,16%的居民選擇了子女教育與智力開發的問題。不同年齡階段的居民對心理健康服務項目的需求有所不同,18歲以下的居民最需要的心理健康服務項目是緩解個人的焦慮、抑郁等情緒,18—30歲的社區居民最需要的心理健康服務項目是對自身能力的評估,而31—50歲及50歲以上的社區居民最需要的心理健康服務項目都是子女教育與智力開發。
3.4 社區居民對社區心理健康服務方式需求狀況
3.4.1 社區居民接受的心理健康服務機構調查
在“面對心理問題時,您愿意選擇的心理服務機構”的調查中,31%的居民表示當自己遇上心理問題時,會選擇去心理咨詢診所,19%的居民選擇去社區心理咨詢中心,18%的居民選擇去提供心理咨詢服務的學校,9%的居民選擇去私人心理診所,6%的居民選擇去居委會,4%的居民選擇去精神專科醫院接受心理咨詢服務。整體比例說明社區居民整體的心理健康意識較強。
18歲以下及18—50歲的居民更傾向于求助于專業心理咨詢機構、私人心理咨詢所、學校心理咨詢中心;50歲以上的居民更愿意求助于綜合性醫院。18歲以下及18—50歲的居民對心理健康的認識更為深入,與50歲以上的人相比,他們能更好地接受新知識及專業的心理咨詢機構。同時,由于學校較早開展心理健康服務,服務體系較為健全,許多中小學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各高校也設置了心理咨詢和輔導機構,從而使青少年有更多機會了解并認同心理健康服務。這提示要加大對50歲以上社區居民的宣傳力度,讓他們更多的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更加客觀的認識專業心理咨詢機構。
3.4.3 居民對社區心理健康工作的期望調查
在“居民希望社區提供哪些形式的心理健康服務”的調查中,21%的居民希望社區能開展一對一的心理咨詢活動,另外21%的居民希望社區能舉行心理健康專題講座,20%的居民希望社區能建立心理知識宣傳欄,15%的居民希望社區能舉辦心理知識宣傳周活動,13%的居民希望社區能開展電話心理咨詢的活動,最后10%的居民希望社區能通過和媒體合作的方式來進行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
在對開展社區心理健康服務有什么建議的調查中,32%的居民建議在社區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識,26%的居民建議在社區中加大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力度,17%的居民建議在社區中開展心理健康測量。大眾需要的就是我們要做的,通過這次調查我們可以看到萬晟社區居民對于社區心理健康活動的強烈需求,也知道了居民對于社區心理健康活動的期待。“一對一心理咨詢”“心理健康專題講座”“心理知識宣傳周”,社區具備開展這些活動的條件,要促進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需要不斷創新社區心理健康服務形式,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加大媒體宣傳力度,調動社會各界人士參與社區心理健康服務工作,提高其影響力,加深其重視度。
4 討論
4.1 社區居民對心理健康服務的需求強烈,需求狀況整體一致,存在個別差異
居民對心理健康服務有了一定認識,對社區心理健康工作有一定的接納程度,大部分居民認為偶爾、定期或經常需要心理健康服務。社區居民對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狀況整體一致,個別存在差異。同時,不同年齡階段,對心理健康服務的內容及服務方式要求有所不同。在開展社區心理健康活動時,要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居民開展不同種類,形式多樣的活動。
4.2 社區居民需要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服務
部分居民認為社區缺乏心理健康服務機構,不了解心理健康服務是什么。居民對自己的心理健康問題持較保守態度,不能正視自身的心理問題,不愿表露自己對心理健康服務的需求。因而,首先應利用現有資源全面開展宣傳工作,提高居民對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的了解及接納程度。
本研究結果表明,開展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非常有必需,并且,應該依據不同年齡階段及不同文化水平的社區居民的心理行為特點有針對性的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心理健康服務。
4.3 從事社區心理服務的專業人員嚴重匱乏,社區急需設立專門服務機構,政府資金投入是關鍵
從事社區心理服務的專業人員嚴重匱乏是當前社區心理健康服務中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這一現狀導致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的總體水平不高,居民的很多心理問題無法在社區得到有效解決。因此,要為社區居民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務,必須建立一支具有心理學專業知識的心理健康服務隊伍。社區可以通過和當地高校心理學專業大學生結對子的方式,來提高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的水平。學生在服務社區居民的同時,也能將自己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提高自身實踐能力和專業技能水平。
有效的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需要社會各界,尤其是政府在政策制度、經費運行、人員配置、場地設施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建議政府引起重視,加大心理健康服務的資金投入,支持社區心理健康專門服務機構的設立,建議基層單位在服務隊伍上嚴格把關,力求服務隊伍專業化,最終建立起規范科學的長效運行機制。
參考文獻:
[1] 廖全明.中國人心理健康現狀研究進展[ J].中國公共衛生,2007,23(5): 556-557.
[2] 王琳.重慶市高校心理服務體系的現狀調查[D].西南大學,2008: 45-51..
[3] 李序科.重慶市城市社區心理衛生現狀調查及其對策思考[ J].社會工作,2007,4: 38-40.
[4] 楊鳳池.關于社區心理衛生服務模式的探索[ J].中國全科醫學,2002,5(11): 849-850.
[5] 黃希庭,鄭涌,畢重增等.關于中國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問題[ J].心理科學,2007,30(1): 2-5.
[6] 吳俊平,李雁.我國社區心理衛生服務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社區醫學雜志,2007,5(4): 48-49
[7] 張明島,陳國福.醫學心理學[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