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畫院,甘肅 蘭州 730000)
[摘要]中國畫屬于意象繪畫藝術,這取決于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取決于儒、道、釋對我們文化和心靈的培植;取決于中國人“天人合一”與“知行合一”的對宇宙整體性體驗的自覺性;取決于中國哲學“中庸”以中和為美的中國古典藝術哲學;也取決于宣紙和毛筆,宣紙和筆墨的互滲性、流變性、偶發性、不確定性等特性。中國人特有的“天人合一”、宏觀與微觀貫通的觀物取象法,即東方主客觀辯證象形思維模式,鑄就了中國畫中特殊的表現技法和表現形式。
[關鍵詞]中國畫;造型;筆墨;寫意;意境
一、造型
說起造型,我們首先想到的是西方造型觀。首先介入的是素描、理性、分析,是摹形和把形畫準確,單純的素描訓練并不能說明其藝術水平的高度。我們的素描訓練其意義大多還是停留在復制和描摹之中,是一種理性觀念的循環、一種工匠式的手工重復。造型,沒有“造”的意義,何出一種新的藝術造型樣式:真正感人的藝術形象必須具備三方面的內容:個體的典型形象,和個體同為一體的群體積淀形象,畫家審美傾向的介入。造型的本意是完成一種主客觀交流之后達到一種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新形象,意義在于使形象上升到一個形而上的高度。畫家不應被動地描繪形象,而是要用心去體悟,有意識長期地塑造幾個形象。這種形象用解構的辦法、主觀的強化,并用一種恰當的形式語言,特有的點、線、面組合,使其達到一種新的造型樣式。因為任何形,如方、圓、三角等從人類心理體驗上都有一些趨同的感受,有一些共同的審美體驗和審美取向,形有一種普遍的意義,也有一種個體典型的意義,我們應讓個體體驗到的形中包含有共同體驗形的意義,畫家在剖析和熟知這些經驗后,要努力培養和強化自己的感受和認識,塑造出自己特有的、有意味的形。同樣是畫魚,木匠出身、有著平民意識的齊白石從一介貧民發展成為世人尊敬的人民藝術家,內心充滿了樸素、善良和真實,他畫的魚形象稚拙、可愛,讓人有親近之感。明朝宗室出身的八大山人朱耷從皇家貴族淪落成一介草民,為了活命被迫出家成為僧人,生活受到了許多煎熬。八大山人把魚和鳥的眼睛畫成圓形,眼黑緊靠上方點一圓點留出大片空白,作品中魚和鳥的形象冷峻、孤僻、遠離一切地孤傲存在著,感到那魚、那鳥都是八大山人自己。田黎明的藝術平和、溫馨、瑞閑天然,有著強烈的人文情懷,注入了深厚的人文境界,其作品中的藝術形象都是以圓形和漸變的圓形來完成,把圓形的意味發揮到了極致。梁占巖以真誠、平等的態度表現農民工的形象,其表現的農民工形象淳樸、堅實、勤勞、木訥,其中也透著些許的狡詐,作品中的藝術形象都是以厚重的方形和長方形來完成的。可以看出,一種恰當的造型方式本身就內涵著種種的意味和精神性,作為視覺藝術的美術作品第一要素就是形象給我們的視覺感染力。
中國畫是意象性繪畫,因此,造型的問題不僅僅是手頭技術的問題,更是一種意識、學養和心靈問題。作為畫家必須完成一種自我藝術造型圖式的尋找、修煉和提高。
二、筆墨
中國畫最基本的造型手段是筆墨。它講求筆情墨趣,不僅僅是因為它是形式美的主要依賴所在,更是中國畫民族特色的一個重要標志。我們所講求的筆墨技巧,并非單指技藝的功夫,更講究筆墨體現出的精神意義。諸凡個人的品性、學養、才情均能在筆墨中體現。中國畫的“意”不僅體現在“意”和超境之中,還體現在中國畫的所有藝術語言之中。首先,紙的特有性能就造就了中國畫不只是追求寫實,而是寫意和表現。中國畫強調用筆,強調以書入畫,用筆講究平、留、圓、重、變,從根本上詮釋了中國畫用筆的本質,它包含著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書寫過程中所表達的線深深地印證著作者的每一次心里軌跡和情感。這種表達的線充滿了“意”、充滿了精神內涵,每一種特有的線“型”都會特意地表達出一種特有的“意”。齊白石的筆“型”樸實、厚重、平和,健康其用筆中透著樸實、厚重、平和。八大山人的筆“型”冷峻、孤傲中也透著蒼涼;田黎明的筆“型”圓潤、平和,沒有大的線“型”變化,給觀眾以溫馨、瑞閑天然、天人合一的心靈滋潤;梁占巖的用筆筆沉墨厚、干澀凝重,滄桑之中透著苦澀和堅韌,毛筆與宣紙在運行中,其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在運筆中形成的慣性共同作用出一種特殊的極有意味的有感情特征的線。國畫墨的品性也是如此,從一般繪畫經驗來看,新墨易清新明秀,陳墨易滋潤雅靜,宿墨易后澀古樸。使墨通過不同的墨色變化能表現出不同感覺情緒的墨“意”效果,又能使各種不同的墨“象”重疊交錯,組成像交響樂般既有節奏變化,又有統一墨調的墨律之美。所以,在“意”的統領下必須努力完善和掌握高度成熟的具有自律美感的形式技法。中國畫的筆墨和情感表現有最直接的聯系,筆墨成為感情真實流露的軌跡。
中國畫講究筆墨之美,筆墨之美同樣是畫家畢生追求的境界。筆墨的結構美、構成美,既是為了更好地表現繪畫境界,同時本身也傳遞出和作品表現內容相符的抽象筆墨的境界美。作為畫家,大量地進行筆墨抽象美的訓練是極為有益的。
筆墨結構的作用是從筆墨結構中透出的一種審美氣息,這種審美氣息給人以不可言表的審美感受。作為畫家,形象需要體驗,筆墨同樣需要在實踐中反復體驗、反復摸索,經過自身的不斷探索,挖掘和整理出自己的一套繪畫語言,這套繪畫語言能準確地表現出當代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這正是筆墨當隨時代的意義。
三、寫意
繪畫是一種視覺藝術,更是一種心靈感應的藝術。中國繪畫的寫意性,寫的韻味,是特有的工具材料生發出的特有的審美情結。這種審美情結和中國哲學中所講的混沌初開、天人合一的境界一脈相承。寫意性有兩層含義:其一,中國畫作為意象繪畫,畫家要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去尋求景外之意,利用比喻、象征、寓意等手法,來表達自己的希望和企盼,抒發自己的心胸和意志。其二;寫意即在表達過程中要放筆直接抒寫,筆不滯,墨不停,是畫家心靈情感的記錄。作為一名畫家,面對一個形象太過注重而再現該形象時,就限制了抒寫的流暢自如所生發出的筆墨形式美。寫的感覺強化了,卻又把所應表現的許多事物動人的細節丟棄了。
如何能達到既有形象的深刻性,又有筆墨生發出的形式美。一方面,既強化造型意識,另一方面,又要對筆墨“語言”和繪畫“規律”運用自如。這兩者達到一定的高度后,還需要兩者之間的長期磨合。把“寫”控制在一種合理的放縱中,任何時候的“寫”都要在嚴格造型的前提下,這時候的造型中的“形”是一種有氣韻的活的生命體,形即是筆墨,筆墨即是形。
自然而然看似是一種不加思索的胡涂亂抹,其實在整個創作過程要筆筆相生,一氣呵成,畫面中自有一個精神之魂統帥全局。并且在整個創作過程還有許多未知的境遇和特殊的意外發生,這也許正是中國繪畫寫意性的魅力所在。讓一切深刻地思索和設計都隱藏在筆墨之中,這樣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寫意境界。
四、意境
中國畫重“意”,強調畫家在創作時主觀情思和自然物象的交融渾化,最終成就一個超然至深而又永恒的空間和虛境。中國畫作為意象繪畫,是畫家把客觀事物的精粹部分集中起來,經過心靈的濾化、藝術的重構從而達到情景交融、物我兩忘的境界時創造出的藝術作品。畫家必須賦予畫面一種意義、一種感動,畫家有了“意”,然后調動一切繪畫因素,來完成“象”的構建,從而來抒發“意”的表達。中國畫藝術是一種表“意”的藝術,是一種詩性的藝術。當畫家企圖把感悟到的情感表現出來的時候,作品本身已承載了強烈的情感因素,以一種來自生活的真實和一種心靈共同構建的藝術作品,必然會喚起作者和觀者的心弦,從而達到一種心靈和情感的共鳴,完成藝術作品創造的終極意義。
齊白石的畫有著樸實、厚重、平和、健康的審美意象,八大山人的畫冷峻、孤傲中透著蒼涼,把八大山人的內心世界展現得一覽無遺;田黎明的畫平和、溫馨、瑞閑天然,人物都是靜默平靜的狀態,即使是一個游泳的動作也透著平和,畫面的線條減弱了粗、細、濃、淡、干濕的變化,減弱了色彩的明度和純度的變化,色彩在一種灰的色階中呈現出一種平淡、祥和、寧靜之美,在天人合一中透出一種燦爛,表達了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對回歸自然、天人合一狀態的心靈渴望;梁占巖的作品滄桑之中透著苦澀和堅韌,他的作品非常厚重、大度,同時還有一種壯美感,強調造型的意味和擴張力,小到一個眼睛、一個鼻孔,大到人物的全身狀態,都有一種雕塑般的堅實,在苦澀和悲壯之中,反映了畫家對當代文化的理性思考,一種身處變革時代因價值觀的裂變而引起的內心深處的隱痛。通過對農民工這個特殊群體的表現,透露著一種非常強的責任意識,反映了中國社會在巨大的變革發展中一個特殊群體的特殊狀態。花鳥畫和山水畫的意境更多是利用比喻、象征、寓意等手法通過筆墨和色彩的變化來完成。人物畫意境,作為人物肖像來說,就是人物的生存狀態和心靈深處的極度表現。委拉斯貴支的作品《教皇英諾森十世肖像》就是一例。作為群體畫來說,意境的傳達就是人類的一種和環境共融而散發的特有情感的表達。更多的是可能通過一張臉、一個手勢、幾個動態傳達出一種人類特有的情感積淀。以此傳達到一種具有社會性、人性的文化內涵。
勞動的艱辛,“艱辛”就是意境。歡天喜地鬧新春,“鬧”就是意境。畫家的創作就是從一切手段上,從形象、構圖、筆墨、色彩、題款、印章上,強化表現這種感受,表現出單純強烈、動人的藝術效果。這就是中國畫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