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工業高等專科學校社會科學系,甘肅 蘭州 730050)
[摘要]前秦世祖昭宣皇帝苻堅通過軍事政變,誅殺前秦暴君苻生,奪得皇位。并通過一系列的封建化改革,不僅使氐秦少數民族“漢化”進程得到普遍發展,同時也促進了前秦政權實力的壯大,使得前秦封建化程度進一步加深,社會各方面得到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從而使前秦雄踞北方,開拓出一個盛世的局面。苻堅所推行的封建化改革不僅僅影響了氐族發展,也使漢民族出現“胡化”現象。改革的雙刃劍有利地促進著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當時社會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 苻堅;前秦;封建化
公元353年,前秦高祖明皇帝苻健病死,其子苻生繼承帝位。苻生是天下少有的暴君,視殺人如兒戲。《晉書·載記第十二》載:“生雖在諒暗,游飲自若,荒耽淫虐,殺戮無道,常彎弓露刃以見朝臣,錘鉗鋸鑿備置左右。”即苻生每逢接見大臣,都讓侍從箭上弦,刀出鞘,鐵鉗、鋼鋸等擺放在眼前。看誰不順眼就隨即殺掉。如哪位大臣有勸諫的行為,就被視為誹謗,立即處死;若有人說奉承的話,就被視為獻媚,也殺之。因此,朝中人人自危,對苻生怨聲載道,暗地里都希望有人能取而代之。其中薛贊、權翼私下便對苻健的侄子苻堅言道:“今主上昏虐,天下離心。有德者昌,無德受殃,天之道也。神器業重,不可令他人取之,愿君王行湯、武之事,以順天人之心。”但是苻堅深感自身實力不足,不敢輕易動手,只是暗中謀劃,伺機而動。
苻堅,字永固,略陽臨渭(今甘肅秦安)氐族人,是前秦開國君主苻洪的孫子,苻雄的兒子,高祖苻健的侄子。“其先蓋有扈之苗裔,世為西戎酋長”。始姓為蒲,后永和六年(350),蒲洪因為其孫蒲堅背有赤文隱起成字曰:“草付臣又土王咸陽”,時人深信此迷信之說,故改姓為“苻”。苻堅的父親苻雄因輔佐長兄苻健入據關中,創業有功,被封為東海王。苻雄死后,苻堅襲爵。
公元357年,苻堅聞信,苻生有意想除去他和他的兄弟苻法。苻堅才不得不立即采取行動,召集親兵,分兩路沖進王宮,實行兵變。“堅眾既至,引生置于別室,廢之為越王,俄而殺之”。此后,在朝臣的一致擁戴下,苻堅在太極殿登位,號稱“大秦天王”,改年號為永興。
《晉書·載記第十三》載:苻堅“年七歲,聰敏好施,舉止不愈規矩”,又言:“八歲,請師就家學。洪曰:‘汝戎狄異類,世知飲酒,今乃求學邪!’欣而許之。”苻堅不僅好學,且志向遠大。《晉書·載記第十三》載:“堅揮劍捶馬,志氣感厲,士卒莫不憚服焉。性至孝,博學多才藝,有經濟大志,要結英豪,以圖緯世之宜。”由于自小的勤奮學習和胸懷大志,由他來奪位,承接前秦正統,對于前秦的發展有重大影響,是前秦開創盛世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苻堅即位時,前秦社會一派混亂。由于前秦建國于戰亂之中,故法律制度很不健全,經濟發展滯后,加之苻生統治期間實施殘暴統治,天災人禍不斷發生,致使千里秦川豪強橫行,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再者,前秦統治之關中是各民族雜居的地區,民族仇殺此起彼伏,嚴重危害著社會的生產和生活。苻堅即位后決心開創清明的政治局面,緩和階級和民族之間的矛盾,大力發展生產,促進氐族封建化進程,以求壯大前秦實力,鞏固并擴大統治基礎。
基于苻堅的雄心壯志,他陸續開展了一系列的封建化改革,目的在于促進氐族政權的全面發展。
首先,任賢用能。苻堅深知政無大小,以得人為本的道理,所以廣招賢才,并首先從調整最高領導機構入手。在奪位之初,他果斷地處斬了幫助苻生作惡的幸佞之臣董榮、趙韶等20余人。同時提拔重用了一批精明廉潔的漢族士人參與朝政,其中最有影響的就是寒門出身的王猛。他是經呂婆樓推薦給苻堅的。王猛與苻堅一見如故,王猛對時局的分析深得苻堅的認同,于是苻堅把王猛留在身邊,即位后拜王猛為中書侍郎。王猛向苻堅提出諸多封建化改革的策略,苻堅對他“親寵愈密,朝政莫不由之”,王猛“歲中五遷,權傾中外”。
其次,加強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這是苻堅推行的封建化改革中最突出的一點。氐族盡管在經濟、生活上自兩漢以來受漢族影響較大,文明程度相較于其他少數民族略高一些,但就其社會發展階段來說,氐族內部仍存在著嚴重的氏族社會的殘余,存在著一個以氐族各部族酋長為核心的氐族貴族階層。在苻堅即位之初,這些貴族勢力較盛,他們在地方為所欲為,目無法紀,以致“時始平多坊頭西歸之人,豪右縱橫,劫盜充斥”。若不對此局面加以控制,前秦政權統治基礎必定不穩,法制不明,便無法建立起專制集權統治,進而影響前秦的壯大。于是苻堅任用王猛的策略,打擊豪強,加強中央集權。他首先派王猛擔任始平令,嚴懲那些肆意妄為的豪強。王猛到任后,“明法峻刑,澄察善惡,禁勒豪強”,全力整頓氐族貴族階層,以致初見成效,社會風氣和社會治安大為好轉。苻堅當眾稱贊道:“王猛可真是管仲、子產一類的人物啊!”由于王猛的封建專制集權政策沉重地打擊了氐族貴族階層,引起了他們對王猛的又恨又嫉妒,并紛紛攻擊王猛。其中一位姑臧侯樊世,是隨苻堅入定關中的氐族權貴。他居功自傲,當眾侮辱王猛言:“吾輩耕之,君食之邪?”王猛冷笑對曰:“非徒使君耕之,又將使君炊之!”樊世聽后勃然大怒,說:“要當懸汝頭于長安城門,不然,吾不處世。”不久,苻堅與王猛二人設計使樊世失態并“丑言大罵”,苻堅大怒,“命斬之于西廄”。之后,苻堅對一些不服的貴族“恚甚,慢罵,或有鞭撻于殿廷者。……自是公卿以下無不憚猛焉”。此后,王猛不斷憑借強化的集權優勢,一再打擊氐族貴族。對苻健的妻弟強德因“昏酒豪橫,為百姓之患”而“捕而殺之,陳尸于市”。又與中丞鄧羌在“數旬之間,貴戚強豪誅死者二十有余人”。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前秦“百僚震肅,豪右屏氣,路不拾遺,風化大行”。于是,苻堅高興地說:“吾今始知天下之有法也,天子之為尊也!”
再次,推行教化。在加強中央集權,整頓吏治之后,苻堅又開始了禮治建設,也就是設立學校辦教育,提高民眾的文化素質,培養治國人才。這也是其封建化改革政策中重要的一項舉措。苻堅自幼學習漢族文化,仰慕儒家經典,為扭轉氐族迷信武力、輕視文化知識的落后觀念,積極恢復了太學和地方各級學校,廣修學宮,招聘滿腹經綸的學者執教,并強制“公卿己下子孫并遣受業”。苻堅還經常“親臨太學,考學生經義優劣,品而第之”。同時規定:俸祿百石以上的官吏必須“學通一經,才成一藝”。如果不通一經一藝,則一律罷官為民。由于苻堅的大力倡導,并同官吏的選任相結合,前秦很快出現了勸業競學、養廉知恥的風氣。這一學習漢族文化的舉措不僅培養了官僚后備隊伍,提高了統治階層的文化素質,同時也促進了氐族的“漢化”進程,有利于民族間的文化交流。
最后勸課農桑,興修水利。苻堅即位后,前秦的經濟形勢極其困難。由于戰亂不息,天災連年,出現了國庫空竭、民生凋敝的現象。為了迅速扭轉百廢待興的蕭條局面,苻堅決定與民休養生息,大力發展生產。由于氐族“漢化”程度比較高,且統治地區為關中一帶,故發展農業是頭等大事。公元358年,前秦廣大地區遭到大旱,苻堅下令立行節儉。并下令開發山上的礦產林木,解除限制河流、湖泊漁業的禁令,停止一切軍事行動,使人民獲得休養生息。為了解決關中地區少雨易旱的問題,苻堅下令證調豪富童仆開發逕水上游,鑿山起堤,疏通溝渠,灌溉梯田和鹽堿地,變荒地為良田,百姓深受其利。期間,苻堅還親耕藉田,其妻茍氏親蠶于近郊“。苻堅勸課農桑,推廣先進的生產技術,獎勵努力種田的農民。并下令減免部分租稅,節約官府開支,適當降低官俸。由于苻堅把發展農業作為重要的國策,前秦的經濟恢復很快,幾年后便出現了安定清平、家給人足的新局面。史載:“關、隴清晏,百姓豐樂。”
經過20多年的精心治理,前秦基本上統一了北方地區,只剩下地處東南一角的東晉尚未征服。苻堅志在統一天下,于公元383年毅然發動淝水之戰。在淝水戰敗之前,苻堅確實以北方的統一、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的穩定,氐族的高度“漢化”為基礎,開創了一個盛世的局面。這與他自身的學習,奪位篡政,任用漢人王猛和推行封建化改革有很大的關系。可以說,沒有苻堅的個人因素,就不可能有前秦短暫的盛世。
[參考文獻]
[1]房玄齡.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9.
[2]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3.
[3]蔣福亞.前秦史[M].北京: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1997.
[4]姚薇元.北朝胡姓考[M].北京:中華書局,1962.
[5]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6]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論集[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7]王永平.擁抱文明——十六國北朝改革的啟示[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