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四川 成都 630177)
中圖分類號:1K8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09-0000-01
一、“文物+說明”陳列模式的概念界定
“文物+說明”的這種教科書式的陳列模式在我國初期的博物館陳列中普遍存在的,目前仍有為數不少的博物館因種種原因還在采用,1這就像是博物館形成之初,從中世紀到歐洲文藝復興,具有收藏功能的博物館把藏品擺放出來,附上簡單的說明。這種“說明”更多的是停留在一種配合文物表面內容的說明,一般包括名稱、年代、尺寸、出土地點、收藏單位等,而忽略其背后的文化內涵。就其形式而言,只包括展品和有限的文字說明,不涵蓋新技術、新手段,在當今的資訊社會時代,仍然普遍采用這種陳列形式,枯燥乏味,缺乏互動性,喪失了有效傳達信息的可能性,使觀眾望而卻步。美國博物館學家莫麗就認為:“對博物館陳列來說,有展品和展品標簽就足夠了。而社會主義博物館的陳列則是以人民群眾進行科學教育為目的,2本文僅以中國內地的博物館為討論范圍。
二、“文物+說明”陳列模式的特點及原因分析
“文物+說明”陳列模式在現在的展覽主要表現為以下特點:
1、有些展覽像是精品展,其展示的主旨有欣賞的意味,對于觀眾來說則是欣賞物品的奇特、罕見或工藝,強調的是文物的新奇和審美,反映的文化并不是最重要的,3這樣的展覽文化信息太單薄,深層的文化內涵不能夠表現出來,
2、缺乏主題思想。任何展覽都不可能是單件文物或幾件文物可以展開的,總有一個文物的聚集,我們需要通過文物組合把幾件文物組合在一起更好的表達一個主題思想,那么這一批文物是如何選擇和聚集的,這就需要有一個主題,沒有思想觀點,只是一堆文物的堆集不能稱之為陳列。
3、陳列形式枯燥無味,缺乏互動性,信息不能夠有效的傳達。陳列是連接展品和觀眾的信息通道,通過這條通道把展品所負載的信息傳遞給觀眾。4但是實際情況是觀眾面對單一的文物與文字說明,專業的語言描述,觀眾并不容易產生興趣。
綜上所述,“文物+說明”的陳列模式并沒有很好地使展覽信息得到有效地傳達。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是通過文物的展示在一定的陳列設計形式中來實現的,而“文物+說明”的這種陳列模式割裂了展品與觀眾之間的互動,忽視了陳列語言作為觀眾理解和接受陳列內容的一種媒介和途徑在陳列展覽中所發揮的作用。
三、陳列語言的實現
陳列語言是一種依靠三維物品排置的序列、情態及與其他必要的輔助材料配合而構成的視覺形象為媒介的傳播手段或交流方式,是博物館教育最理想、最典型的形式,最集中地反映了博物館教育的特點。由于陳列語言的自行表達能力,可以使那些教育程度很低、閱讀說明還有困難的觀眾,尚沒有足夠閱讀能力的兒童,以及外國觀眾能避開語詞符號方面的障礙,使展覽信息得到有效地傳達。
1、注重文物組合——陳列的基礎
文物組合就是為了讓文物要充分、系統的說話,所以首先要做的是對所要展示的文物進行科學研究,對文物本身、相關的歷史文獻資料,挖掘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通過文物組合的過程,使文物賦予新的價值和意義。比如,石矛、石斧、石犁、石鎬、石磨盤等隨意擺在一起,它們只能代表新石器時期磨制石器的種類,如果按種類排列,可以表示新石器形成發展的過程;如果把磨盤突出于中心位置,其他石器作為共存的器物,那么它就是說明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農耕占有了重要的位置,狩獵已經成為輔助的生存手段。5文物組合需要我們更好的研究每件文物的歷史文化信息,發掘期背后的內涵,增強文物的感染力,更好地表達主題思想。
2、重視渲染性的表現,習用還原性的再現
所謂渲染性表現,就是陳列者在實物展品的有機組合基礎上,通過運用光、形、色、聲等輔助手段,來進一步表現陳列者在陳列內容中所想要表現的,能與觀眾的情感產生共鳴的情感因素,從而強化陳列效果的一種帶有抒情性藝術特征的陳列手段。氛圍的營造有利于充當展品的背景或者說展品與人之間的橋梁,將人們帶入某種特定環境,去體會文化、歷史。不同的主題決定了不同的陳列氛圍,這就需要陳列設計者對展覽主題、文物所處歷史階段的文化特征、文物所處地區的文化特征進行深入透徹的研究,運用空間、色彩、材質、造型、光、聲音等陳列語言對氛圍進行塑造,達到渲染情感的效果,促使觀眾對陳列主題及相關內容有深刻的認識。
對于氛圍的營造,還原再現是最直接的手段。博物館所收藏的實物展品,大多已經脫離原來所處的自然或社會生活的環境,所以要盡可能把實物展品還原到原有的或相似的環境氛圍中,為觀眾提供一個直觀的、再現式的環境,成了現代博物館陳列中一種常見的手段。比如全景畫陳列、生態陳列、景觀陳列、復原陳列等陳列方法,都包含著還原性再現原有環境氛圍這一因素。湖北省博物館《戰國曾侯乙墓出土文物陳列》,按1:10的比例復原了墓室,通過此墓,觀眾可以看到墓坑形制、木炭層、石板層,陰魂升天的飛天、朱雀、白虎、水神、燭龍。6
3、注重動態演示,增強與觀眾的互動性
以現代化聲、光、電技術以及信息技術多媒體手段為主的高新科技手段為動態展示提供了更加廣泛、便捷的選擇。考古學中的許多活動如陶片分析拼對、器物修復、器物繪圖、拓片等等都被引進展廳;模擬考古甚至是讓觀眾親自動手,在已完成科學發掘的遺址上,將文物復仿制品事先埋藏在地下,在專業人士的科學指導下,通過參與者的發掘,再現考古場景的一種寓教于樂的活動。7通過這種互動性較強的項目,參與者可以自己動手模擬考古發掘,如用圖畫和文字描述出土器物的特征、對出土文物進行測量、標明文物在探方中的出土位置、恢復文物碎片等,在吸收更多信息的同時,還滿足了觀眾的求奇、求新、求樂的欲望,比“文物+說明”這種單獨的文物和文字更能吸引觀眾。
結語
本文分析了“文物+說明”的陳列模式的特點及原因,揭示了陳列語言的忽視是其主要原因,并提出了陳列語言實現的手段與方法。“文物+說明”的陳列模式并不符合社會的需求,社會主義國家的博物館是以進行科學教育為目的的,在今日的博物館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展示與教育相結合的例子,而教育活動也擴大了博物館的社會效益,延伸到社會、學校或無法參觀博物館展示的社會群眾。現代博物館展示已脫離學術色彩,在本質上是一個跨學科、跨領域的場域。展覽不僅僅是為了文物而去展示,整個展覽要成為一種令觀眾不會消減的體驗,觀念、意義要通過陳列語言表達出來,使觀眾領略到。如果在展覽中脫離了觀眾,就無法發揮展覽本身應有的教育、體驗的作用。我們需要的展覽是一種開放的狀態,而不是閉合的文化環境,在結束展示的同時,所帶給我們的觀念、文化、意義會得到無限的延伸。
參考資料:
[1] 項隆元:《試論陳列語言的基本特征及實現方法》,《中國博物館》1996年第2期。
[2] 蘇東海:《論文物組合》,《革命博物館工作》1983年第7期。
[3] 郭喜峰:《考古發現類展覽的信息傳達研究》,《秦晉豫三省博物館理論與實踐研討會會議交流論文集》。
[4] 郭喜峰:《考古發現類展覽的信息傳達研究》,《秦晉豫三省博物館理論與實踐研討會會議交流論文集》。
[5] 郭喜峰:《考古發現類展覽的信息傳達研究》,《秦晉豫三省博物館理論與實踐研討會會議交流論文集》。
[6] 李永平:《試論中國古代墓葬博物館》,《中國博物館》1998年第2期。
[7] 馮朝暉:《到遺址博物館“考古”去》,《文物報》2004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