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仁者愛山,智者樂水。當長假來臨,人們紛涌而向名山勝水時,我卻到了蘭州以東的秦安縣城,當然秦安一游也別有一番情趣。
從蘭州乘車出發,一路映入眼簾的是裸露著黃褐色的山脊,使人不禁產生懷疑,如此荒蕪的土地,我們的先祖是如何生存的呢?可是經過三個多小時的行程,到達秦安縣時,發現這里儼然是一座現代化的都市,省會城市能買到的東西在這里決不會找不到。
秦安雖小,但自有它的神韻在其中,作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三皇五帝”中的伏羲、女媧二帝皆誕生于秦安。走在秦安的大街上,可看到“‘羲里媧鄉’歡迎你”的標語,盡管這是一句口號式的標語,但使人看后,同樣感到如沐春風,心里有一種暖暖的感覺。
在秦安縣博物館大門前的一個水泥砌制的八卦臺上擺放有一個大型的樹根,樹根虬枝盤纏、古樸蒼勁。為什么會在這里擺放這樣一個樹根呢?這個疑問不由在我心里升騰。
《春秋·緯運斗樞》中載:“太昊伏羲氏生于成紀(秦安古稱)。”伏羲“始畫八卦,造書契(文字),教民佃、漁、畜、牧,養牲畜以充庖廚”。據記載,女媧為伏羲同母之女弟。她“始作笙簧,又制嫁娶之禮,使同姓者不相婚配”。伏羲、女媧可謂是中華民族心智的先啟者,是人類從原始狀態步入文明時代的探路人。伏羲仰觀俯察,了解自然萬物,畫八卦以占吉兇,正是這種對世界的初步認識和把握方式,孕育了中國哲學的萌芽,成為中國乃至東方文化思想的一個重要特征,為《周易》的誕生奠定了基礎。而女媧煉石補天、摶土造人的美麗傳說與西方的《圣經》達到了異曲同工之妙。
傳說是美麗的,但現實產生的奇跡卻更是令人嘆為觀止。同在秦安境內的距今78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大地灣遺址,在此出土的陶器上的一些符號,它無不閃耀著中華民族文明的靈光,從而劃破了蒙昧的夜空。
走在秦安的大街上,迎面吹來和煦的秋風,仔細扇動鼻翼,仿佛里面都浸含著濃濃的文化氣息。在縣城的人民路,翹角飛檐的古建筑下面是一個個攤位,也許這其中某一間建筑甚至要比美國的歷史還要長。這些攤位里面擺放著琳瑯滿目的商品,在這里,古老與現代是這樣嚴絲合縫地融合在了一起。
登上縣城東南的鳳山之巔俯瞰秦安縣,“羲里媧鄉”屋舍儼然,葫蘆河繞過秦安縣城緩緩東去。百姓在這里安居樂業,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就在這鳳山上一座大殿的廊檐下懸掛著一塊大匾,上面蒼勁凝重地寫著 “護國佑民” 四個大字,仔細一看落款,原來是被譽為“隴上鐵漢”的安維峻所書寫的。這時我驀地想起,安維峻不就是秦安人嗎?這位被魯迅先生稱為“中國的脊梁”的安維峻,“甲午戰爭”后,他嚴參李鴻章“倒行逆施,接濟倭賊”,應“明正典型,以尊主權而平眾怒”。可是在當時那個年代,他的彈劾是可想而知的,不僅沒有得到當權者的采納,而且還因此獲罪被貶,為此他寫下了剛正不阿的長吟:
國賊討未成,遺恨長終石。
他生猶諫官,袞闕吾其補。
看到安維峻所題匾額,聯想到其人,這時在我心里對秦安又升騰起另一種感覺,秦安之所以在貧瘠的土地上屹立起來,不正是靠的這種精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